APP下载

游记散文的独特情思

2020-11-06朱佳伟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0期
关键词:壶口瀑布文本解读

朱佳伟

[摘要] 基于三层级文本理论,对《壶口瀑布》进行释义、解码、评鉴,梳理文章层次、厘清文章结构,品味文章选择形象、确立观察点、安排详略、对比等艺术手法,领会游记散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并在案例分析与比照阅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梁衡情思、构思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 壶口瀑布;三层级理论;游记散文;文本解读

散文《壶口瀑布》选自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文试从文章的释义、解码、评鉴三个角度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对本课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与相关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以探讨此类游记散文的教学规律。

一、文本释义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两次游历壶口瀑布,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揭示了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亦是一个人伟大的个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是对文本表层进行直接释义。

(一)课文层次

全文共有6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单句成段,简要交代壶口的位置,并以“两次到过那里”自然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写两个不同时期壶口瀑布的壮阔景象。雨水期的壶口瀑布带给作者危险的感觉,而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既有气势磅礴的一面,还有细碎柔和的一面。既集纳了所有水的形态,也兼容了人的所有感情。作者还写了石头的形貌及变化,侧面表现出黄河水的以柔克刚。

第三部分作者赞美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将其与人的个性进行类比,以“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画龙点睛、自然收尾,带给人无尽的启示与遐想。

(二)课文结构

全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详略得当,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文章简要开头之后,略写了雨季时壶口瀑布的景象,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出水势的劲厉与水声的浩大,带给人危险的感受。此段虽然笔墨俭省,但手法丰富,角度多变。继而详写枯水期壶口瀑布奔腾飞落的景象。从水涌来的气势写到了飞落的样子,极力表现壶口瀑布的雄壮。又从水的落点不同以及石头的样貌表现了黄河水的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详写部分极大丰富了壶口瀑布的景象特点与精神内涵,也引发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喜爱、敬意与思考。文章结尾提炼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并将人的经历及个性与黄河相类比,推景及人,表达了对人的个性的思考与呼唤。

二、文本解码

《壶口瀑布》内涵深刻: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在艰苦的环境中应保持坚韧、勇往直前。研读文本,我们发现,作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将这种内涵呈现出来。

(一)形象的选择

课文标题即为文章写作对象,这一对象也是作者极力描绘的形象。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特殊的地理形态使得作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黄河水,审视“平坦如席”的黄河水在冲往“龙槽”时飞花溅玉的姿态,审视“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河水所描绘的“一幅写意画”。作者的思考由壶口瀑布上升为黄河,感受到了黄河的“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进而思考到人生,在山阻石拦的奔腾中黄河所铸成的伟大性格,恰如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文章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情理相生。试想,若非在黄河的源头或入海口,作者怎会有如此感悟?

(二)观察点的确立

作者两次游历,观察点是有变化的。第一次游历,先是“半山腰”听水声,然后是“下到滩里”俯视,最后是“回到岸上”回望。三个地点明晰地显示了作者游踪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真实感受到壶口瀑布的雄壮气势。而第二次游历,则是定点观察。作者始终立于沟底的河心。“河心”并不是随机的、随意的、随性的,而是一种最佳观赏角度的确立。在相对宽裕的时间里,作者能够全面细致地观察上游、龍槽、壶口以及脚下的石头。也正因时间的宽裕、观察的细致和全面,作者才有了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的观赏体验,一种深悟黄河精神本质的独特体验。如果作者在第二次游历中不断变换观察角度,或许作者感受更多的仅仅是壶口收束刹那的澎湃激越,其感悟无非是量的增加,而非质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角度的确立在游记散文的写作中,不仅仅是一种路线的安排、游踪的交代,更是一种独特思维的呈现,心灵体验的暗示。

(三)详略的安排

作者写了两次游历的经过。这既是因为作者本身去过两次,也是为了更加立体丰富地表现壶口瀑布的形象特点。第一次游历,作者以俭省的笔墨、丰富的手法表现出壶口瀑布的雄奇壮阔,给人以震撼甚至危险的感受。这份危险之感,既呈现游人的真实感受,也为下文再写壶口瀑布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二次游历,选择的是枯水期,作者详细地描绘了河川的奔腾之势,强化了雄壮的观感,继而从跌落之姿、分涌之态与散落之美生动地表现出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独特美感。正是这种美感使作者由第一次游历的“恐惧”转入“沉思”,使游历的情思由共性体验转变为个性体验,在众所周知的情感体验之上还有不为人知的独特体验,使作者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产生了飞跃。这样的详略安排,更加凸显了作者感悟的独特以及黄河精神的伟大,文章的个性也得以彰显。

(四)对比的运用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比如两次游历时间的对比,而最核心的对比有三处。一是景象的对比,即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期的景象。前者突出其壮美,后者既有壮美亦有柔美。二是情感的对比,即第一次游历时的恐惧与第二次游历时的惬意。这种惬意也使作者观察到了壶口瀑布的柔美,进而陷入沉思,得到了与众不同的感悟。三是水石的对比,以水的柔和对比石的铁硬,而正是这柔和的水千百年来的不断冲刷,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三处对比紧扣壶口瀑布,由见景生情到借景抒情再到因情悟理,在对比中升华了对壶口乃至黄河的认识。

(五)丰富的描写

描写是散文的重中之重,初中生所能接触的描写手法和角度在这篇文章中几乎应有尽有。

正面与侧面描写。文中细致描绘了壶口瀑布在不同时间的奔腾姿态,作者也精心选取了不同落点的水落细节进行描绘。第3、第4段写水落的语句精美富丽、俯拾皆是。此外作者也善用侧面描写,笔淡意深。如第一次出发时他人的劝诫,渲染了壶口瀑布让人紧张惧怕的氛围。再如第二次观赏时,引用当地人黑猪落水的说法,再次从侧面印证了壶口水势之大、水力之急。

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游记散文重在写景,贵在集中笔墨描写最能抒发作者情思感悟的景物上。明确重心之余,场景与人物描写也有助于烘托人物情感。如第一次逃离,“匆匆逃离”“心还在不住地跳”从神态、动作及心理三个角度渲染了壶口瀑布带给人的惊悚恐惧;而第二次游历时,听到当地人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时,作者不觉“打了一个寒噤”,这个细节动作印证了壶口瀑布雄壮的景象与浩大的声势。再如文章第3自然段的句子“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不仅交代时间和场景,“异常开阔”四个字也自然引出下文,且有微妙的暗示作用。

多种感官描写的综合运用。初见壶口时,作者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一句视听结合,使人如临其境。类似的句子还有“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融合了听觉与触觉的描写。多种感官描写可以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感官体验中形成对壶口瀑布的立体认识,增强了对作者所抒情理的认同。

(六)动词的运用

本文动词的运用细腻精妙、生动传神。如“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一个“跌”字表现出瀑布由平地向沟里飞落的猝不及防,也表现出低沟出现的突然。而“吸”字则形象地照应了“壶口”二字,把瀑布飞落瞬间的地理形貌表现了出来,也使读者有更强的画面感。再如“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灌”与“冲”均呈现出水势凶猛浩大的特点。再如“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一个“拢”字和前文的“吸”字相映成趣,把河口收束狭如壶口的地形特点与水势奔腾的力量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值得赏玩的还属“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与“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中的动词“切”与“剁”。两字乍看不合情理,放在文章里却理所当然,不仅写出水势如刀,更蕴含以柔克刚的道理,赞美了黄河柔中有刚的精神。

当然,文章还有悬念与照应的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运用,以及叠词和四字雅词的运用等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值得学习鉴赏之处。可以说,作者独特的眼光与深厚的艺术功力使得这篇游记散文景美、情理相生交融。

三、文本评鉴

《壶口瀑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散文,作者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黄河的赞美,赞颂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否在一个极端的瞬间才能闪现为众人所知?民族精神与民族思维在当下如何辩证看待?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与学生探讨。

作者在文中所揭示的黄河精神: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种精神的揭示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程式化的口号,而是作者观察描写之后的切实感悟。比如“博大”,作者并不是引经据典说其地理与历史层面的博大,而是抓住壶口瀑布“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表现其博大,容纳万水;再如“柔中有刚”,作者既描写了水速猛烈、水势震天,突出其刚的一面,也写了其散落打转,如丝如缕的柔美,更结合石头“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进而观察到整个龙槽都是被水“切”下去,体现出黄河的伟力。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黄河精神的揭示,是有迹可循、有的放矢的。再如“挟而不服,压而不彎;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则与壶口的地理形状有很大的关联,河水在山形地势的压迫之下“以力相抗”,绝无妥协,浩浩荡荡,一往直前。

那么这种精神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否契合呢?从民族的历史进程来看,确实吻合。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磨难,却始终能够以绵柔的生命力传承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恰如黄河一般,有时一泻万里,快意从容;有时遇到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极其险峻。而史册上让后人印象最深的恰恰也是民族危难时刻民不聊生的场景与力挽狂澜的画面。“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作者结尾的这句话堪为印证。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黄河的精神在冲过壶口瀑布这一刹那才能闪现?为什么我们的民族精神必须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才能闪现?为什么在和平年代、安逸时刻我们不能葆有那样的民族精神?进而联系国歌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一句,去逆推与反思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什么只在战争时期危难时刻得以发扬。再联系《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表达对法兰西民族反思的话语,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这种现象,去思考民族精神的理解方式以及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研讨

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2.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3.初步了解山水游记的特点及梁衡的山水散文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将带大家走下河床、走到河心,去游览黄河的“明珠”——壶口瀑布。

2.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1)例句示范,教师机械朗诵与学生深情朗诵对比,总结句子品析的方法。

(2)站在河心这个点上,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壶口瀑布的美?作者是怎么体现这种美的?①定点换景;

②感受字词、短句、排比的表达效果;③通过朗读,感受阳刚美和纤柔美;④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的力量美。

3.理解文章主旨

(1)壶口瀑布赋予了黄河什么伟大个性?

(2)结合象征,文中哪些句子对应了黄河哪种精神?

(3)作者仅仅是在写壶口之水吗?体现的只是黄河的精神吗?

象征: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千千万万这样的人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在遇到艰难困苦时,就像一个拳头一样,团结一致,遇强则抗,勇往直前。

(4)慷慨激昂齐读第6段。

4.拓展延伸

(1)在《壶口瀑布》中,梁衡用他精湛的描写、饱满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图,并把它上升为民族精神这一理性思考。那他的其他作品是否也是这样呢?类文阅读《泰山——人向天的倾诉》,并完成文后两题。

(2)穿插邬乾湖的解读——“梁衡把对于山水散文这种审美价值的追求,落实于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三个美学层面的营构上”。

通过这两篇山水游记,我们发现,作者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他的热爱赞美之情,并都从中得出了人生感悟和理性思考。

5.总结

推荐阅读梁衡的山水散文:《西北呵,西北》《晋祠》《秋思》。与其说我是导游,不如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游,在以后的游览或阅读中,让我们做自己的导游,看一样的景,抒不一样的情,悟我们独特的理。

这篇教学设计能够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板书设计形象且富有层次(板书设计图略),但此设计也有较明显的问题。首先是文本解读的问题,教师抓住了第二次游览的观察点,也扣住了文章的重点展开写景内容与手法的教学,却忽略了作者第一次游览之于全文的意义,没有考虑铺垫与蓄势的作用,直接进入第二次游覽。这也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看似扣住重点而教,其实只有重点没有全局。也因为文本解读不够到位,导致了这则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拓展过度。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初中生学习的内容除了文章所呈现的名山大川的美以及作者描摹山水时蕴含的情感之外,游记的写作技巧也是很重要的。这则教学设计对文本里诸多美妙的写作资源并没有进行深广的挖掘,略显浮于表面,而后又过高地预估学生的能力层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并体会其完整而美妙的精髓,便让初二学生去理解作家的散文观,这是不合适的。拓展过度本质上还是对学情掌握不够。第三个问题也与此相关。从教学简案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师的问题设计非常直接,完全是自己想获得什么就表现为什么。没有衔接过渡,也没有梳理整合,更没有对学生答问的概括提升。这种问题设计归根究底,还是老师的学生意识不强,课堂的主体意识不够。

五、文本互读与比较

在文本互读方面,笔者选取的对比对象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文写作对象相仿,特点相似,时间相近,各有特点,而《壶口瀑布》作为游记散文在构思角度与主旨升华上更胜一筹。

1.比照式的构思

《壶口瀑布》一文的构思是对比照应式的写作。作者以两次游历的经过为写作内容,以第一次为铺垫,第二次为重点展开写作,详略得当,层次清晰,感悟独特。这样既能呈现更加丰富的内容乃至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也可以通过前后的对比、照应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情感思想的变化,文章显得简洁又丰富。简洁之处在于两次写作的内容各有特点且不重复。丰富之处在于前文没写的后文可以补充,如瀑布飞落下来的各种形态之美,尤其是柔美的姿态;还在于前文略写的后文可以详写,如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写到了瀑布的声势与奔腾的样子,但第二次的描写更为饱满,语言也更为精美,句式的变化也更为丰富。

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构思形式则是比较常见的“流线型”写作,是随着作者的游踪变化来写文章的,所谓笔与脚动、文随眼从。作者不停行进,不断变化观察点,不时记录和呈现各拉丹冬的不同景象。这种构思方式的好处在于行文比较自由、自然,可以随心而作。这种构思也是初中生写游记散文常见的形式。

从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尤其是写作目标的角度看,《壶口瀑布》的构思形式无疑是更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如果说《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走一个地方看一处风景”,那么《壶口瀑布》则是“同一个地方有不同的风景”。后者的构思形式会启发学生仔细地观察,来回反复地观察,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与感悟。也会启发学生在游记写作中思考内容的裁剪、结构的安排、修辞的运用、句式的变化、词语的选用等。

2.独特的情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介绍了各拉丹冬的地理与气候特点,表现出其可怕之处,也以优美的文笔表现出其圣洁壮美的一面。行文既有对大自然的恐惧,也有对大自然的赞美、还表现出摄影工作者们以苦为乐、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敢精神。

写作情思是游记散文的核心。情思虽无高下之分,但有深浅之别。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始终渗透于全文的赞美自然,赞美同行的思想感情相比,《壶口瀑布》的主旨渐进渐深,其感悟的独特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所达不到的。独特的感悟,应是区别于大众的,体现作者独特的思维与独特的审美,是作者风格和个性的体现。比较两篇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所写之景在常人看来确属景象独特,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也是常人在此时此境的感受。对同事勇敢坚韧精神的赞美,也是很多人尤其是新闻人常常抒发的情感。而《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就两个时节观察到的不同景象,赞美了黄河的壮美与柔美。赞美黄河的壮美,是很多文章都有的,并不出奇,然而选择枯水期观赏角度就很新,在同样的地方选择独特的时间就显得与众不同,这也是游记散文中非常可贵的“常中见新”。而梁衡高人一筹的地方还在于他能以文化的眼光审视黄河,将自然的伟力顺势迁移到人性的高贵,继而上升为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的提炼也是一般人在欣赏黄河、欣赏壶口时所感悟不到的,这就是作者思维的独特、感悟的独特造就这篇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壶口瀑布文本解读
壶口瀑布的美
刘福海:将黄河魂刻在心里
壶口瀑布
我想去壶口瀑布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