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相融 以情生知

2020-11-06郭敏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0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

郭敏

[摘要] 情境德法课,通过创设优化的情境,激活有生命的教材,组织有情意的活动,如情绪体验活动、情感共鸣活动、自我反思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和弥散,焕发有诗意的课堂,既满足了学生的感性诉求,也实现了理性建构,促进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心灵的滋养、全面的成长。

[关键词] 情境;德法;情感

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认为: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就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1]情境德法课(即《道德与法治》课的简称,下同)通过创设优化的情境,让学生“入境”,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和弥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逐渐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完善塑造者。

一、激活有生命的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新颖有趣味的活动创意,生动有情趣的儿童语言,都很注重积极情感的注入、渗透和负载。教材版式新颖、图片丰富、主题明确、内容简洁,选取的话题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儿童充满兴趣、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些话题,犹如一封封充满趣味的邀请函,邀请儿童一起与教材互动对话,实现动态建构。教材不是一个与儿童对立的对象性的“它”,而是一个“我”,与学习者构成学习共同体——“我们”关系。儿童在学习过程之中,与教材中的“这一个”“那一个”相遇,熟悉而又亲切,他们会主动敞开心扉、热情对话、积极交流。

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交流会”栏目以“做个自我介绍吧”为引语,引导学生开展自我介绍交流会,并辅以小朋友的话:“我叫盼盼,今年7岁……”“在幼儿园时,我……”“这是我的一家”指导学生自我介绍,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是自己和家里人在一起的情景。整整一个版面,就只有四句简洁的话语,其他是大量的图画。这样的版式安排,符合初入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教师用亲切的话语营造温馨的氛围:小朋友,我们四十个小朋友就是一个家,你们想互相认识吗?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在小组内交流,他们急于补充教材中省略号里的内容,迫不及待地要介绍自己。此时,教材俨然是一位与学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陪伴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创设情境, 用教师温柔可亲的描述渲染情境,学生会意后,露出甜美的微笑。课堂因此变得诗意盎然。

激活教材,让教材变得立体生动、亲切可感,富有生命力。课堂变得活泼灵动,充满人文关怀。儿童品读教材,展开生命的对话,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品格,提高自身修养。

二、组织有情意的活动

围绕教学目标,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不仅有学生情绪的感知、情感的驱动,更有师生情感的互动、共情的体验,乃至道德意志的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2]李吉林老师说:“优化的情境必然会激发儿童热烈的情绪,能够使其产生一种投入学习活动的主观需求,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并在其间受到熏陶、感染。”[3]因为情感的参与,教师的真情期待、热情激励、激情唤醒,课堂焕发出争先恐后、生机勃勃的良好生态,衍化出学生的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和自悟自省的人格品质。

情绪体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有意识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绪反应,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各种情绪对自身的影响,有的放矢地寻找各种合适的调节方式。

在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式时,我们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情绪调节方法。教师先呈现一封绝交信——写给曾经的好友:周五早上,我心情依旧低沉,“好友”王某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还把我的秘密告诉别人,真的太让我失望了。尽管老师鼓励我,父母和朋友也都安慰我,但我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我伏在桌上嘤嘤地抽泣,我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这还是那个阳光向上的自己吗?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于是……

学生提起笔来,续寫故事:“我找到了过去的好友,我们开诚布公地交流,她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我误会她了。我的心情渐渐地平静,懊恼和压抑也烟消云散,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在续写这封信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经历痛苦、压抑,最后学生欣喜地发现,在写信的过程中,情绪渐渐趋于平和。其实,自我观照和心灵对话,不仅是舒缓愤怒情绪的好方式,也适用于调节其他负面情绪。

教师立足教材,理解教材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创设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适当地自我调节,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和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情感共鸣活动。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4]这就意味着,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有实效。

如在《小水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展开想象,辅之以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人与水相依相存的快乐,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真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教师创设了一些微型情境,如地球上万物挽留小水滴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你就是教室里窗台上的小花,是甬道里的一棵树……你会对小水滴说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小水滴都逃亡了,地球上会是什么情景?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畅游,感同身受,既为小水滴感到难过,为他们呐喊,也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难当,强烈的道德情感激荡在他们的胸怀。情动而辞发。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心中义愤填膺,充满了爱怜与愧疚。现代生态理念已经悄然在学生的心中生根、萌芽……

课堂中,学生的情绪体验逐渐丰盈,情感世界不断丰富。如果能够与对方共情,我能体会你的心情,你就会走进我的心里,道德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自我反思活动。很多时候,课堂情境会引导我们由此及彼,由榜样联系到自己,学会自我反思。这样的反思活动,其实也是学生与心灵对话、叩问灵魂、荡浊扬清的过程。

再说《小水滴》一课的教学:目睹着小水滴越来越脏的样子,想到了人类的所作所为,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教材走向生活,再从生活回到课堂,在与小水滴的课堂对话中,学生获得了兴奋、快乐,也产生了难受、愧疚等心理体验。在音乐声中,他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反思:我有没有让小水滴遭遇不幸?课堂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却触摸到现实翱翔的羽翼。从学生的表情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现代生态人格已然蓬勃生长。

情境活动,以其亲近可感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精神的关怀,既满足了学生的感性诉求,也实现了学生的理性建构,促进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心灵的滋养、全面的成长。

三、焕发有诗意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合作、交往、交流、碰撞,汩汩流淌的爱意是营造诗意课堂的源泉。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在课堂境域中只有爱、情感和信任交织在一起,才能有良心的萌芽,才能培养学生的美德追求。课堂教学中,营造互相信赖的心理空间,充盈自由平等的精神,和谐融洽的氛围。教师与学生是携手共进的学习伙伴,是学习共同体。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现场连线、互动表演等创设的情境,彰显生命的活力,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他们在课堂上陶醉其中,或喜悦、兴奋,或扼腕、感伤……学生稚嫩的心灵就会被软软地触动,真善美的种子就会悄然生根、萌芽……

课堂中一个个生活化、活动化的情境,充满热情的呼唤、激情的辩论、温情的等待、真情的告白……这样充满人性的关爱的诗意化课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关爱、更多鼓励,学生得到更多欣赏和期待。课堂中播撒阳光和温暖,学生生命成长和德性养成就有了更多向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3]李吉林.情境教育摘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56,4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06.

[4]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M].杨广学,尤娜,潘福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台上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感悟三角形的高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