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2020-11-06阎琪张璇

文存阅刊 2020年18期

阎琪?张璇

摘要: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不同,家庭价值观也不同。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以《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两部经典影视作品为例,以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为依据,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这三方面来对其家庭价值观进行比较,以期培养和提高读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家庭价值观;《成长的烦恼》;《家有儿女》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成员的行为规矩、生活习惯往往影响这个家庭价值观的构成。因中西方对家庭有着不同的定义,,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美国对家庭的定义较为广泛,他们认为只需夫妻保持着长久的联系,有正常的性生活或能生儿育女并且能完成承继,就可定为家庭。而中国则着重必有血缘、姻缘联系和共同生活在一起,并被法律所承认的,方可定为家庭。

《成长的烦恼》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家庭为导向的情景喜剧的一部力作,成功地向中国观众展示了美国郊区一个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轻松而不回避严重问题地诠释了家庭中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家有儿女》几乎是中国版《成长的烦恼》,它以重组家庭为背景,主要讲述一对关心孩子成长、有新教育理念的父母,与三个血缘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又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相处融洽的有趣故事。这两部戏剧无论在人物设置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有惊人的相似性,成为比较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解读,以两部反映中美不同家庭的经典影片为例,来探寻中美两国在不同方面的家庭价值观差异。

1.中美家庭价值观及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1.1价值观与家庭价值观

价值观用于衡量对与错、丑与美的尺度,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价值观必须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价值观包含得很广,是文化的深刻体现,也是人们认识事物、分辨是非、约束自我的内在尺度。中国人自古就有深入骨髓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荣辱与群体紧密相连,工作时总是克制自己,重视“脸面”,感到“人言可畏”。相反美国人尊重差异,崇尚个人主义,重视自我,表现新事物是常有的事。

家庭价值观是个人对家庭事务的观点、态度或信念,是评价家庭意义和目的以及理想家庭的标准,影响家庭生活和家庭事务。因此,家族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属关系及其他家族或婚姻问题相关的观点、态度和信念都属于家族价值。

中美国家存在着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影响下形成的,讲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认为家与国、天下同等重要,家庭的血缘和姻亲关系将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家族中经常会出现四世同堂的例子。美国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伙伴、朋友。他们之间的地位平等,孩子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父母希望看到孩子走出自己的庇护,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1.2家庭价值观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在中国,有名望或者有一个好工作是检验成功的标准。因此,中国父母总是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以后能有个好工作;如果孩子没能达到标准,父母就会觉得有失面子。因而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等,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成绩很好能力却很差的“精英”。儿童应有较高的心理功能,社会文化行为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面对未来,他们无所适从。由此可见,控制教育的弊大于利。

现代有一个新词叫做“妈宝”,这个词一方面有孝顺父母,遵从之意,但现在对这个词更多的解读是孩子缺乏主见,心里极度依赖父母,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他们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无法独立生活。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普遍较差,甚至很多年轻人结婚后也离不开父母。

在美国,名望和好工作并不等于成功。美国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学会独自生活,面对发生的一切。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能否独立生存,拥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会帮助孩子逃避问题,他们会认真指出错误,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并且改正。美国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当他们的孩子情绪低落时,他们会和他们聊天来缓解他们的抑郁情绪,这种教育方式更能帮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问题。

2.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

2.1不确定性回避理论

不确定性规避反映的是人们对不确定性及含糊性的容忍程度。处于高度不确定回避文化中的个体更容易通过与群体成员保持稳定和寻求共识来避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低不确定性回避文化中的个体更愿意考虑生活中自然部分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2.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全球文化范畴中两种对立的文化。个人主义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薄弱,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直系亲属。集体主义社会是指人们出生在一个强大而紧密的内部群体中。这个群体为他们提供了终身的保护,而他们又毫无疑问地忠于自己的群体。

2.3权力距离理论

权力距离是指某种文化中的成员对社会权力分配不均的接受程度。一个国家的权力距离可以从上下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来体现。

3.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中分析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3.1从不确定性回避分析中美家庭婚姻观的差异

中国是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人们通常会尽力为其成员寻求一种稳定,避免不确定性。中国人倾向于寻求工作和生活的稳定,避免风险和害怕失败,这充分体现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他们选择配偶的更加理性和现实的标准中。在《家有儿女》中,女主人刘梅在二婚伴侣的选择上与上一任丈夫胡一统截然不同。前夫胡一统是一个大男子主义,他认为家庭孩子都是女人的事儿。他没正经工作,爱赌博玩股票,且没房子,爱满嘴跑火車就是不说人话,办得了的事能办一地鸡毛,办不了的事就跑路。

相比于前夫胡一统来说,现任丈夫夏东海是留洋海归,工作足够稳定,他开明式教育观和刘梅传统教育观形成互补,能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因此刘梅在择偶方面选择了方方面面都更加稳定的夏东海。这也是中国人在择偶方面避免不确定因素的一种体现。

美国是一个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美国人追求冒险主义,认为未来本应是不确定的。他们相信爱总是自由的,不应该被任何因素限制。男人和女人因为爱而结合,人们结婚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在《成长的烦恼》第二季第19集中,三个孩子无意翻到了父母以前的一些信件和物品,从中他们知道了父母曾经都离过婚,他们对此感到震惊,千方百计地去套父母的话。父亲Jason和母亲Maggie解释道,他们刚结婚的时候认为两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事业还要组成一个家庭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时选择了分开,但是在没有爱人的生活中过得十分煎熬,在后来调解中决定回到自己爱的人身边,但同时也牺牲了一些工作。美国人认为爱情是婚姻中的必需品,因此在婚姻中他们不会选择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或者更适合的家庭,他们结婚完全出于两个人的相爱。

3.2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分析中美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群体,中国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念大多以集体的利益为中心。在家庭构成中,老幼尊卑是始终存在的,年轻人必须尊重长辈。而婚后生活关系也比较密切,家人们会经常在一起吃饭和见面,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比如春节,大家肯定会见面问候。这种精神上的联系和关怀是中国家庭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标准,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在《家有儿女》中,我们能发现家中摆放的照片大多数都是合照,这也说明中国家庭是集体主义。在电视剧的剧情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姥姥和爷爷的身影,他们也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很多笑点,这也正说明老一辈与婚后的子女还会保持密切联系。

美国社会提倡承认个人尊严和尊重人格。家庭的概念是在家庭中慢慢形成的,它使得对个人权利的承认无可估量。在美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受到人格至上原则的影响,美国的家庭价值观也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因此,在美国社会,往往非常注重培养个体思维,而集体观念相对缺乏。从美国社会的家庭价值构成来看,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家庭观念是以个人为中心,尊重个人至上。当美国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就有了独立的能力,他们的家庭也将孩子独立出去。子女结婚后通常会主动脱离他们原来的家庭。即使是在重大节日,他们不与家人团聚,也不会受到谴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在《成长的烦恼》中,我们很少见到几个孩子们的外公外婆,很多时候都用汽车的声音来代替他们的出现,这也可以说明在剧情中,老一辈的人们不会过多参与进夫妻二人的生活。相较于《家有儿女》中人物的安排,《成长的烦恼》中的设计也反映出了美国家庭中的个人主义。

3.3从权力距离分析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但严格来说,孩子们受教育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在这期间,父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因此两国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权力距离指数较高,在教育中我们能看到的现象往往是孩子遵从教师、家长的安排,在需要做一些决定时,父母的手中掌握着决定权。现如今中国父母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也投入了无数精力。加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又会让孩子培养一个课外技能,但这些技能的选择大多数是由家长来决定的,家长们会从谋生的角度来选择孩子需要培养的技能。《家有儿女》中就有这类高权力距离的典型例子。在一次快放暑假的时候刘梅就忙着帮小儿子夏雨找暑期特长班,夏雨并不想参加却又不敢反抗,刘梅先后给夏雨报名了小提琴、绘画、舞蹈等特长班,夏雨没有兴趣甚至还气走了老师。刘梅不甘心地又给夏雨报了一个英语特长班,夏雨却故意考砸了入学考试,刘梅因此难过不已。这不只是电视情节,正是当今大多数家庭经历过的一种情况。

美国文化追求个人主义,提倡人人平等,因而权力距离指数较小。关于择业和交友等问题上,家长会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父母通常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谈话来解决与孩子相关的各种问题,让孩子们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得孩子们在看事情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在《成长的烦恼》中,Mike一心想投入演艺事业中,却一直遭到父亲的反对。但父亲为了粉碎他的想法反而支持他去剧组应聘,Mike竟被选为电视剧男主角,同去面试的一个他喜欢的男明星却只能出演一个小小的角色。渐渐地Mike发现这个工作并不稳定,于是主动回归校园。这里展示出美国孩子内心矛盾的产生与化解,而家长仅仅是辅助作用,最终也是孩子自己思考产生的结果。

结语

《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这两部经典之作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当然,这两种价值观也有相同之处,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国人民的交流也逐渐增多。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也会让人们愈加全面地了解彼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参考文献:

[1]周雪珍.中美电视情景喜剧人物形象塑造差异研究——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J].四川戏剧,2012(06):93-96.

[2]郑国香.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02):46-49.

[3]于一可.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04):87-88.

[4]谢永新.中西家庭价值观略谈[J].南宁师专学报,1995,(02):70-73.

[5]李丽媛.中美家庭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9,(26):522.

[6]强铭.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浅析中美家庭教育[J].科協论坛(下半月),2011(0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