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融通的有效策略浅析

2020-11-06陈奕媚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8期
关键词:策略小学语文

陈奕媚

摘  要:精准把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坚持以读写融通作为语文学科能力提升的抓手,倡导在读写相互融通的语言实践中不断聚焦语言环境、把握教材特点、抓实拓展阅读、重视读写训练,总结写作方法,以大量的阅读积累促进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扩大阅读量,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与写的两个过程中切实得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融通;策略

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其《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一文中提出:“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在程序与心智活动上存在差异,语文老师应注重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的阅读“输入”及写作“输出”达成一致。然而,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还存在“表里不一”的现象,完整意义上的读写融通目标并没有达成。如何开展以“读写融通”为主要思路的教学实践,最大化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效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读写融通的概念及心理机制

基于统编教材基础上的读写融通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具备的课堂形态,是以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以读促写,以读写结合为训练方式、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尤其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活动的融会贯通与有机整合,重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互促进,重视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读写融通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建设过程。阅读的内在心理机制存在着两个反向的心理过程:其一是从语言到概念内涵,从形式到内在含义,由外而内,从零到整的心理过程,这是基础;二是从内在思想到外在语言的萌发,从内在含义到形式,由内而外,化整为零的心理过程,这个则是提高。第二个心理过程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契合,故而,从这一角度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与此同时,语文教学中的读写融通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对小学生来说,在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及写作知识之后,会萌生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会由内而外地要求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坚持读写融通,以模仿为纽带,以片段训练为抓手,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可以满足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读写融通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中的不足

(一)偏重阅读,忽视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本应并驾齐驱,或者说学生在阅读注重的大量语言“输入”是为了最终的表达“输出”。然而,审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确实普遍存在着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问题。写作兴趣及能力的培养本身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一大难点,再加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是对学生的阅读积累及阅读能力做出要求,教材上被称为写作范本的课文往往沦为老师传授语文知识的工具,而鲜有针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长此以往,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分离,就导致了很多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

在當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者相对独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属两个单独的领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做到读写融通。究其原因,是因为写作教学比较耗时,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领悟并实现老师的教学目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双重目标协作之下,教师有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当然,另一方面就是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限制,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的教学知识来实现读写结合教学,亦或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未能意识到运用读写融通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读写融通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把握教材特点,避免走入误区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读写融通的形式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趋势,这对语文老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仍存在着“读写分离”“机械练写”等误区。语文老师应意识到写作是对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应该承认阅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务必重视从“读”到“写”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表达方法。虽“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教师在读写融通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情,运用巧妙的方法将表达的基本要领、基本规律教给学生,方法引路,练习奠基,学生写起文章来才更有章法。

在观摩一些公开课时,常会发现存在“只读不写”“只说不写”情况:课堂进行到某一环节,上课老师仅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却没有留给学生写的时间。不可否认,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但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但落笔却困难重重。可见,光说不写,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片段的、跳脱的层面上,无法连成系统的整体,无法形成规范的、符合逻辑的书面表达。

为了更好地落实读写融通,需要语文老师着眼于整体教材,从全局把握教材的内容,找准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每册教材、甚至于每个单元的读写结合切入点,这样,读写结合的有效落实才能事半功倍。

(二)抓实拓展阅读,服务读写融通

阅读教学为读写融通的实现提供动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有效阅读,掌握知识,习得方法,积累材料,增添兴趣。然而,只读课文而不进行拓展阅读的语文教学是不充分的,除了课本之外的拓展阅读十分必要。如何使拓展阅读的内容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心中,使拓展阅读成为有效阅读,重要的一条是要在拓展阅读中进行读写融通的训练。

很多人认为“拓展阅读”的目的仅仅在于为了使学生写好作文,学好语文。这固然是拓展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但并不唯一。拓展阅读不仅要重视文本阅读,还应借助各种各样的媒介来进行阅读活动,例如利用音频阅读、视频阅读、网络阅读、吟诵等等。拓展阅读活动中的阅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名家名作、优美古诗文,可以是经典时文、科普读物,也可以是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甚至于,阅读材料也可以来源于生活或是自己的创作。总而言之,阅读内容的拓展,应遵循“百花齐放,有的放矢”的原则,凡是有利于阅读拓展的材料,都应该成为我们珍视的“瑰宝”。

为了打破拓展阅读的局限,因此,阅读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也是关键。在习得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间可以无限延伸,课前、课内、课外、放学后、假期……同样,拓展阅读的空间也不局限于教室或图书馆,可以从校内到校外,从家庭到社区……而在进行课内阅读时,各学科的有效整合,也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举措。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大环境,还应该通过学生来促进教师阅读、家长阅读,最终实现“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三)重视读写训练,培养读写兴趣

学生的读写兴趣,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探求阅读与写作的认识倾向。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发自学生的内心意愿,而这种内心意愿则来源于学生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小学生对于读写的兴趣:

第一,多感官参与。不认识事物就无法通过语文或文字反映事物,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接的、具体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写作的自信。

第二,多样化训练。小学低段的读写结合训练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新颖、奇特的东西,教师应把指令性的作文训练转变为多课型、多渠道、多样化的训练,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训练的效果也更好。

第三,多形式评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写作批改评价提出 “应重视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取各种评价方式”。

第四,联系生活,结合活动。要提高低年級学生的读写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训练是重要的途径。学生每天都生活在鲜活、生动的社会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镜头,为写作积累素材。

第五,依托教材,扎实训练。语文课本可以说是一座丰富的宝藏,蕴藏着无数的写作资源。低年级读写启蒙一定要依托课文,让学生诵读精选佳段,感受课文语言的精湛,从而提高写作指导的效率。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要想做好读写融通的研究,教师在解读教材,落实教法时要学会深入地思考: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在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关注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读写融通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就如一座丰富的宝藏,有许多的资源等待我们去探寻和研究,如何更合理地把握“读”与“写”之间的“度”、读写融通的“开放性”如何调控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刘晓燕.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刊).2010(01)

[2]史瑜琳.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探讨[J].快乐阅读.2015(04)

[3]王凤.浅谈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 究.2015(02)

猜你喜欢

策略小学语文
我的手机在哪?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