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朋友圈,为沟通助力
2020-11-06吴萍萍
吴萍萍
人们常常把朋友圈作为心情的记录本,有事没事发朋友圈,看朋友圈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朋友圈轻松自在的表达方式正是师生沟通所需要的。
但是,小学生不适合带手机进校园,与学生沟通后,我宣布,在班级以学生日记作为载体,开展“纸上朋友圈”活动。模仿朋友圈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进行纸质记录,不限字数,不限内容,允许学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纸上朋友圈”的形式进行记录。初始状态设置为仅班主任可见,经学生本人同意后,可将部分内容设置为好友可见、家人可见或全班可见,并支持分享、评论和点赞。慢慢地,“纸上朋友圈”成了师生交流的好平台。
点赞式评语——启人心扉,乐于沟通
“纸上朋友圈”启用之初,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内容不真实,学生不愿互动等。通过点赞式评语,灵活运用直接赞美和间接赞美,能激发学生的沟通意愿,引导学生主动沟通。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在“纸上朋友圈”上敞开心扉。
1. 直接赞美,激发学生沟通意愿。
直接赞美指的是直接面对面说出对方的优点,笔者将其运用到“纸上朋友圈”中,对学生在日记中表现出的优点进行肯定,手动点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沟通意愿。
小强是个内向的孩子,在学校几乎都不开口说话,每次找他面对面沟通,得到的总是沉默。他的第一篇朋友圈是“妈妈给弟弟买奶粉送的小车我很喜欢”,文字幼稚,字数不多,但贵在内容真实。我当即对他进行直接赞美:“你写的内容很真实,值得同学们学习!”尽管他没有回复,但是,他的朋友圈内容越来越丰富。有一次,他在“纸上朋友圈”中提到自己种下的火龙果籽发芽了,同为园艺爱好者的我评论:哇,太厉害了!老师也种过,可惜没有成功。那一天,小强终于写下了他的回复:老师,你要不要火龙果苗?等过几天长大一点我送一株给你!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之前的评论并不是无效的,那些话已经在他的心里默默地生根发芽,并在那一天破土而出,让他愿意和我沟通。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奖赏回路”。如果我们做出一个行为立刻就能获得好的反馈,大脑会鼓励我们重复这一行为,反之则要求我们放弃。对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进行直接赞美,可以让孩子的行为及时得到正强化,从而愿意主动沟通。
2. 间接赞美,引导学生主动沟通。
“真的很羡慕那些生来就漂亮的人,我怎么一无是处呢?”
这是小情朋友圈的节选。她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自认为长得不出众,觉得外貌和学习成绩不好是交朋友的一大障碍。对她,我多次直接赞美,但效果并不明显。六年级的孩子,同伴价值感很强,也许她更在意同伴的评价。我尝试运用间接赞美,以第三者的口吻,让赞美更客观。
“你知道吗?昨天班长还在我面前夸你帮助别人呢!你的优点大家都看在眼里,很多同学在日记里夸你。不过,沟通并不一定只能原地等待,也许你主动迈出一步,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相信主动的人更容易收获友谊。”
自那天后,我发现小情的笑容更多了,和同学主动沟通的次数也多了。对于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孩子而言,直接赞美容易让他们觉得不真实,而第三者的评价更客观,更公正。此时,运用间接赞美,转述第三者的正面评价,更有说服力。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注意收集学生或科任教师等对我班学生的评价,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转述,让学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夸奖的话常常被人无意中记在心中。在平时的“纸上朋友圈”点评中,我以点赞式评语为主,发现学生的点滴闪光点,通过直接赞美或间接赞美,激发学生沟通意愿,引导学生主动沟通,进而乐于沟通。
同理型评语——解人忧愁,学会沟通
由于“纸上朋友圈”具有私密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其作为情绪宣泄的途径。此时,我就化身为解忧杂货铺的浪矢爷爷,倾听孩子的烦心事,帮助学生解除与老师间的误会,调解好朋友间的小矛盾……
1. 感同身受,打破沟通壁垒。
当学生遭遇亲子冲突时,我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学生“我也曾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不知不觉中,在将心比心的沟通中,学生愿意接受我的观点,沟通的壁垒被打破。
当我打开小楠的“纸上朋友圈”时,纸上满是泪痕。我能想象她边哭边写的场景,满满两页纸,写的是被父母误会后的委屈。
小楠是个乖巧的女孩,班级中的大小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乖乖女。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公平对待,但还不会正确沟通,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家长产生冲突。我知道此时说再多都不及一个爱的抱抱,说一声“你受委屈了”。只有同理心,才能让我真正走入她的内心。
“老师想抱抱你,也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我们都是姐姐,有更多的责任,也避免不了受一些委屈。渴望父母理解我们,要首先理解父母,将心比心才能让我们顺畅沟通。你愿意心平气和地试一试吗?”
为了更好地促进亲子沟通,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六年级第一次家长会,我让孩子在姓名牌后写下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那天的家长會,我建议家长写一封信给孩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每次帮助学生处理各种沟通难题,不如教会孩子打破沟通壁垒,学会处理各种矛盾。
2. 创设情境,带入沟通角色。
六年级的孩子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会反抗抵制师长的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呢?我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沟通角色,学会互相体谅。
翻开小董的朋友圈,“数学老师太不公平了,明明我们俩都没写作业,却只批评我,一定是对我有偏见。我再也不学数学了。”
小董是独生子,从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直接的说教肯定会引起他的反感。创设一个情境,带他进入老师的角色吧。
“读小学的时候,我有一次偷懒没背乘法口诀,如果你是我的老师,你会怎么做呢?”我问小董。
“那我肯定要教育你,如果不听话可能还会找家长。因为我是为了你好。”小董不假思索地说。
“是的,其实每个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下次生气的时候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后来,小董告诉我,他每次想对老师生气时,就会想一想“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做?”后来,他发现数学老师对他越来越和气了。的确,人与人的沟通是相互的,亲切待人必能收获友好。
学生年纪还小,还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带入角色解决难题,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在一次次处理问题中学会换位思考。
3. 经验分享,传递沟通方法。
六年级的学生同伴价值感逐步增强,在意同伴的评价,但同时情绪不稳定,同学间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引发矛盾,其中以心思细腻的女生居多。此时,我便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让他们在我的故事中有所体会,学会沟通。
“求助!!!”大大的标题加抢眼的感叹号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老师,我成绩下降已经很伤心了,小欢还在同学面前笑话我,我伤心得当场就和她绝交了。可是,今天我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为什么觉得特别孤独。我好难过。”
这个女生成绩一直很好,自尊心很强,我知道,直接让她去和解,她肯定做不到。于是,在她的“纸上朋友圈”中,我写下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不记得是什么原因,我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了,当时觉得我们肯定会和好的。可是拖啊拖,现在我们已经失去联系了。我很后悔,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一定主动一点,找她说话,写个小纸条,或者找人带句话……希望你以后不要像我一样后悔。”当我看到她们手拉手地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知道,我的方法奏效了。
当然,学生是沟通的主人,我能做的仅仅是分享自身的经验,传递我的方法。通过“纸上朋友圈”,运用同理型评语,让学生在处理亲子矛盾、师生冲突、同伴误会时能换位思考,并通过经验分享传递沟通方法。
征询性评语——促人成长,有效沟通
“纸上朋友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个人情绪到班级情况,从和他人的冲突到对自己的反思……此时,我便充当一个追问者,在追问中拓宽沟通广度,在追问中挖掘沟通的深度。
1. 点面结合,拓宽沟通广度。
每个学生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当学生在“纸上朋友圈”反映班级存在的问题时,我鼓励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并由点及面,拓展迁移到类似问题,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新思路,使沟通内容更广泛。
“老师,男生总是对着明丽说‘视明丽为粪土,明丽很伤心!”
“发生这样的事情,老师很生气!你希望老师怎么处理呢?”
“老师,还是大事化小吧!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没有把握开玩笑的尺度,不知道玩笑给别人造成的伤害。”
“你觉得开玩笑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开玩笑前要考虑玩笑的内容和场合,开玩笑过程中也要留意对方的表情,如果对方不喜欢就立刻停止。”
学生从玩笑内容、开玩笑的场合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随后在班级的微班会中讨论了“班级玩笑公约”。从此,学生因为开不合适玩笑产生的矛盾大大减少。从嘲笑事件到“班级玩笑公约”,班级的很多公约都是从征询式日记评语起步,由点到面形成的。作为班主任,要使40颗心连在一起是一件难事,而通过“纸上朋友圈”的形式,就能顾及全面,疏通每一颗心,把40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为班级建设提供新的方法。
2. 追根溯源,挖掘沟通深度。
“五一下午,立官来我家,我们谈到了班上的一些事。他说班级纪律最大的隐患在于几个人,其中包括我。我无比吃惊,听君一席话后又豁然开朗。”
“可否思考一番,为何成为隐患?”
“吾向往挑战,然课堂无趣;吾想好好学习,然控制无果;吾愿改变,然不知方法。”
“知不足,已达境界。如有困,師可助否?”
小龙在和我的反复对话中认识到,自控力不足导致了各种问题,并在同学的帮助下制订了自我监督的具体措施,贴在桌角提醒自己。同学和老师对小龙的评价也变得越来越好。
每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不完美,通过“纸上朋友圈”追根溯源,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让沟通更有深度。
“纸上朋友圈”避免了面对面沟通的尴尬,文字更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实际运用中,我把对学生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努力创设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我和你”的沟通小空间,使师生关系越来越和谐。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港市新城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