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20-11-06王炳杰
王炳杰
[摘要]本文主要以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情况为依據,首先分析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阐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相关策略
新媒体是新时代的一种产物,基于其和传统媒体不同的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效性,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延伸政治教育资源。可以说新媒体顺应大学生心理成长特征,是发展学生生活的关键载体。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进展背景下,新媒体作用逐步凸显,国家以及学校给予此项技术的关注度有所加强,较大程度,上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出些许挑战,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效用,需要教师深入关注和研究。
一、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围绕抽象化的课堂教授为中心,教材内容相对枯燥一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和生活存在偏差,学生学习难度大。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缺少趣味性与生动性,导致学生不能生成兴趣。而在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被赋予多样化,教师设置情境以及生活案例,促使教育真正和生活接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授为主,课堂上通常情况下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开展,划分为小课堂与大课堂。一对多的教学会受到时间与空间因素制约,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全面顾及每一个学生学习成效。新媒体具备的开放性与即时性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传播期间跨越多种障碍,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与手机进行信息沟通。借助微信和QQ等软件把全球各个角落中出现的热点话题与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传输给学生,学生及时思考和研究。新媒体互动性特征确保学生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得到有利信息,在网络区域把自己观点反馈给教师。这样便捷化的关联方式能够实效性了解学生情绪,围绕学生反馈信息优化教育内容与方式,科学地引导学生思想动态。除此之外新媒体虚拟化促使学生通过匿名形式加以沟通,学生能够在网络中畅所欲言,积极表述自己思想,节约教师一定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内心情绪进行揣测,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媒体存在较强的开放性与无边界性,包含诸多学术信息与就业信息,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变得更加简便。如知网,其是全世界范围内容量最大的文献信息库,把信息结合学科的特征分为管理学、医学与经济学,给师生提供资料查找的条件。并且知网中文献资料结合期刊、会议和外文文献等划分种类,学生在知网中输入关键词汇,会查阅到一系列的文献内容。另外教育网与数据库网站都能够完成信息资源共享,
高校创设微信公众号以及网站,在较短时间内发布文本与视频,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淡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出现变化,新媒体的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的知识结构提出严格要求,新媒体具备开放性给予大学生提供信息选取空间,突破“一对多”单方向链条传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在新媒体平台上,学生主体意识主动性会被积极调动,其接受手段与认知模式凸显着变化。因为信息产生渠道以及途径比较多,接受来源于不同人群的思想机会多一些,这样学生可以自主地判断事物,一方面取得新型知识,另一方面深层次和教师沟通。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强调新媒体的存在作用,强化新媒体运用技能与水平,彰显引路人的价值。并且新媒体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一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涉及到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与思想素质等,教育者具备素质的高低可以凸显人格魅力以及独特气质,高素质的教育者教学吸引力也随之增强,带领学生走向正轨,网络的普及促使思想政治教学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在于学生面前,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
(二)新媒体冲击思政主流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备受冲击,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结合设定的任务与目标,以课堂讲说与谈心的形式,学校结合校报或者广播的形式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想转变,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环境下,多个区域与年龄结构的人都隐藏实际信息在网络中交流,因为人们性格与学识存在差异性,在语言与传递信息的角度上缺少考虑,在很大程度上给腐朽思想的生成提供机会。除此之外,违反社会道德信息泛滥。网络准入门槛相对低一些,传播不会受到过多因素的限制,任何人都能够自主发布言论,所以信息质量无法被保障。部分心怀不轨的人员寻找机会创设图片与文字等垃圾信息,尝试着通过网民的高涨情绪实现自己的目标。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为普遍的人群,识别谣言的水平会有所降低,甚至产生盲目跟风状态,继而生成情绪不稳定的结果。在此期间新媒体涉及的低俗与事实夸大等现象影响到学生价值判断,导致学生心理以及智力稚幼的大学生沉入在选择两难境地之中,引起思想道德的缺失,长时间下去势必会降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阻碍教育活动的进展。
(三)新媒体引起学生人格与心理障碍。新媒体造成学生心理危机,微博、微信和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交流工具存在一定互动性与平等性,可以适应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愉快感。造成高校大学生在获取新媒体欢乐的同时淡化自身使命感与职责,过度依赖网络,或者沉陷在网络环境中无法自拔,由此产生“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网络孤独症”等疾病。并且针对心理不够稳定的学生而言每天受到网络资料的轰炸,造成学生漂浮不定,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新媒体虚拟化与互动化给学生布设自主发挥空间,信息发布人员以及接收人员能够在平等地位上随时答疑,大学生在虚拟化的世界中产生个人主义倾向,可能会促使学生忘记真实角色与占据的社会地位,降低其内心的道德感与责任感。网络世界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围绕匿名形式为主,网络世界中大家面对的是文字和声音等,沟通两者可能存在不认识的状态,长时间之后人们把交往模式引进在生活中,出现实际生活中人们交往的障碍,对他人的情感进行怀疑,自然而然的疏远人与人之间距离,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形成。另外新媒体操作学生价值观出现扭曲,互联网促使世界各个地区形成有机整体,新媒体技术触动多样文化之间沟通与交流,给新媒体空间布设前所未有的活力。而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不够稳定,加之好奇心与新鲜感的产生,难免会出现跟风或者盲目从众的行为,导致价值判断扭曲以及价值选择迷茫,引出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突破思政工作者与学生新媒体素养
1.強化大学生新媒体素质教育
高校要实施学生媒体素养主阵地引导作用,要对学生媒体素养进行教育,特别是注重学生新媒体价值观与伦理教育。要意识到学生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重要性,促使其可以面对繁琐的信息环境时,判断好公正与客观,给予信息内在的价值取向进行确切剖析。目前社会中,新媒体发展进程在媒体“魔鬼论”时期基础之上,新媒体接收对象不和以往相同是目标物,思政教师应该给学生进行新媒体伦理教育,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工作,训练学生优秀的媒介素养与道德思想,增强其内在品质以及修为。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新媒体素养
内化新媒体素养伦理培养,强化培训。新媒体素养教育充当新型的教育活动,涉及到传播学、心理学与新闻学等诸多层面。需要明确的是,传播学理论特别是大众传播理论给教师与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提供依据。所以要以进修与培训的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师理论运用技能,吸取传播学素养前提下探索教师新媒体素养最佳模式,同时将培训结果和考核标准进行结合,由此保障教学趋于常态化。并且举办新媒体素养训练活动,媒介素养教育要围绕理论教育出发,把实践训练视作保障,高校是教师新媒体素养形成的集中场所,要设置专业化的培训机构,开展多样化媒体操作活动,促使教师媒体素养有所增强。结合院校实际情况,聘请社会范围内的专业学者,号召负责新闻传播的专家统一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包含课程分配、内容设计与教材资源研发。
(二)凭借新媒体延伸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1.借助互联网拓展教育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凸显博客的存在价值,将其作用在个人网络日志发布上,形成个人管理与个人思想内容记录的网站。基于传播学视角,博客发展为BBS论坛与E-mail之后的网络交流媒介。新媒体背景下,诸多的学生参与到博客生活分享活动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将载体视作传播途径,博客充当新媒体环境的“新宠儿”存在保存教育信息的功能,教师要加大力度建设思政博客内容,促使内容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相互贴切,控制主流价值的偏离。教师关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随时注重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高校设置对应博客群,给学生展现最前沿的数据信息,提高学生关注度。另外,注重BBS信息平台引导作用的彰显。高校要尽量把知识经验的思政教师培养为网络论坛领导者,不只是充当参与者以及旁观者的身份。及时改正学生不良思想情绪,在高校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风气。
2.通过即时通信技术创新教育范围
高校应该发挥手机媒体的功能延伸作用。目前智能手机受到社会上各类人群的青睐与欢迎,其不只是存在通话与接发短信作用,还能够下载微博和微信等信息软件,教师要巧妙地给学生传递思想教育信息;赋予思政教育具备生动性与形象性,彰显新时代的魅力。可以在节假8期间以微信软件为主提醒学生返校具体时间,统一收集院校内学生勤工俭学的信息,在学生生8当天通过短信形式推送祝福等,在此期间要指导大学生管理好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低俗信息传播,提倡健康文明文化。
(三)整合大学生网络内容建设
在网络内容建设中,高校要借助微信公众号,创设政治观教育网络,不定期地给学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党的相关政策等,以图文声像形式触动学生心灵,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感知和了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抵制西方不良思想和风气,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传递信仰主旋律。在此期间强调数字化技术以及人文关怀的互相结合,数字化技术可以借助设备把图片和文字转变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多个方面,人文关怀主要是尊重人们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差异,调动人们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网络内容建设中要坚持人文关怀的教学原则,挑选科学的教学措色,通过实际行动彰显对学生的真诚与爱护,由此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教学有效性。
(四)全面引进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具备的个性化与开放性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高校要全方位在思政教育中引进新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时代感与影响力。把PPT课件或者CAI挂在网络中,号召学生积极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赋予思政教育工作活力。并且适当进行网上网下互动,结合微信和QQ等工具和学生深入沟通,随时关联到学生学习生舌,鼓励大学生在网络中畅谈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规划,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情况下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生可以用饱满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高校教学整体质量。另外通过新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之后的答疑机会,随时和学生保持学习生活联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将学生不正确的信仰和思想价值引向主流,完成师生资源实施共享,在网下教育一网上教育一网下教育的模式中,深层次挖掘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存在价值与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有利条件的同时存在一定挑战,教师应该积极引进新媒体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辨识网络中不良因,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健全学生人格,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高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8(2).
[2]陈静.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9(4);80-81.
[3]赵志强.新媒体视阈下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8(3).
[4]刘伟杰,戴钰.“治未病”思想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6):91-93.
[5]吕红军.Web2.0时代网络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数码世界,2019(1).
[6]王静,蔡洁琼,刘爽.新媒体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ThinkingofCollegeStudents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ewMediaEra[J].林区教学,2018(6):8-9.
[7]蒋丽洁.浅析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5).
[8]唐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9(4).
[9]杨垫.新媒体视阈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J].理论观察,2019(7).
[10]邵羽西.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长江丛刊,2019(10):192-193.
[11]乔东淼.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才智,2019(9):147-147.
[12]刘赫来,手机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