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海阔天空

2020-11-06蔡琛玭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蔡琛玭

【摘 要】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设计模式化、师生对话交流杂乱无效等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前置阅读、知人论世、填补空白、品味语言、举一反三等措施,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阅读;初中语文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课堂问题设计模式化

部分教师设计的主干问题思维容量不够,使得学生思维深度不够。例如,部分教师执教《台阶》设计“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的主问题,执教《老王》设计“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几乎每节语文课都重复着“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的问题,学生回答的热情自然不高。

(二)师生对话交流杂乱化

且看《台阶》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父亲是怎样一个父亲?请结合文章语句加以分析。

生:我觉得父亲是勤劳的。如课文第11节,“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生:我觉得父亲是朴实的,从他一年只洗一次脚可以看出。

生:我觉得父亲是爱面子的,从他用一辈子造台阶可以看出。

看似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但其实这样的教学是将问题的答案肢解化,人物形象分析反而越显零乱拼凑。当一位学生站起身来回答从第几页第几段中读到了什么时,坐着的学生在干什么?很可能等他们很费劲地找到了这一段时,发言的学生已经回答完毕了,于是坐着的学生又忙着去找下一位同学回答的段落,如此往复,站起来说的学生只说个皮毛,坐着听的学生只听个糊涂,这样的对话教学严重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埋没了灵感创新。

二、基于核心素养,深度阅读文本

(一)前置阅读,助力课文整体感知

前置性阅读任务是指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将本来在课堂上完成的“感知全文”这一环节作为任务前置到预习环节完成,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前置性任务不同于简单的预习课文内容,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具备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能吸引学生专注阅读,让其积极思考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如《皇帝的新装》的前置性任务阅读:请画一组连环画,图文并茂地展示皇帝和骗子的故事。

这一前置性阅读任务的设置,其用意是让学生阅读文章并能概括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但又避开了直白的提问,而是将学生喜欢的漫画形式与语文阅读任务加以整合,一方面,促使学生阅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使其获得文学与艺术的训练与熏陶。

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创造了大量或意蕴深刻或妙趣横生的连环画,梳理文章情节的阅读任务自然水到渠成。

(二)知人论世,整合文本切入要点

要想深度解读文本,就要知人论世,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历史语境,厘清作者创作文本的那段历史。

《背影》中的主要情节发生在朱自清北大读预科期间,据《朱自清年谱》记载:

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朱鸿钧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淮安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至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來,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朱鸿钧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只得变卖家当,才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刚上大学的朱自清对父亲此等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因此,本来就对父亲生活方式不满的他,更加认为父亲是不高明的,认为父亲“迂”,讲话“不漂亮”,给自己丢脸。

因徐州之变故,此后朱自清对父亲愈加冷淡。而朱鸿钧因诸多原因,也没有挽回颓势,日趋见老的他逐渐忘却儿子的不好,想儿子孙子,常写信相询。已为人父的朱自清“养儿才知父母恩”,心理上慢慢接纳了父亲,虽然父亲的荒唐曾给他的心灵带来难以湮灭的伤痛。他时常看着身边天真烂漫的闰儿,想到远方为生计奔波的老父,南京浦口送别的情景,时不时浮上心头。

于是,1925年10月某夜,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朱自清笔下如行云流水般汇聚,著名散文《背影》遂得以问世,父子间曾经的隔阂也烟消云散。

经典总是历史的,理解经典文本,必须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不回到朱自清所处的历史语境,就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被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感动,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接到父亲来信后会在泪光中浮现父亲的背影。历史性的经典文本和现代学生的情感接受能力,肯定是存在鸿沟的,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生活,就能握住对文本深度理解的钥匙。

(三)填补空白,创设情境深入品读

一些平实简短的表达背后往往蕴藏着大量的空白,而填补这些空白,对深入解读文本,特别是剖析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挖掘主题,有着很大作用。要想填补空白,教师需要巧妙地“设情境”,让学生宛如身临其境,从而深入文本。

如《马说》的教学。教师先补充介绍韩愈生平,再创设情境一: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千年前,伯乐遇到了韩愈,向他说起了千里马的不幸遭遇,韩愈听完后悲叹……假如你是韩愈,你想对伯乐说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再读课文,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千里马与韩愈的关联,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呼之欲出,此时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学生也能自然理解了。

再次创设情境二:韩愈的《马说》一文在天下读书人中引起轰动,士人们感同身受,觉得韩愈说出了读书人的心声,一时群情激愤,纷纷加入讨伐“食马者”的大军。“食马者”承受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感到十分委屈,也有话说,他找到伯乐诉说:“伯乐啊,我知道我是埋没了一匹千里马,可这也不能全怪我啊……如果千里马能……”请你帮“食马者”申诉,并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解读。学生的创作热情再次被点燃,很快就找到了“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等语句,并深入探讨了“当千里马被埋没时,自己该如何主动出击找寻机会展现才能”等拓展问题,把对文本的理解推向又一个高度。

这两次创设情境填补空白,前后关联,层层深入。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展开想象,在有趣的活动中品悟主题,不仅达成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思维的宽度与厚度。

(四)品味语言,巧妙挖掘文句意蕴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土壤和根系,引导学生对某些语段词句做赏析,能加深其对人物形象及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度理解。但学生对语言的美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给学生鉴赏思路和方法势在必行。

其一,采用换词换句的方式品味语言。在分析《木兰诗》中“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一句时,笔者把“驰”字改为“骑”,学生马上反对:“驰”是“奔驰”的意思,比“骑”的速度更快,不仅与千里马的特点相一致,而且能更好地体现木兰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了她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和平淳朴生活的向往。而“骑”却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一个“驰”字,采用换词的方法一品味,无尽的意蕴尽在其中。

其二,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品味语言。抓住课文某些词句段落引导学生前后对比,可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如教学《孔乙己》时,笔者引导学生辨析“排”和“摸”:为何作者此处要把“排”改为“摸”?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何作用?“排”与“摸”都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付酒钱的动作,但却反映出孔乙己处境的变化。“排”,活画出孔乙己冒充斯文的酸腐相;而腿被打折以后,他已够不着柜台面,无法“排”了,到了欲充斯文而不能的地步。“摸”,刻画了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通过前后比较,学生对孔乙已形象的深度理解自然达成。

(五)举一反三,群文阅读深度理解

只教学生学习课文是达不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只有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的学习,掌握阅读一类文章的方法,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以《昆明的雨》为例。笔者用第一课时“举一”,引导学生精读《昆明的雨》,体会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風土人情的怀念之情。第二课时“反三”,补充作者另两篇文章《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野菜》,组成群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怀旧之情。

这三篇文章都是内涵丰富、饶有情趣的散文。表面上看,内容特别“散”,但是散中有整,散而又聚,散其形而聚其神。教师可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特点。

如此多文本的补充,从各个角度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产生整合效应。

深度阅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一轮教改中,教师不妨多采用生动且有创意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感受经典的灿烂精华。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经典文本的深层结构(下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戴着镣铐起舞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