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本资源 提高阅读实效
2020-11-06谢利银
谢利银
【摘 要】 统编一二年级的四本教材,主要以童话故事为主要教学内容,其次是儿歌、记叙文等阅读教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文本的有利资源,生动引题,提出质疑;借助插图,培养能力;利用媒体,创设情境;角色表演,情境再现;展开想象,拓展思路,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文本资源 提高 低年级 阅读实效
低年级统编教材,课文设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童话故事为主,其次是儿歌、记叙文等阅读教学。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针对这些特点,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擅于挖掘教材有利资源,因势利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入语文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专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生动引题,提出质疑
低年级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若是开篇引题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学生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文本上,学生求知欲望得以激发,注意力也快速集中,并能饶有兴趣地听起课来。因此,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导入方式:
1. 读题质疑
统编教材二下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笔者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教师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生:太空生活是怎样的?在太空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呢?学生读题质疑,并带着问题读课文。
2. 游戏导入
课堂上,一说到做游戏,低年级学生最活跃。低年级学生专注时间比较短,往往对事物的专注时间只在课前十分钟,如何充分有效地把握这十分钟,课堂的精彩导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用游戏这一方式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统编教材二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笔者在课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拿着指南针,让学生辨认操场的东南西北。接着在阳光下,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影子在身体的哪个位置,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为什么影子会在身体的不同位置呢?回到教室后,学习课文,从文中了解到原来大自然有好多奥秘,要是在野外迷路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来辨别方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得以激发。
3. 故事导入
低年级学生普遍都爱听故事,教师所讲述的故事、寓言、传说等都应该紧扣教学内容,努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故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渐渐地被新知识所吸引。故事导入对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所选的故事要有趣味性、针对性、哲理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完善自身素养。
二、借助插图,培养能力
统编教材的课文都配有与文本内容相符的生动活泼的插图。低年级学生往往翻开课本先被具体形象的插图所吸引,对课文中的插图最感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这样借助插图进行阅读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统编教材一下《咕咚》一文,这是一篇不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主要是让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连环画课文的特点,段落之间有空行来判断,哪几个自然段对应文中的哪一幅插图,指导学生图文对照来学习课文。虽然没有拼音,但是,有了一上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小蜗牛》一课的学习基础,学生基本上可以较快地读懂故事。这篇课文有四幅插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每幅图说什么,接着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段落,再让学生逐步自主地梳理文本信息,发展思维。
文中有些词语,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拔腿就跑、逃命”,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一,图中的小兔子听到“咕咚”一声,迈开大步,跑得飞快。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二中的动物们,一个个迈开大步,飞快地往前跑,从动物们跑步的样子,学生从而体会到动物们为什么会那么害怕的心理。在教学“热闹”一词,笔者是这样引导的:先让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接着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这种“热闹”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么多动物谁也没有停下来去看一看“咕咚”是谁,谁也没有认真的去思考下“咕咚”为什么那么可怕,只是看到别人逃命,就自认为非常危险,从而慌成一团,盲目地跟着别人跑。
三、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众所周知,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比较强。因此,对直观的图像和影像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将课文中没有的东西,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运用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學习统编教材一下《语文园地四》的识字加油站中的带有“月”字旁的字,可以使用课件的形式寻根求源。笔者在开头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做游戏。游戏一:我指你说。教师指身体的某个部位,学生举手回答。(联系学生自身身体做游戏,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图文激趣、识字教学
学生通过指认身体部位后,发现“眉毛、鼻子、脖子、手臂”等词语中,“眉、鼻、脖、臂”等都是“月”字旁,这时候,教师课件演示“肉”字旁的来历:肉,最初原始字形是一块肉,里面有人字形的纹理,外面有皮,肥瘦相间。如,肩、胖、胃、臂、腹、肤等,可谓肉字里面是纹理,变成月旁表身体。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下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字的演变历程,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拓宽他们的视野,一举多得。
四、角色表演,情境再现
低年级学生天生就喜欢表演,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合适课文,让学生进行表演再创作。在教学中,表演可以安排在课中,也可以安排在课后,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情节,合理选择表演的最佳内容,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从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概括和提升,适而培养其对语文的热爱,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如:统编教材二下《青蛙卖泥塘》一文,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角色众多,根据课文结构特点,理清青蛙第一次和第二次卖泥塘的过程。在文中有四种小动物说的话都是简单概括,没有一一呈现,小狐狸说的话,课文用“……”省略了,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文中泡泡的提示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可以模仿前面老牛和野鸭的句式,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说话。
低年级孩子刚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理解词语的能力还比较缺乏。在教学时,注意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在语句中,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化抽象为形象,通过直观的表演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统编教材二上《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等词语,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扮演鲤鱼阿姨,一个扮演小蝌蚪,通过课文内容的表演,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用“迎上去”;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用“追上去”。
五、展开想象,拓展思路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统编教材二下第八單元的语文学习要素是: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像这样的文章在低年级统编教材中有些篇目,教师在教学中要擅于挖掘文本资源,吃透文本,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合理填补文中留有的空白。如:二上《坐井观天》一文,当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你就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这是文中的留白,教师发问:当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讲一讲自己想象中的故事。
又如统编教材二下《祖先的摇篮》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二题就是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课文的理解中进行,引导学生结合第三题提供的词语展开想象,再仿照第二或第三节的句式说一说。
教学中,教师抓住契机,激发想象的欲望,同时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让每个学生都喜欢阅读,主动阅读。同时,教师可借助文本资源,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成为有效的、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仁燕.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研究——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2018(12).
[2] 杨丽.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趣味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03).
[3] 孙国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