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难点

2020-11-06郑涵一

青年时代 2020年24期
关键词:就业毕业生

郑涵一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个人、用人单位、高校和政府四个层面。本文以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结合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

一、新闻传播类学生主要就业方向

(一)传统媒体行业

传统媒体就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这些媒体已经在新闻上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经营,在新闻工作上有着十分专业的经验,依然是目前媒体行业的主力[1]。比较学院新闻传播类毕业研究生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每年有意向到传统媒体企业工作的占毕业生总数的25~30%,实际到传统媒体企业工作的仅占10%~15%,近两年学院有毕业生前往新华社、湖南电视台、郑州日报等企业就业。这些企业是很多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但由于招录名额少、选拔要求高等原因,实际到传统媒体行业就业的学生并不多。

(二)新媒体行业

新媒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企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新媒体有着巨大的潜力,也处于扩张阶段,无论是互联网衍生的新媒体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都需要大批量的相关人才,具有更广阔的市场,每年能够为新闻传播类的学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近两年学院有毕业生前往腾讯、网易、拼多多等从事文案撰写、平台宣传等工作。

(三)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需要宣传人员来维护其形象,同时也负责单位的新闻工作,因此需要大量专业的新闻人员。新闻传播类学生群体中,女生数量占比较大,相对企业的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30%左右的毕业生都愿意首选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近两年学院有学生前往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国移动等企业工作。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就业方向,高等院校、公关广告公司、快消企业等也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二、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就业难点分析

(一)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

从近两年的就业情况分析,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就业率高,但就业满意度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主流媒体受编制控制的原因,每年招聘的岗位有限,毕业生有意向进入主流媒体工作的人很多,但最终能够进入主流媒体工作的人数较少,由于和理想状态不相符,就造成了就业满意度不高。二是由于毕业生的实际薪资和期待薪资的差距较大,比起程序员等专业技术类岗位,新闻传播类相关的工作毕业生起薪并不高,特别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所以关于薪资方面,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

(二)用人单位需要复合型人才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招聘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與素质,对毕业生掌握融合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多青睐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强、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忽视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缺少相关工作经验,这就导致许多缺乏实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三)就业地区发展不均衡

新闻传播类行业在受一线城市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下,具有体制成熟、发展快、收益高等特点,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加之因一线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高水平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很强,因此很多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一般集中在北上广深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然而,由于毕业生过度集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央和省级媒体的工作岗位已趋于饱和,而近几年新闻传播类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使此类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造成了大城市中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欠发达城市中新闻传播人才的流失。

(四)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迎合企业需求

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带来的不仅仅是传媒行业高速发展的良好效果。同样导致了一些高校学科总体建设重视不够、教学特色不明显、院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科研经费投入不够、硬件水平落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相对短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毕业生不多。

(五)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有盲目性、从众化倾向择业观念影响着择业行为。毕业生对行业发展、岗位认知、个人规划等方面的认识能力尚不完全成熟,一些毕业生由于固有思维的限制,就业选择面很窄,部分学生还依旧延续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等国企单位是铁饭碗的理念,相比其他单位而言,更倾向于在以上单位就业,以获得相对稳定的职位和收入,寻求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一些学生在进行择业时,存在着只判断行业当前发展状态而不考虑行业未来发展态势,只判断岗位福利待遇而不考虑自身对岗位的适应性,只判断城市规模而不考虑个人自身发展规划等不理智、盲目性、从众化的倾向。不愿意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导致基层媒体人才紧缺,基层媒体从业人员岗位大量空缺。

(六)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了自主创业的队伍中。然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创业意向高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创业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创业以传媒公司、公关广告公司为主要类型,大都从事宣传片制作、广告制作、影视制作、内容发行推广等工作。由于创业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立创新技术,创业公司很难在数量众多的单位中突出出来,因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和投资回报率并不理想。

(七)经济大环境影响

2020年全国应届毕业生高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全球经济下滑,企业大规模裁员、减薪,很多公司调整招聘计划,取消应届生招聘岗位或减少招聘岗位。然而,疫情的爆发,促使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类学生如果能寻找到求职突破口,转变求职思路和方向,对其来说也是一次机会。但绝大多数学生毕业首选工作求稳,目标定位大公司或有知名度的公司,因此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对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就业也是一次考验。

三、改善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现状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就业工作一直是一个持久战,不能从毕业年级当年才开展就业工作,要帮助在校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基层就业观,并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为找到更适合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或岗位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同時,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普遍“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学生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转变就业观念,放宽眼界,拓宽就业渠道,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到多元化就业、多渠道就业、多方向就业;在择业时,不能只追求个人的享乐,要放宽眼界,打开视野,关注一些急需发展的地区、岗位,到基层、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够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把握工作机遇,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重视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媒体行业急需大批新闻传播人才,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作为新闻传播类学生,应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学习一些新技能和硬技术,多了解接触网络媒体的特点和需求,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定要夯实自身专业知识,打牢专业技能本领,在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不变的价值,努力成为具备现代新闻媒体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作为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根据自身的特点匹配相应的行业和岗位。在学生低年级的时候,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实践和实习,积累相关经验,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其发展的就业岗位。

(三)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配备业界导师

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时候应着眼于时代发展新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增设新媒体、融媒体相关课程,扩大新闻学研究范围,立足于专业实践,培育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学科沟通,为学生开设多学科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就业、择业奠定基础。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打造部校共建学科专业,在与基层单位共建的过程中,利用对方成熟的媒体资源,弥补地方院校资金不足、设备落后的缺憾,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引进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校授课,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业界导师,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业务能力,提高毕业生质量。

(四)政府需提供政策支持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矛盾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地方政府应有效主导并创造条件,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改善。政府要主导、督促拥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与地方用人单位合作共建,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如共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践基地。

同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学生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对于毕业后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给予政策性优惠和倾斜,建立有效机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身媒体素质,研究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遇,在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新闻传播学类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个人的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从思想到行动,切实优化和改善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现状,帮助新闻传播类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冷爽.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难点[J].新闻战线,2016(11):27-30.

[2]李长津.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6(36):240.

[3]岳媛媛.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4(6):60-61.

猜你喜欢

就业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