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文化名人文献整理与地域精神传承
2020-11-06曾欢玲
曾欢玲
摘 要:香山得西方近代文明风气之先,又开近代中国社会新风气之先,确为事实。但在近代之前的明清时期,香山一域已经产生了足够代表岭南甚至放诸中原江浙文化繁庶地区亦不逊色的文化名人,这是香山文化精神的源头。探究香山地域精神,应上溯清朝乃至明朝及以前,以历代文化名人学术和精神传承为突破口,才能理清香山地域精神生成、发展的脉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清香山文化名人文献整理工作亟待加强。
关键词:香山;名人;文献;地域;精神
一、香山文化名人与地域文化精神之传承
每一座城市都有每一座城市的性格和特色,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中最重要且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在这座城市诞生或与这座城市发展相联接的文化名人。广东中山,古称香山,位于五岭以南,伶仃洋畔,古时为香山岛,经过秦汉隋唐五代宋元1 000多年积沙成陆和数次移民南迁,到明清时期,香山已从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沿海较为富庶的地区。宋元易代之际,南迁移民带来中原先进生产力和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在融合中发展。明清两朝交替时期,北方和福建东南沿海大户人家南迁香山,成为“新客家”。这两次大规模的南迁,使香山在明清时期开始在中国大一统的“天下”崭露头角。正是香山历代涌现出的文化名人,以仕宦、忠义、卓行、治绩、文名、节烈使“香山”之名在中原广为传播,使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边缘的香山开始融入大一统的中华文化版图,并发出越来越响亮的香山之声。
例如,孙中山是当代中山城的得名之缘、灵魂所在,孙中山是中山当之无愧的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和精神名片。近代是香山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大放光芒的时期,近代香山涌现出容闳、唐廷枢、徐润、郑观应、马应彪、苏曼殊、郭乐、萧友梅、吕文成、阮玲玉、王云五、黄宽、黄胜、刘师复、钟荣光、唐绍仪、杨仙逸等一批引领时代风潮的先驱人物,是近代香山地域文化的形象大使,他们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近代寻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需要注意的是,近代香山并非于近代突然崛起,近代香山文化名人亦非偶然集中于此,在近代之前的明清时期,香山一域已经产生了足够代表岭南甚至与中原比肩的文化名人,香山文化之兴正是肇始于此。探究香山地域精神时必须上溯清,乃至明朝及以前,以历代文化名人学术和精神传承为突破口,才能理清香山地域精神生成、发展的脉络,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以进一步传承、发扬地域精神。
香山明清文化名人之功绩影响,可从绵延500年的黄氏家族得见一斑。岭南香山黄氏一族,知有诗文传者,四世黄温德为始。温德“为诗清丽,得诗人声”,曾为明朝名臣、“明四家”之一文征明称道,可惜温德诗文尽散。黄氏家族最被后人称道者,当推黄瑜、黄畿、黄佐祖孙三人,可谓“家学相承,首屈一指”。祖黄瑜,字廷美,世称“双槐先生”;父黄畿,字宗大,世称“粤洲先生”,皆一代鸿儒,以品学知名;黄佐,字才伯,号泰泉,明正德十五年(1521)辛巳科进士,有岭南韩愈之称,被推崇为岭南诗派的领袖。至清代,黄氏一族撰述、整理、保存岭南文献之功更是荦荦大矣。黄佐五世孙黄逵卿刻先人遗着十余种;黄佐八世孙黄培芳为“粤东三子”之一,纂有《黄氏家乘》;黄培芳从孙黄映奎编有《香山黄氏诗略》十二卷;映奎子黄佛颐为近代广东著名文献学者,于岭南乡土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贡献卓著。明代进士、广东按察司佥事营道赵宏在黄瑜《双槐集》序中将黄瑜的经历、志向、影响与贬谪的韩愈、苏东坡相比,称《双槐集》传世,将使“僻在海岛,汪洋渺弥中有人居,若蓬峤然”的香山之名与“昌黎眉山并称于世”,谓:“(黄瑜)诗则追步唐人,清婉纡徐,卓然大雅,文则取法韩苏,而开阖张弛,无不中乎规矩焉……集凡十卷,以双槐名者,君志也。君志欲比王晋公,而期待其后尝得之梦焉,然则其穷特止诸躬而已,是集之传,将使香山之名与昌黎眉山并称于世,不亦有征矣”。虽序跋之作,不无溢美,但其将黄瑜与“香山之名”紧密联系,以香山之一人代表香山一域之文名之称誉,尚属首次,香山文化名人与地域文化精神之探究,亦应起于此。
二、香山文化名人文献整理之路径
文化是由时、地、人的环境而产生、滋长的,并不能凭空捏造。对于文化建设,我们必须一方面传承、研究传统文献和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中重新发现已遗忘或埋藏的素质,开展整理、研究、改良等工作,使之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吸收、容纳新时代的文化因素,同时以创造新文化为目的,即“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以,要进一步推进香山文化名人研究,必须加强香山名人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
一是以名人活动为线索的中外交流历史文献。岭南,特别是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是中国近代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海洋文化的开放性、開创性成为岭南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其中,尤以澳门为中西文化交流之先导。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明朝中期,澳门由于扼珠江口西岸的优越位置就已经开始有零星的对外贸易。明嘉靖十四年(1535),“暹罗、爪哇、琉球诸国互市移至濠境,佛郎机遂得混入”,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码头停泊船只、进行贸易的权利。1557年,其正式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此后,澳门以及所在的香山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产生了一批具有中西文化融合特点的革命、教育、工商业、报刊等文献,是我们瞭望传统、理解传统的窗口。
二是名人文化家族文献。家学和师承是中国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文化家族是地域文化的中坚力量,对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家族绵延数代甚至十几代,时间跨度甚至达数百年。家族中涌现出的文化名人就像是联结、传承家族文化血脉的节点,又像是解开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研究传统的绝佳切入点。香山地区最著名的是黄氏家族自不待说,其他如何氏、李氏、刘氏、伍氏家族等,都有重要的名人文化研究价值。
三是近代名人传记文献。香山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近代大量传教士的涌入,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科学仪器以及欧洲的绘画、塑像和建筑艺术等,启发了香山地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他们得以最早对西方科学、文化加以吸收和改进。这里走出了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外交家、资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家和企业家,涌现了一大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和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发挥过积极作用、贡献过特殊力量的名人。正如胡波先生所说,名人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我们了解、研究、传播名人文化,并结合当代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文化名人活动,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传统进行超越采取的最直接的方式。
四是名人所辑志书类文献。香山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县,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中珠澳三地人民在香山的文化天空下生活、繁衍、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认同。在历代文献中,其更是留下了三地历史文化发展的丰富史料。地方志是研究地方史最基本的史料。一个地域的人们基于某种文化认同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价值观和荣誉感,进而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来建构和描写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历史编纂学。包括地方志、先贤传、家集、家谱等都是这一努力的成果。其中,更有地方文化家族、文化名人开展书院、书塾、文社、建造状元牌楼等家族传统、地方传统的建构活动贯穿其中。所以,志书类文献是历代先人自觉保留传统、建构传统、凝练传统精神的成果,也是后人了解传统、继承传统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五是名人文学文献。泰戈尔说,文学就像我们一种新的感官,重新为我们展示世界。在面对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背景下,香山人如何思、如何想、如何抗拒或者如何接受,并在经年累月的磨洗中渐渐形成习惯、风俗、品格甚至文化?这一切都在香山名人的文学作品中留有线索。以澳门为例,澳门古称“濠镜澳”,在葡萄牙人永居管理之前历属香山县管辖。清代以来的《香山县志》对澳门一直都有详细记载,这些记载集中或散见于现存的清代六部县志之中,为研究澳门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澳门也以其“莲花”意向、异域风物、风土人情多次出现在清朝香山人诗笔下。如康熙、雍正年间香山人刘世重、李珠光、杨杰等都写过澳门诗。李珠光《澳门》二首其一云:“无多莲瓣地,错杂汉蛮居。版籍南天尽,江山五岭馀。一邦同父母,万国此车书。舶趠浮青至,微茫极太虚。”其对澳门地理位置及风光、社会特点概括精到,尤其是表达了“一邦同父母”的澳门遭西方侵略者觊觎的愤慨。乾隆年间香山人陈官作《澳门竹枝歌》云:“澳门东接大洋边,十字门开天外天。澳头一直莲茎路,侬是中间一朵莲。”其更是对澳门地理极富情致地加以描述。乾隆年间香山紫里李遐龄在其《勺园诗钞》中除有《澳门海边晚步》《薄暮自澳泛舟抵沙尾访张六留宿其家》等以澳门日常生活入诗外,更有《妈祖阁》《澳门杂咏》等七首组诗细致描写澳门风物,其中“钟鸣月上三巴寺,风气潮生十字门”句,描写当时的新鲜事物——澳门教堂钟声。珠海现辖地包括古香山的“恭常都”和“黄梁都”,更是香山区域、文化概念中的主体部分之一,香山文化名人远至明成化进士、名臣黄錀,近至清末民国容闳、鲍俊、唐廷枢等都是来自今之珠海。在文学作品中,传统、心理、习俗、语言等元素都跃然纸上。
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浓缩在其所在地域的文献典籍中。近年来,香山地区(今中山、珠海、澳门)在文献整理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比如,《风气伶仃洋——香山人物谱》《珠海市人物志》《中山市人物志》《永安月刊》《中山文献》等都是名人文献整理工作中的重要成果。
三、香山文化名人文献整理之展望
81年前,日军侵华之时,著名文献学者罗香林面对日益陷于虫蠹的文献心急如焚,大声疾呼:“先贤先烈之遗迹遗著,皆邦国人文思想之所寄,民族精神之所關,若不急谋搜集珍守,必为风雨所侵,虫蚁所蛀,再更百数十年,必遂凐灭残缺,征无可求,考无可据矣,兹岂不可惧耶!”同样,香山名人文献数量浩瀚,若不及时整理,则虫蠹毁没,后人追溯精神源头将无可凭依。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精神亟待提炼发扬之时,更须前溯香山文化生发之源,加强明清名人文献整理工作,从文献中梳理、凝练、传承香山地域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胡波.香山名人文化十二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47-48.
[2]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广东文物》(下册)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652.
[3]蒋寅.《清代文学论稿》[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71.
[4]白开元.泰戈尔笔下的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50.
[5]陈永正.岭南诗歌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476.
[6]蒋志华.罗香林与广东地方文献[J].学术研究,2005(5):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