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2020-11-06赵玉超

科教导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

赵玉超

摘 要 柯尔伯格,著名道德教育家,他以道德认知、道德发展和公正原则作为理论建设基础,发展出了知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并由此衍生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新柏拉图法和新苏格拉底法,这对深入剖析在体育院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工作方式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体育院校大学生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42

On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Kohlberg's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to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ZHAO Yuchao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4)

Abstract Kohlberg, famous moral educator, based on moral cognition, moral development and justice principle, developed well-known moral cognitio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derived moral cognition development stage theory, new Plato method and new Socrates method, which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n-depth analysis of effective work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Kohlberg; theory of 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work

勞伦斯.柯尔伯格,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创建者和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家和道德心理学家。他在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在调查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发展,从多种角度论证和分析了道德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并由此衍生出 “新苏格拉底法”“新柏拉图法”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即所谓的“三水平六阶段”。至此,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深入解析这一理论,可以发现其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等方面十分具有指导意义,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体育院校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尤其对改进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和工作方法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的理论依据

浪漫主义、文化传递论和进步主义是柯尔伯格西方道德教育哲学的三大流派。在批判的继承了进步主义道德教育哲学的基础上,他从道德认知、道德发展和公正原则三个维度建构了自己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成为影响体育院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1)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道德认知,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体系中可以看出,在面对非善恶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时的表达,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理性思维结构,他认为人们获得的道德认知,既不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被动反应,更不是人体生理机能的自然显露,而是主体和客体在交互式情境模式下积极共同参与的结果;通过对道德问题及道德决定进行深入研究,能有效促进道德的深度发展。因此,通过营造良好的校风环境,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其积极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是开展此项德育工作的基础。

(2)道德发展是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发展是是一个持续由低向高的阶段性递进过程,是一种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向上运动,存在着阶段性特征。正如杜威所说:“教育的目的是生长或发展,这包括智力和道德的发展。”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拥有自己的思维结构,通过加强其道德发展能力,逐渐构建道德经验的理性结构,从而通过有序的阶段达到道德上的成熟。因此在实际上为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发展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公正原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默认公正的概念是人类所固有的,不是特定世界观的产物。公正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固有法则,实质上规定了对每个社会个体都同样适用,这为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体育院校大学生同一般高校大学生相比而言,在心理年龄、性格养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较直率的性格特点使得对公正原则的追求愈发敏感。因此,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应大胆放弃基于权威的灌输式教育手段及刻板的道德说教方法,采用公正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激发体育院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正如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阐释的:成熟的道德核心是公正的原则,强化公正原则在体育院校德育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对于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2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著名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充分继承和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丰富与延伸,对理论体系中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新苏格拉底法和新柏拉图法重要内容的学习与研究,深刻影响着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1)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循序渐进过程,然而受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的影响,其发展过程可能会出现跌宕甚至持续后退等消极现象,柯尔伯格以此领域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实践调查为依据,植根社会习俗,提出了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依赖于其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化进步。这就要求从事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引导者能够深入学习研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此为基础,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学手段,科学地引导当下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阶段性提升。

(2)新苏格拉底法。“新苏格拉底法”主要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道德两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中的认知上的冲突,以道德层面讨论形式,为学生提供社会角色的参与条件,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模拟中探索出较高道德价值判断。尤其在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今天,体育院校大学生拥有发散的思维特性, 因此从事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应当重视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行为,更应当注意通过诘问法的方式,诱发其在认知冲突中积极发散思维,提升道德判断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体育院校大学生与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互动。

(3)新柏拉图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涂尔干的社会道德教育论,主要是指在公正的集体氛围中,通过让师生民主参与集体事务,以规则制度、集体情感和自我决策力等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策略和方法。高等院校大学生自主性、自我决策能力很高,有属于自己的团体情感,能够接受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精神。而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区别于传统院校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的思维特性较为简单,喜欢直白无拘束的自由讨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营造适合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在师生和谐共进的教学文化理念下,达到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良好教育效果。

3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虽在部分理论阐释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等有较多的合理成分,为今后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吸收和借鉴其优秀的理论成果,对推进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来说更是有力的思想武器。

(1)体育院校德育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遵循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水平。柯尔伯格认为在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中,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绝大多数处于前两级水平,少部分人能够达到后习俗水平。为了增加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他曾主张采用“加一”原则,就是在提出道德两难困境时,让学生在六阶段中提升一阶段去思考判断,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自然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德育培养工作。 倘若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者不顾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现状,忽视这一实际前提,对其进行单纯的知识讲解,那所传授的理自然是难以在学生们的认知结构中内化,学生也不可能将其作为自身的内在道德的价值标准,更遑论用其指导自身行为,从而造成“知行不合一”的现象。

(2)体育院校德育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道德认知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道德认知水平都以均匀速度发展。具体到学生群体中,相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很可能会拥有着不同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及发展阶段。相反的,在同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也可能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道德教育方法和内容既要有普适性,尽量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还要具有针对性,尊重个别学生的变化差异。而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这一群体,他们在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又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要求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者要能够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途径深入了解学生,以确保知晓学生现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可通过个别交流沟通、团体咨询辅导等方式。

(3)体育院校德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柯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的核心观念是主体性教育,这也是现代教育根本理念之一。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贯彻主体性教育,也是公正原则更直观的表现。在我国传统应试体系教育教育中,老师与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上存在差异,过分重视和强调道德灌输,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却片面夸大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其在主体人格上的不平等,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者在进行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来看待、来尊重。努力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多一些的选择和机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引领体育院校大学生迈进更高一级的道德阶段。

(4)要想使体育院校德育工作真正发挥出教育效果,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我们必须要提倡生活德育、反对知识德育。强调通过结合主体的实际生活,让其主动参与其中,反对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在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使得生活德育成为推动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 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都厚.论柯尔伯格“三位一体”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导刊,2006(9).

[3] 邹绍清.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認知发展理论及其借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4] 左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0(6).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初中德育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让爱滋润每个学生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我对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浅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