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反转新闻频出的探析
2020-11-06李美玲
李美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已成长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仅2020年上半年,便有多篇新闻报道发生反转,惨遭“打脸”。不断发生逆转的“新闻剧”逐渐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探析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及危害,对防范反转新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反转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真实性;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
反转新闻是指新闻事件呈现出一种事实并引发广泛关注后,后续报道却是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事实,造成社会舆论发生极端变化的一种新闻现象。“患哮喘女童被罚跑操场致吐血”“青岛游客海里捡鲍鱼被要500元”"CK签下黑人跨性别模特Jaris"等等,反转新闻比比皆是。多起反转新闻事件发生,引起了公众对新闻业的高度关注。
反转新闻本质上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是一种错误的舆论引导,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它揭示了新闻传播活动的真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力量源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探析反转新闻频出的原因及危害,以期为如何防范反转新闻提供相关参考。
一、反转新闻频出的原因
反转新闻频出的原因与媒介环境的变化、新闻媒体职业素养的缺位及其价值取向的异化密切相关。
(一)新媒体时代与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泛滥和良莠不齐取代了信息匮乏的现象。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快速化、碎片化、情绪化的新特点,再加上技术、监管等方面的难度,政府对公众舆论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一些恶意的、虚假的、煽动性的信息极易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引起网民的关注和讨论,上述几起反转新闻事件,无一不是在互联网空间发酵并快速“激起千层浪”的。
此外,后真相时代下,似乎所有公众都在以自己的理解重塑新闻“事实",真相往往让位于情绪的表达并逐渐埋没在舆论场之中,反转新闻屡禁不止。
(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背离
反转新闻实质上是违背客观事实的虚假新闻。无论是“小学生罚跑到吐血”的谣言、“青岛崂山鲍鱼”事件,还是"CK签下黑人跨性别模特Jaris"的乌龙,都存在着新闻要素不完全准确或者刻意造谣、传谣的问题,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要把“我们的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要“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到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座谈时指出:“虚假是新闻的天敌,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是个别真实还是总体真实,不仅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重申和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真实性传播的基本理念。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是最具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必须把维护新闻的真實性作为第一信条。为了抢占头条或独家新闻而一味求快、调查不实,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枝加叶、移花接木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调查研究,核查多方信源,做到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事实。
(三)新闻工作者价值取向的异化
反转新闻中的虚假成分,有些是新闻媒体核查不严导致的,而有些是媒体为博眼球刻意制造和传播的。上述几起反转新闻事件中,新闻当事人往往刻意编造虚假信息,企图占领道德高地,博取公众的同情和关注。各新闻媒体蜂拥而上,纷纷转载以获得高点击量。
注意力经济时代,收视率阅读率点击率成为部分媒体的首要追求,新闻工作者价值取向的异化也不断发生。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部分新闻工作者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做出了违背职业道德、价值观错位的行为,制造虚假新闻就是其一。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中的“正义使者”,社会赋予其传播真实信息、正确舆论导向、服务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责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工作者要自觉承担引领先进道德文化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从业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在新闻实践中,他们发现,一些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不坚定,常常为金钱所蛊惑,提出新闻工作者应做到廉洁自律,“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他绝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在此,他们强调新闻工作者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头脑清醒,坚定立场,坚决维护新闻的真实与客观,为客观公正的新闻传播道德准则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认识,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对于新闻工作者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二、反转新闻频出产生的危害
反转新闻层出不穷极大地侵害公众的知情权,耗费公众的热情,同时也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不利于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一)背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
为弱势群体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条。上述几起反转新闻事件中,广大网民总是冲锋在讨伐大战的一线。然而,不断反转的报道一次次逆转了人们的认知,吞噬人们的热情。当意识到自己的善良和信任被消费时,大家便不敢再轻易发表意见,怕自己成为谣言的助推者。反转新闻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人民中心观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之一。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报刊即人民的报刊”,新闻工作者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生活,传导人民的心声。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同样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价值追求。习总书记在谈及新闻工作时,也曾多次提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2016年2月,在新闻媒体工作者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曾寄语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感动着人民的感动”同,要与党和人民同乎吸,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新闻媒体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反转新闻中,新闻媒体往往打破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蒙蔽人民群众,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二)消解媒体长期积累的信誉,损害媒体公信力传播不实报道已不是自媒体的“专利”,一些主流媒体也时有“踩雷"。一些专业媒体,如国内一张由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甚至正有向营销号式的媒体沉沦的趋势,令人惋惜。媒体公信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闻反转的过程中,受众容易因为巨大的事实落差而产生排斥和怀疑的情绪,从而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产生冲击。
1842年,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中强调,没有人民的信任,报刊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四从本质上看,反新闻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必然会失去人民的信任,损害媒体公信力。
(三)舆论导向错误,破坏新闻规律,阻碍新闻行业的发展
新闻媒体通过反映、引导和监督舆论来协调社会的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媒体是“第三种权力”,“无处不在的耳目”,有“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机关,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同,明确了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1849年,马克思在法庭上驳斥普鲁士政府对《新莱茵报》的指控时说道:“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的喉舌。”凹在马克思看来,报刊是人民的喉舌,维护和弘扬人民利益,揭露当权者的不正当行为。
新闻媒体在傳播过程中用各种方式把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报道之中,从而引导舆论。如果舆论导向出了毛病,无疑会向社会传递负面能量,甚至带来重大损失。上述的几起反转新闻事件中,新闻媒体往往把普通人推上风口浪尖,引发广大网民的口诛笔伐,对社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由此看来,反转新闻不符合新闻规律,必定阻碍新闻行业的发展。
结语
一产网络时代,防范反转新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监管,打造一个氛围良好的网络环境;广大人民群众应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发表议论之前不妨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新闻媒体要深入学习、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以此来指导自身的新闻传播实践。多管齐下,才能减少反转新闻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3.
[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25.
[4]魏茹芳新闻工作者角色道德自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3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2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r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