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体会
2020-11-06范欣慰李旭李保良
范欣慰 李旭 李保良
【摘要】 介绍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病证的经验, 并附医案加以说明。血府逐瘀汤来源于《医林改错》卷上, 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证之名方。现用于冠心病、头痛、失眠、颈椎病、精神病、泌尿系结石等属瘀血内阻者, 疗效颇佳。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瘀血病证;内科杂病;临床辨证论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8.092
血府逐瘀汤来源于《医林改错》卷上, 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方剂组成为:当归、生地、红花各9 g, 桃仁12 g, 枳壳、赤芍、桔梗、川芎各6 g, 柴胡3 g, 甘草3 g, 牛膝10 g。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上焦瘀血, 头痛胸痛, 胸闷呃逆, 失眠不寐, 心悸怔忡, 瘀血发热, 唇暗或两目暗黑, 舌质暗红, 边有瘀斑或瘀点, 脉涩或弦紧。或妇人血瘀经闭不行, 痛经, 肌肤甲错, 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 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其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减而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 以活血化瘀, 又防化瘀而伤正;四逆散以疏肝理气, 气行则血行;另加桔梗引药上行以达血府;牛膝则引血下行、通利血脉。以上诸药相合而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 达到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效。从《医林改错》卷中来看, 王清任列举了胸痹、头痛、不寐等19种病证, 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胸痛、憋闷、头痛、急躁、郁病及心悸、心慌、心气不舒、失眠多梦、长期发热、干呕、呃逆等症, 均可用本方治疗。这些病证表现各不相同, 唯一相同点是均具有血瘀表现, 均可从瘀血证来分析, 并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来进行治疗。现用于冠心病、头痛、失眠、颈椎病、精神病、泌尿系结石等属瘀血闭阻者, 疗效颇佳。
1 病证案例
1. 1 胸痹 患者, 女, 49岁, 2年前劳累后或生气时出现阵发性胸闷、胸痛, 休息后可自行缓解。3 d前生气后出现阵发性胸痛, 疼痛较前发作时加重, 連及肩背, 痛如针刺固定不移, 伴心悸、胸闷, 舌质紫暗, 脉弦。检查心电图示:V1~V3 T波倒置, V4~V6 ST段下移。中医辨证为胸痹心痛病, 属气滞血瘀证。治则:活血祛瘀, 行气止痛。处方如下:丹参30 g、桃仁10 g、红花15 g、赤芍15 g、川芎15 g、当归15 g、郁金15 g、木香10 g 、枳壳15 g、姜黄10 g、延胡索15 g、炙甘草15 g、三七粉(冲服)10 g。7剂, 水煎服, 1剂/d。
二诊:胸痛、胸闷明显减轻, 偶有心悸, 舌质暗, 脉弦细。因方中行气活血药久服后可耗伤正气, 其中木香辛香走串之效显著, 故去木香。脉细为气不足, 酌加黄芪30 g、桂枝10 g, 以温阳益气, 增强益气活血、温通心脉之效。
三诊:服上方7剂, 稍有胸闷, 无胸痛发作, 舌质脉象基本正常, 于上方去桂枝, 其余不变。
四诊:服上方7剂, 诸证皆消, 检查心电图示:T波大致正常, 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胸痹病是指胸部闷痛, 甚则胸痛彻背, 短气, 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 呼吸欠畅, 重则胸闷胸痛, 痛势剧烈, 胸痛彻背, 背痛彻心, 持续不解, 伴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 甚至旦发夕死, 夕发且死。此病有轻有重, 有缓有急。血瘀证是胸痹心痛病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候, 本例患者血瘀证较为明显, 故中医辨证论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治则,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以丹参为君药, 取其活血化瘀, 祛瘀不伤正之效。三七善活血止血、化瘀定痛, 红花能破瘀行血、通利经脉, 二者有助丹参化瘀止痛之效, 共为臣药。川芎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 有行气活血止痛之效;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有除血痹、散恶血之效。当归养血和血、活血而不伤血;延胡索、郁金、姜黄行气活血止痛。因血随气行, 气滞则血瘀, 故又佐以枳壳、木香以行气活血, 其中枳壳理气宽胸, 能行胸中郁气。以上均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同护正气, 使活血行气而不伤正, 为使药。诸药相合, 药到病除。
1. 2 头痛 患者, 女, 56岁。头痛多年, 时轻时重, 以左侧颞顶为主, 痛处不移, 伴有耳鸣耳聋, 舌红边有瘀斑, 舌质黄, 脉数有力。既往有慢性胃炎史, 常有胃脘闷痛, 中医辨证为头痛病, 属血瘀头痛证。治则: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处方如下:桃仁10 g、红花15 g、赤芍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生地20 g、郁金10 g、香附20 g、柴胡15 g、桔梗10 g、枳壳10 g、甘草6 g、黄连6 g 、川楝子10 g。7剂, 水煎服, 1剂/d。
二诊:头痛大减, 继投上方7剂。
三诊:头痛基本消失, 继续给予7剂巩固疗效。
按语:瘀血头痛一般表现为头痛经久不愈, 痛处同定不移, 痛如锥刺,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细或细涩等。多因头外伤, 或久病入络, 气机受阻, 脉络不通, 瘀阻脑络, 而发头痛。本例患者头痛痛处不移, 舌有瘀斑, 属瘀血头痛之证, 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治则, 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以桃仁、红花为君药, 共奏破血行气、祛瘀止痛之效。臣以赤芍、川芎、郁金以助君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佐以桔梗、枳壳, 一升一降, 宽胸理气, 使气行则血行:柴胡疏肝解郁, 升达清阳;香附行气止痛, 并能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又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 以防破气伤血。因舌质黄、脉有力为内有郁火, 加用黄连、川楝子以清热泻火, 甘草为使以调和诸药。二诊时头痛大减, 三诊头痛症状消失。故血府逐瘀汤加减应用于瘀血头痛, 疗效颇佳。
1. 3 不寐 患者, 女, 33岁。失眠多梦3年多, 曾多次于医院就诊, 未发现阳性体征, 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间断口服中西药治疗, 病情时轻时重。常伴有头晕、头痛, 神疲乏力, 健忘, 面色晦暗, 眼周泛黑, 月经不调, 偶有胸胁胀痛, 时有叹息, 舌质暗有瘀斑, 苔黄, 脉细涩。中医辨证为不寐病, 属气滞血瘀证。治则: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 处方:桃仁10 g、红花15 g、赤芍15 g、丹参20 g、生地20 g、当归10 g、川芎10 g、柴胡20 g、枳壳15 g、桔梗15 g、牛膝15 g、酸枣仁30 g、柏子仁30 g、郁金10 g、合欢花20 g、合欢皮20 g。7剂, 水煎服, 1剂 /d。
二诊:患者稍有睡意, 仍面色晦暗, 舌有瘀斑, 苔微黄, 脉沉涩。继续给予原方7剂。
三诊:睡眠显著好转, 睡眠可持续6 h左右, 其余诸证有所改善。继服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不寐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 多梦易醒, 醒后不易入睡, 严重者彻夜难眠。本例患者不寐史达3年以上, 所谓久病成瘀, 患者有“郁”和“瘀”两种不同的病因病机, 初起时为肝郁气滞, 逐渐演变为气滞血瘀之证。内有瘀血阻滞, 气血不能荣养, 心神失养, 肝失敛藏, 故导不寐, 证见失眠、多梦、头晕、神疲、健忘等。肝喜调达、恶抑郁, 如肝失疏泄, 则气机郁滞, 胸阳不展, 故可见胸胁胀痛, 时有叹息。妇人如有血瘀阻滞, 气血运行不畅, 可致月经不调。瘀血痹阻, 气血不能荣养周身, 故见面色晦暗, 眼周皮肤泛黑。苔黄为瘀久化热之象。舌有瘀斑、脉细涩皆为血瘀内阻之象。故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本例患者有明显的肝郁之证, 肝为刚脏, 治宜柔肝和肝, 当予凉、润、降、柔, 不宜刚伐太过, 以防辛散耗气。故在血府逐瘀汤原方基础上加入郁金凉血活血、行气解郁, 合欢花、合欢皮合用以加重安神解郁之效, 再给予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证药相合, 诸证皆消。
1. 4 颈椎病 患者, 男, 53岁。颈肩背部疼痛半月余, 疼痛放射至右臂。检查颈部拍片示:第4、5、6颈椎增生。口服西药及牵引治疗, 效果不佳。患者舌质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中医辨证为项痹病, 属气滞血瘀证, 治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处方: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30 g、赤芍12 g、当归10 g、生地10 g、川芎10 g、枳壳10 g、桔梗10 g、牛膝10 g、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0 g、甘草6 g、蜈蚣2条、全蝎10 g (蜈蚣与全蝎研末吞服, 1次/d)。14剂, 水煎服, 1剂/d。
二诊:颈肩背部及右臂疼痛明显减轻, 继服28剂, 疼痛消失, 停药随访, 至今未复发。
按语:颈椎病没有具体的中医病名, 中医对于颈椎病主要都是以临床症状为主要的诊断, 比如项痹、头晕、眩晕、颈肩痛等等。临床中病人表现为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 或者伴有双上肢的放射性疼痛, 中医对于此类型的颈椎病直接称之为项痹, 临床中最常见的是气滞血瘀型项痹, 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本案患者因颈椎增生, 阻滞气血, 导致气血不能运行于颈肩背部, 局部的气血亏虚, 无力推动血行, 血液瘀滞, 又可阻滞气机, 使血瘀与气滞相兼, 经络不通, 而出现颈肩背部及右臂疼痛。辨证论治后给予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理气, 方中加用香附、郁金以理气活血止痛, 全蝎、蜈蚣、丹参以通络止痛, 以上诸药以加强血府逐瘀汤的活血化瘀之功效。服药后疼痛减轻, 则是切中病机之象, 故继用前方巩固疗效, 使气血流通, 诸症皆消。
1. 5 精神病 患者, 男, 25岁, 2个月前巅顶及右侧头部外伤后出现头痛头晕, 伴急躁易怒, 口服“颅痛定片、头痛宁胶囊”等, 头痛头晕减轻。半月前逐渐出现烦躁, 坐卧不宁, 时哭时闹, 言语增多无逻辑, 脑电图显示中度异常。加“奋乃静片”口服, 症状不能改善。现舌红边有瘀斑, 苔黄, 脉弦细。中医辩证为癫狂, 属气滞血瘀、心火亢盛证, 治宜活血化瘀。处方:桃仁10 g、红花15 g、赤芍15 g、生地20 g、川芎10 g、柴胡10 g、怀牛膝15 g、石菖蒲15 g、郁金10 g、生龙骨30 g、珍珠母30 g、甘草6 g、血竭0.6 g(研末冲服, 3次/d)。14剂, 水煎服, 1剂/d。
二诊:头痛头晕消失, 烦躁、坐卧不宁、时哭时闹等症状减轻, 言语减少逻辑尚可, 继续给予原方28剂, 患者诸证皆消, 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此例精神病为脑外伤引起的精神障碍, 脑为清窍, 为神明之府, 因颅脑外伤后瘀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 而导致局部瘀血阻滞, 气血不能濡养清窍, 导致发病, 如临床表现为精神障碍, 则证属癫狂, 由于淤血阻滞脉络, 经络阻塞, 神明传导无路, 从而出现各种精神症状, 治宜活血化瘀为主, 给予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止痛, 以扩张血管, 增加脑血流, 促进瘀血吸收, 再加用石菖蒲、郁金以开窍宁神, 生龙骨、珍珠母联合以重镇安神, 以上诸药抑制患者的精神症状, 故可药到病除。
1. 6 泌尿系结石 患者, 男, 34岁, 间断腰腹部胀痛伴血尿1年多, 检查腹部彩超显示为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 大小约0.6 cm×1.0 cm, 服用中西药物疗效不佳, 就诊时腰腹胀痛伴血尿, 疲乏无力, 面色黧黑, 头晕眼花, 舌质紫暗, 脉细涩。中医辨证为石林病, 属气虚血瘀证, 治则: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予血府逐瘀汤加益气通淋化石药, 处方:桃仁10 g、红花6 g、赤芍10 g、茯苓15 g、白术30 g、柴胡10 g、枳壳10 g、生地15 g、当归10 g、川芎10 g、黄芪30 g、石韦10 g、金钱草30 g、怀牛膝15 g、甘草6 g。28剂, 水煎服, 1剂/d。
患者服药后腰腹胀痛及血尿逐渐消失, 第24天时排出1枚结石, 复查腹部彩超及尿常规正常, 继续服完28付中药以巩固疗效。
按语: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 包括肾结石, 输尿管结石, 膀胱结石与尿道结石, 以疼痛(腰痛、腹痛、排尿时痛甚), 血尿, 尿中有砂石排出史, 排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于中医医学的“石淋、砂淋、血淋”的范畴。本病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与湿热下注, 病位在肾与膀胱。本病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 煎熬津液, 聚而成石。结石初起, 多为湿热蕴结, 久则肾阴亏虚, 虚火内灼, 故治疗常以清热化湿、利尿通淋为大法, 视其兼证不同, 酌以选方加减。本例患者有疲乏无力, 面色黧黑, 头晕眼花等表现, 故患者输尿管结石非湿热之证, 为脾肾两虚、气虚血瘀所致, 治宜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治则, 取方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 另加黄芪、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行血, 金钱草、石韦通淋化石, 证药相合则药到病除。
2 体会
血府逐瘀汤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应用价值很大, 临床凡遇到王清任所列该房之适应证, 再结合舌质脉象即可加减应用, 大都收到较好疗效。作者认为如临床证见:①舌质青紫或舌体有瘀斑瘀点, 舌下静脉粗张继舌下有瘀血丝者;②脉象呈弦赤涩者;③疼痛呈绞痛、针刺样痛, 痛处固定不移, 痛处拒按者;④皮肤粗糙肥厚, 鳞霄增多者;⑤长期低热夜间尤甚者。以上均为应用本方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田代华, 刘更生. 黄帝内经灵枢经.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0.
[2] 清·王清任. 医林改错.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5-25.
[3] 明·倪朱谟. 戴慎, 陈仁寿, 虞舜点校.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0-25.
[4] 清·张锡纯. 王吉勺, 韩煜, 潘兴芳等整编. 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00.
[5] 任春荣. 缪希雍医学全书.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20-130.
[6]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5-220.
[7] 李家邦. 中醫学.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4-80.
[8]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387-396.
[收稿日期: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