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郭增辉烙画《扬雄先生像》

2020-11-06张莉

文史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烙画

张莉

摘 要:烙画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最大的特点是“烙”。西汉末至东汉初蜀郡郫县人扬雄是那个时期学术界的著名领军人物。在“清殿藏本”中,有扬雄的图像,虽然画得很不错,但立体感有所欠缺。郭增辉先生是烙画艺术领域权威专家,他的作品题材,人物画是其强项。他的烙画扬雄图像得到社会一致的认可与好评。

关键词:烙画;扬雄画像;郭增辉

最近偶然见到郭增辉先生的烙画扬雄像,欣赏之余,忍不住想说说烙画,说说郫都区的扬雄,说说郭老师的这幅扬雄画像。

一、烙画的风格和缘起

烙画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

传统中国画的手法是勾、皴、擦、点、染等。这些手法烙画也有;而在此之外,烙画还有“烙”——这是它最主要的手法,也是最大的创作特点。

所谓“烙”,就是用烧热了的器物烫,从而在物体上印下标志。烙画正是如此。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也有人很形象地说它是“火针刺绣”。它是使用烧热后的烙铁,即“烙笔”,通过控温技巧,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熨出烙痕,非常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融为一体,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为是“烙”,就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故而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给人古朴典雅的艺术享受。

相传,烙画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史料可考。比较靠谱的说法是: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

在烙画比较兴盛的河南南阳民间,有许多关于烙画起源的传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王莽撵刘秀”的民间传说,[2]其中说道:人称“烙花王”的南阳烙花匠人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了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胜感激。此后他虽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李文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画王”;又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从此,南阳烙画便名播四海。

在20世纪20年代,烙画已形成为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除南阳外,河南其他地区以及河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的烙画业也十分兴旺。而作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的烙画,更是享誉国内,产品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烙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到重视,烙画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在吸收西洋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改进材料、工艺、工具、技法乃至内容,收到了理想效果,使烙画艺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扬雄与扬雄传统画像

扬雄是西汉末至东汉初那个时期学术界的著名领军人物。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成都市郫都区)人,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他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扬雄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定“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3]于语言学上,扬雄著有《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于历史学上,他也著有《蜀王本纪》,为古蜀历史乃至大禹、老子、李冰的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于家庭教育方面,扬雄续《苍颉篇》编成《训纂篇》,是历代家风家训的最好教材。

由于古代记载文字、图像的载体简陋、粗拙,所以许多历史人物都没有画像留传下来。

晚明时代,人物画得到振兴,出现了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吴彬等画家。尤其是在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为挽救政治危局,召集一批画家画历代明君贤臣图,置于文华、武英两殿。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朝廷将这批人物画重新装裱,移藏于南薰殿。[4]可以说,被称为“清殿藏本”的南薰殿旧藏是代表当时的“政府标准”的历代明君贤臣像。

在“清殿藏本”中,有扬雄的图像。扬雄究竟是什么模样?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桓谭曾说他“禄位容貌不能动人”[5],显然是说扬雄官位小,人也长得不帅。不过,古代的人物画像,画家们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似乎并不十分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看“清殿藏本”中的扬雄图像,仪表堂堂,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其严肃而又和蔼的面容与传神的双眸……这应该说是画得很不错的;但是,如果用烙画的画法去依样画葫芦,则势必出现立体感有所欠缺的遗憾。

三、郭增辉烙笔画扬雄像特点

2017年,扬雄被评为“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对扬雄的研究、宣传,掀起了新的热潮。作为扬雄家乡的成都市郫都区,自然不例外。

郫都区子云书院的山长于润石先生,古道热肠,仰慕扬雄,醉心于扬雄文化的传承、宣传、普及。他觉得,在子云书院中堂,必须敬挂一幅令人仰视的有立体感的揚雄画像,遂决定请著名烙画艺术家郭增辉先生用烙笔画扬雄。

郭增辉先生是知名的文化学者,中华烙画网首席顾问,著有《郭增辉烙画艺术》《烙画套色论》《烙画的发展方向》《中国烙画简史》《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烙画之古,长,美》《郭增辉诗词选》、散文集《丁香窗外》《十六字令·汉字解析》、哲学著作《儒眼观天下》,等等。

郭先生是烙画艺术领域权威专家。他的作品题材很广泛,人物画更是他的强项。他烙画过许多人物。这些人物图像不仅有创意,而且造型优美生动,比例合理,所画人物的头发厚密而蓬松,乌黑而光亮,人物眼睛明亮有神,就像有水一样,真可谓“秋波”灵动;衣服线条柔软自然,飘逸有序,粗布、亚麻、貂皮、丝绸等质地清楚可辨,即便是飘渺的蕾丝、轻纱,也画得光滑透明、胴体在目,即所谓“黑纱不遮玉肌白”。他所画少女,清纯无邪,甜美可爱;所画妇人,高贵优雅,妩媚多姿,艳压群芳;所画老人,沧桑老练,岁月横秋。

出于对先贤的敬重,郭先生愉快地接受了烙画扬雄图像的任务。为了画好扬雄图像,润石山长特意请郭增辉先生到郫都区扬雄故里考察观摩,祭拜扬雄墓地,然后把包括“清殿藏本”扬雄图像在内的一些古代图画资料提供给他。郭先生仔细研究后发现,古人之画作有许多缺点或不足,主要是比例失调和平面化;人物的头发、眼神、衣服,有不少缺乏质感,视觉上不够精神。郭先生于是跟于润石山长沟通,提出要突破原有资料的限制。两人取得一致意见,决定创作一幅“比例合理、画面清新、儒雅文静、亲和而庄重”的扬雄像,但前提是:“一定要遵从历代所公认的传统扬雄形象”。

郭增辉先生在创作中,采用了自己研究多年的现代烙画技法以及独创的烤色法,以此来表现扬雄儒雅、博学、亲和、内敛的非凡气质。二十多天后,作品终于完成。

郭先生烙成的扬雄图像长66厘米,宽52厘米。作品画面清新脱俗,俊雅逼真,色调素雅庄重。画家除抓住传统资料所示的扬雄外形特征以外,更努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较为完美的精神面貌,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烙画扬雄图像交付子云书院后,于润石山长特邀来一批专家、学者、画家、记者等各界朋友一起审定,一致给予认可与好评。从此,子云书院就将《扬雄先生像》悬挂于子云书院之中堂,让扬雄先生“重回故里”,以见证川蜀文化的振兴。

注释:

[1]参见张明志:《中国现代烙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参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河南分会、河南大学中文系合编《河南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汉)扬雄:《法言》之《修事》,见纪国泰《〈扬子法言〉今读》,巴蜀书社2017年版。

[4]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下》,中华书局1999年版。

作者:成都市郫都区郫筒二小教师

猜你喜欢

烙画
指尖传承的民间非遗
新时代语境下烙画艺术的回顾与前瞻
符号学视域下的南阳烙画文创设计研究
美术作品欣赏
烙画皮革工艺装饰艺术研究及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丹烙画在农村小学的传承和发展
烙画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张守福:潜心弘扬千年烙画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