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方言的乡俗风貌及特色

2020-11-06孙和平

文史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开江渠县达州

孙和平

从幼儿接受最初的“母语”开始,方言便成为一种蕴含着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机体,给人以精神滋养。母语的深深烙印,使我们虽“鬓毛衰”而“乡音不改”。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乡音也会跟随我们。随时随地,偶而的一句家乡话都会引起我们会心的快意,并唤起对于故乡、亲人、童年的深厚感情和亲切回忆,使我们有一种同根、同源、同血脉的亲切感。在移民社会环境中,方言经数百年融合传承,早已成为地域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磁场”一样的话语环境,使人们获得一种同根、同源、同血脉的认同感、亲切感。

一、四川方言格局

从一个县的方言土语,是可以大体看到四川方言文化的基本格局的。开江人,早上见面,其招呼语往往是:吃饭没得(吃,方言方音qi ,一声)?答曰:吃呱了。可有人啰嗦,又挖到问:吃的么子(什么)?被问者一怔,回敬一句:吃的龙肉,吃的么子!问者竟懂不起,乃自言自语曰:难(方音变音 lang ,一声)怪不得哟,吃得个俩嘴儿俩嘴儿的,好安灯儿逸哈。如此一幕场景,在川东北地区颇具世俗的风貌特色。它的语音语调、市井生活的幽默随意,人情世故的质朴醇厚以及世俗气息,表露无遗,不一而足。

四川方言,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三百余年来逐渐形成的移民社区老百姓所操方言,主要有陕西、湖北、湖南长沙、永州、宝庆乡谈,其次则为江西乡谈和广东、福建、赣南客家乡谈。土民各姓族大多于明初迁徙入川,大多为陕南各县、湖广黄州府、武昌府、随州府民籍,所操口音皆以湖北方言为原型,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又,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成都和重庆,其方言对达州各地方言影响极大,在长时期的语言交流融合过程中,起到了“打底子”的作用,从而构成以四川官话(即以湖北方言为特征的北方方言)为主导,以陕西方言、湖南长沙、永州方言为其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川东北达州方言基本格局面貌。

各地移民族群,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人文环境,各自操一口方言方音腔调,被本土化表述为“腔口(儿)”。各种各样的腔口儿,透溢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意蕴和色彩,诸如原籍地域的水土风貌、独特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不同的习惯表达方式,本土历史文化传承的逻辑方式,尤其是特定环境和人生经历中所产生的对于生产生活的主客观思想认知、情感方面的喜怒哀乐等,无不是如此地和而不同。凡来自湖南永州、零陵、邵阳、衡阳一带移民,所操语言大同小异,概称为“永州腔”,多分布于川东、川北、川中各县。

二、方言所反映的某种气质和性格面貌

四川方言颇具地方特色,表现了当地人所特有的某种气质和性格面貌,可喜可赞。达州、渠县、宣汉等地说啷嗳(什么)、寡安逸啷暧。啷暧、咋个、哪门?寡细个儿啷嗳、弟弟兄兄(xun)、女儿(合音yuer)、哈澡儿(游泳。澡儿:合音zaor),还有如“怀哟”一类的强烈感叹语,与川东北地区方言中的哦嗬、嗯哪、哦儿呢等等语气词、感叹词语,无不充满唱歌一般动听的说话音调,给人印象尤深。

而达州、渠县把这里那里叫勒黑、那哈,把这样东西那样东西叫勒歪、那歪,又让人联想到靠北边的一些地方受陕西话影响,给人指点这里那里叫勒岸、那岸。陕西是四川的近邻;达州最北的万源市,是四川北进陕西的门户。当年赵祖康(时任汉渝公路总工程师)题的“秦川锁钥”的石刻,于石冠寺山洞赫然在目。陕西人,一个个都像碎娃兒,嘴里嚼着“馍馍”,手里提着“馍馍”, 一搭脚就进了四川。渠县方音把一种碗叫Piepie碗,把掐读作ka (一声)。这一语言现象其实不土,而且跟香港话(粤语)十分接近,如嫁、加价(gaga)、合格(ga)、公司(xi)等。它反映的是方言中的唐宋中古语音的次生态遗存。

垭豁,店子垭豁,即指山垭口,显示出一种惟大巴山区才有的地理风貌;广藤儿、广与老广等,都是移民方言带来的语汇新元素。渠县方言有个独特的时态助词“呆”,为他地少见。例:走呆了你才喊;桃子树过呆了。近代以来,外来化妆品进入四川内地,比如外国胭脂、口红,用作涂脂抹粉,四川方言称之为“打摩登儿红”,特具四川人的幽默滑稽之感,给历史保留了世风变化变迁的某种文化个例。渠县方言在很多方面体现着四川方言的特色,连某些低俗流言也极为生动。如与人发生口角以至于出手打架,除了“龟儿”“老子”的习惯“口盘儿”,还一定会甩出一句“老子要弄他一崴子”“老子就要试他一崴子” “老子要搞他一架球儿”。呜呼,其蛮横乖张之态,暴露无遗,活画出市井小民的活态特征,令人哑然失笑。

方言的丰富复杂,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不少充满神奇奥妙的语汇,就像是挖出的一块块古化石,几乎是无从考究。比如,“少时赖”“嘛个巴子”“寡安逸啷嗳”等,仿佛“刁之”要给后人拿出一点秘密的东西,审视我们,考验我们。我们作为后之来者,有智慧解读它们吗?用虔诚之心关注过吗?甚或给予尊重过吗?

三、方言承载的文化人格与价值观念

最后要说,开江等地方言承载的文化人格与价值观念,极其丰富深厚。出门在外多年,家乡话的口音难得听到。乍一听,那味道、那神韵,之新鲜,之熟悉、之亲切,惟在外游子最能心领神会。哈,那就是乡音啊!一个大感新鲜的特色是方言的高古语汇与儒雅韵调。言其高古, 系因保留了诸多中古语的发音和语调; 言其儒雅,则因引进和传承了古代文言语汇。一句“黑乎黑乎的”的描述性口语,加进了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的“乎”,再加上词语的重复,顿显出语言的机巧,文采斐然,却又自然妥帖,毫无斧凿痕迹。这是文言文词语进入民间口语的一个精彩个案,特具典型性。特别要指出, 开江话的语气词中,常用“嗬”字,个例颇多,如:“实事嗬! 帮我照看到嗬!”即使是祈使性用语,比如“听到嗬”,“照到嗬”,因为加了个“嗬”的语气词,立刻缓和了因祈使所可能引发的生硬,更添温馨。如此“嗬”字之用, 随处可见,最能体现开江人言谈举止的高古儒雅之风。须知,嗬者,荷也,古文言用语中很文雅的谢辞谦辞也。此一嗬,如今转音为“哈”, 其语调的亲和感更为浓厚而生动。有人说开江话“土”,那其实是雅到极致而后的土,土到极致而后的雅,如今来看,刁之,土不?淙水,淙城,土不?皆大雅矣,多么的优雅!真所谓大俗大雅也。

包括文言文在内的书面语进入口头语,其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是直接进入。例“星宿”“长岭岗”“鸡酪”等等,连说话音调都是原样的书面语发音;二是间接进入。比如“黑乎黑乎”,比如“呈子”,分别被方言拿进一个后缀语素,便一下活泛起来。还有以直观性为接纳的标准,将书面语词加以转换替代,比如“字墨”,转换替代了“文化知识”的书面语,“蛇缠腰”变成疱疹的代名词等,更为形象,更为生动。而尤其普遍的方法是改造重组。其著名的个例如“瓜不兮兮”“安灯儿逸”“打脱离”“打机器”“打摩登儿红”等。其他如“他刁之那门做”“妖艳儿你一哈”,一个用于指代的“之”字,传输了方言的文言书面语特色元素,颇不俗哟。另如“充其量”“总而言之”“忽而吗之”“恍兮惚兮”“哭兮兮”“哭兮乃呆”“呜呼哀哉”等,亦如是。一句“优哉游哉”,出自《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句子,堪稱方言语汇中最为古老,最具资格的方言。语气词“也也也”,简直就是文言用语的直接导入,其优雅韵调,真的就是“之乎者也”。

四川方言最生动地表现出川人的聪明机智的优秀品质,其生动幽默也是无处不在,俯拾即是。其漫画式的方言描述(比如子的屁股——好翘哦、抱鸡母窝屎——头节硬等等),让人忍俊不禁。童话式的方言描述也是随处可见,比如:“半天空牵口袋——装风(疯)”“癞疙宝翻跟斗儿——显白”“老虎撵起来没得子”“还没进山,就想分老虎皮了”等等,无不充满四川方言的童话语境及其动画效应。童话式的表述特点,大大增强了口头语的生动性、幽默性。而这一切,无不在开江方言中普遍存在。

清代“湖广填四川”各移民先祖均有中华文化遗训曰:“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移民子孙世世代代恪守祖训,已传承了三百多年。“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和民间文学家格林兄弟语)方言的长期延续影响着达州地域、民系的信仰习俗,形成一个文化链,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刻更形象的渠县乡土人文历史。方言也生动反映了作为一个语言系统所特有的文化面貌,成为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极具欣赏和审美价值。方言作为我们的共同语言,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是形成和稳定社会共同心理的重要条件和因素,并成为族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信仰、习俗等的心理基础。无怪俗话说:“乡亲见乡亲,说话也好听。”

俗语有云“人心不足蛇吞象”。 蛇,是四川本土巴人图腾崇拜物;象,则是湖广一带楚人图腾崇拜物。如此俗语,亦显出“填四川”来的各移民族群之间所曾发生过的文化冲突。

不过,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社会环境中,渠县方言经数百年融合传承,已成为渠江地域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磁场”一样的话语环境。在这样一个话语环境中,如果有谁外出当兵或经商或探亲旅游回来,在乡亲面前说话,有意无意放弃自己的母语,憋腔拐调,或夹杂一些外地语言故意炫耀,或将官话说得要通不通——这就会被看作是“贵州驴子学马叫”。它往往会造成本土话语环境的不和谐而引起周围乡亲的反感,招来一顿数说,甚至被指斥为“变了种”“洋不洋土不土”等。今天看来,对所谓“学马叫”的不满和指责,显然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闭性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上引起的排他性反应,当然是落后而有害的;只是问题远非如此简单。细察这种指责的动因,更多来自于文化意义上的本能抗体。“学马叫”打破了话语环境的和谐,也就是打破了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像噪音一样给人以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刺激。为保持常态平衡,乡亲们自然会加以指责。此其一。其二,乡亲们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种立场上,对一种文化价值观以褒扬和维护。“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很大意义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文化的珍视、敬仰。只有在浓厚文化氛围中长期得到浸润、滋养,才会获得这种抗体,并作出本能反应。反之,在一个没有文化的环境下,久而久之,人们会麻木迟钝,进而造成对环境乃至自身的文化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国这些年常见的没有文化、不懂得文化、不重视文化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

方言是我们民族的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性的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也决定了方言必将为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地以其特定本质和开放系统而显示其自身活力,从而与普通话并行不悖。但由于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方言自身也必将变化发展。更多了解我们的方言、传承我们的方言,就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保留方言,就是保留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保护方言,就是保护祖宗传承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开江话所蕴含的一切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我们开江学子要有一个自我意识,那就是:对于“祖宗言”,岂有出卖之理!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退休教授

猜你喜欢

开江渠县达州
吉尼斯世界纪录
开江踏歌
南有钱塘观潮 北有呼玛开江 民族争艳 玉石增辉
你在渠县等我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边城呼玛2017年开江主题文化活动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达州农商银行:借平台营销金融产品
南大梁高速公路通车 达州实现县县通高速
“快女”营销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