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学做合一”在幼儿传统民俗文化学习中的应用

2020-11-06卢妍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幼儿教育

卢妍

【摘 要】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我国很多传统节日正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为了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论中“教学做合一”思想,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从“教学做合一”的含义、幼儿学习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幼儿传统民俗文化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也对“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进行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传统民俗文化;幼儿教育

传统民俗文化来源于一个民族或集体的生活习惯,是人们在“做”中不断“学”,在“学”后不断“教”,最后在生活的“教”中“学”,如此循环往复所形成的,可以说,民俗与教育本就是互相关联的。幼儿时期是形成品德、习惯、个性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落实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使儿童真正会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

一、“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去学,怎样去学便怎样来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要让学生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二、传统民俗文化对幼儿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需要传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随着西方“文化入侵”,每当问到幼儿,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有哪些的时候,大部分幼儿无法准确说出,有些甚至将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作为主要庆祝节日,可见幼儿对传统民俗节日的认知甚少。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民俗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它在创造和发扬的过程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个性,因此对幼儿来说,进行传统民俗文化学习,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二)幼儿学习需要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渗透

纵观如今的幼儿教育,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家庭结构的改变,使人们对幼儿的养育观念在得以更新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重智育而轻德育;重显性课程而轻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节日的环境、氛围是幼儿能够接受甚至是喜欢的,可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感受传统民俗节日教育所特有的情景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使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传统民俗教育具备可接受性,从而发挥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教育价值。

(三)幼儿和社会通过传统民俗文化而相互联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因此,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说,选择幼儿身边的,能够进行直接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传统民俗文化,再结合幼儿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有效地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能促使幼儿充分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如海安当地的传统民俗:海安花鼓、端午包粽子、民俗艺人进校园表演等。民俗文化来源于生活,将如此生动形象的民俗文化融入一日生活中,实现“教学做合一”,能使幼儿与社会接轨,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优化“教学做合一”引导,促进幼儿进行传统民俗文化学习

(一)做中实践,充分了解传统民俗——节气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做中教”这一理念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活动过程的实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传统民俗文化的各个教育点,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实践来获取必要的民俗经验。例如,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它的风俗活动有斗蛋游戏、尝新活动等,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通过开展“你好,立夏”的主题活动,让幼儿知道有关立夏的一些知识,如立夏的来历、立夏的意义以及立夏的习俗,加深其对中国传统节气的了解,通过斗蛋活动,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让其开展护蛋行动,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立夏的认识,还让他们对生命产生呵护之情,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可以让原本不太熟悉的节气变得亲切、可爱,更加贴近了幼儿的生活。

(二)亲身参与,共同创设传统节日氛围

幼儿园环境一直是幼儿在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这也是“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所在。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参与的方式将民俗元素融入班级环境中,让他们在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地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

教师可以利用四季交替的特点,以四季为主题,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分别展示春、夏、秋、冬的民俗文化内容。例如,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它的民俗活动相当丰富。教师在环境创设时便可融入春节元素,通过展示幼儿自主收集的春节图片,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且让幼儿自己动手写福字、做彩带、画红包、做鞭炮等来装饰教室环境,迎接新年的到来。因为本地区过春节时还比较冷,所以,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融入一些冰雪元素,如制作小雪人、画雪花等,这也能很好地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学”,让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三)家园合作,共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的场所也应该是教育的场所。因此,笔者认为,要充分开展家园共育,将幼儿生活的两个基本场所整合起来,通过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利用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时间开展幼儿传统民俗文化教育。

笔者通过开展家庭小调查,发放调查表等形式,鼓勵家长和幼儿一起探寻生活民俗文化,采用游戏、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童谣等形式,鼓励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文化,并通过视频、抖音等形式,将幼儿感受与表达的视频保留下来,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由幼儿介绍,通过家园共育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四)做中体验,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的民俗资源

幼儿学习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生活,所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幼儿依照自己能力、兴趣爱好、需求等方面进行实践活动。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秀民俗教育资源,鼓励幼儿多欣赏、多表达、多探索、多实践。

一方面,可以通过民间艺人进校园的方式,为幼儿展示不一样的民俗文化,如元宵节期间可以邀请舞龙舞狮队进校园。另外,可以让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也可以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节日的氛围,更可以将一些民间手艺带入幼儿园中,如捏面人、吹糖人、糖画等,让幼儿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烈士陵园、红色博物馆,开展“红色之旅”,利用清明节扫墓的契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幼儿继承先烈遺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争做文明幼儿,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立志发奋学习,培养长大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弘扬清明传统文化。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不仅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教育,并且对新时代教育也有着重大的研讨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充分研读“教学做合一”内涵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同时结合当前我园在“悦味民俗”园本特色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利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幼儿民俗文化学习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思考,来使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从幼儿时期起就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戴自俺,龚思雪.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张珠.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J].福建陶研,2005(03).

[3]李汝雯.浅谈民俗文化传承的新时代意义[J].中国地名,2012(03).

[4]姚莉.“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研究”过程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07).

[5]苏桢雅.民俗文化渗入“教学做合一”[J].新课程(上),2017(03).

[6]后明芳.探讨“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家长,2019(23).

[7]徐苏琪.论幼儿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J].好家长,2019(32).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幼儿教育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