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新模式初探

2020-11-06洪阳阳

考试周刊 2020年83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探究

摘 要: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其德育价值决定了它将是新时代需求下的德育新模式。研学旅行对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挖掘研学旅行的德育价值,将其与德育活动相融合,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的帮助下切实参与活动,在多方评价与自主反思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沟通合作;探究

一、 研学旅行的概念

研学旅行即“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区别于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研学旅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的实践性学习形式。学校以教学为目的,以年段或班级为单位,选定合适的研学主题和地点,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体验,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学旅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研学旅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体验”与“探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的作用,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的体现。

二、 多方了解发掘德育价值

(一)拓展德育新模式

德育是育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施“以德育为首,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德育活动总是依托班会活动、简单的主题教育活动,陷入形式化、理论化的误区。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透过教室的电子白板看世界,缺乏实践与创新的机会,不利于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与积极主动的践行才能更好地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形式,拓宽德育渠道,拓展德育模式。

研学旅行是结合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德育课堂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让学生真正摆脱教室的束缚,置身校外课堂,获得动手实践、体验与感悟的机会。融合生活实际的德育活动是提升德育效用的重要方法,研学旅行有效地沟通了现实生活与学校课堂之间的联系,成为学生了解社会、探究历史、体验新科技的桥梁,有效地拓展了德育课堂新模式。

(二)发挥德育实效性

研学旅行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育观认为,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道德发展过程是一个借助于自己智慧主动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和内化的过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切实必要的主题——安全科普教育、科技教育、非遗教育、农事体验等,基于自身兴趣、结合课本内容开展相关主题探究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研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有效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学习主观能动性,实现从课本走向现实的转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保证了德育实效性。

一改以往单向灌输式的德育方式,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强调集体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多渠道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成倍增长。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得到实际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会在实际锻炼中得到发展,保证了德育实效性。

学校与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合作是研学旅行的特色。现阶段越来越多研学旅行教育基地的建立实现了亲子互动与社会资源多方合作,德育过程更为全面具体,学生的感悟更为深入,有效发挥德育实效性。

德育过程应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学旅行作为尊重兴趣、合作交流、多方统一的德育新模式,正奠定着其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为发挥德育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个性发展

德育过程是一个育人过程,德育活动是一项培育人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当强调学生作为自然人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研学旅行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动手,自主确定研究计划,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是一种“对人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研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果不一定是优秀全面的,但有缺漏、存在问题的活动才是真实的活动。能够从错误与不足中吸取经验,探讨总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研学旅行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我们不仅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更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它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参与、展示才能、合作共进。以尊重为前提的活动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有效开展发挥德育价值

(一)融合主题引领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活动承担着德育任务,要使研学旅行的德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当更好地做到将活动过程与主题德育相融合。结合地方特色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基地或地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科普教育、科技教育、非遗教育、农事体验等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

图1 研学旅行活动流程

例如,在文化传承相关主题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开展以“探索非遗”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带领学生走进漆线雕技艺文化传承青少年体验基地,实地体验作为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的漆线雕工艺。通过开展知识普及、技艺传承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通过看、听、学、做多方面获得体验与感悟,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心中悄然埋下。通过实现主题融合来发挥德育价值,文化传承教育寓于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润物于无声。

(二)多方互动开展研学旅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指出:“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學总结报告。”这决定了研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交流、互助研讨的关系。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研学基地的带领、教师的引导、家长的参与与同学的合作多方配合,方能有效发挥研学旅行的德育价值。

例如,在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中,由研学基地的教练教学水质相关知识后,各研学小组分开行动,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指导和帮助下用仪器对土壤的温度和光照进行检测,制作滤水器对脏水进行净化。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尝试和他人的交流以及彼此合作来制作相应器材、确定器材的使用方法,共同完成研学报告,沟通合作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手段。研学活动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为关键的是与人沟通、合作共处的品德培养。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困难,在集体的力量中解决困难,通过实现多方互动来发挥其德育价值。

(三)多元评价推动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活动对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一种逃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德育新模式,不能用分数或具体的行为来衡量活动成果的好坏,评价每位学生的研学旅行成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除了对研学日志或研学研究报告的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研学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进行评价。没有分数的条框限制,没有“优生”与“差生”的分水岭,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家长、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在研学过程中起到监督与互促的作用。例如在活动过程中,增设推选优秀研学队员的环节,由小组队员投票进行评价,选取团队中表现优秀的成员,教师再加以评估。

同时,可以为每位学生设置研学旅行活动的成长卡,记录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评价。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对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評价,并记录进成长卡之中。反思与自我评价是健全人格、自我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图2 “传承非遗,惊艳时光”研学旅行成长记录卡

四、 结语

研学旅行能在实践和交流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培养能力,借以提高素质,对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作为德育的新模式,研学旅行还需要我们从经验中探索方法,在实践中挖掘形式,帮助学生创造更好的平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兰.在研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72.

[2]谈雄.研究性学习——德育的新天地[J].常州师专学报(社科版),2002(1):22;24.

[3]石英姿.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改革[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5.

作者简介:

洪阳阳,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德育探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