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53的表达及突变与人卵巢上皮性肿瘤关系的Meta分析

2020-11-06郭玉婷黄艺锦李拱辰吴宗育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突变型交界上皮

徐 路,郭玉婷,黄艺锦,李拱辰,吴宗育,徐 冶*

(吉林医药学院:1.肿瘤靶向治疗与转化医学实验室,2.临床医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卵巢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重大疾患,早期卵巢癌无明显症状,一经发现多为晚期[1]。近年来研究表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P53的表达有关。P53基因是迄今为止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P53蛋白含量低且不稳定,因此,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的P53为突变型P53[2]。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对P5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评估P53的表达及突变与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相关性,并为之提供循证医学依据,以期为临床卵巢上皮性肿瘤的预防做出指导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搜索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P53表达”“突变”“卵巢上皮性肿瘤”,英文检索词“expression of P53”“mutant”“epithelial ovarian tumors”。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4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和期刊的参考文献。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已发表的中、英文文献,限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卵巢的正常、上皮良性肿瘤、上皮交界性肿瘤、上皮恶性肿瘤中的两种或以上组织P53的表达情况;检测方法限采用免疫组化法。排除综述、动物研究、理论性报道、重复文献、Meta分析、数据不明确、无法获得数据的文献。

1.3 数据提取

对文献进行整理汇总,由2名研究者分别提取、评价、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3位研究者共同分析解决。

1.4 文献质量评价

纳入的研究采用Cochrane的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表进行评价,满分为9分,大于或等于5分的文献为高质量文献。以评分≥3分的研究为相对高质量。

1.5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Rev Man 5.3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比值比(odds ratio,OR)、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来评估P53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森林图显示。分析前先通过Q检验检测样本异质性,α=0.1(即P≤0.1)表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计算I2对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进行相应的分析。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81篇,其中中文117篇,英文64篇。通过阅读题目以及摘要去除不相关文献93篇,再通过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理论性报道、重复文献、动物研究、综述、Meta分析、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72篇。最后通过仔细阅读全文排除数据不明或无法获得数据的文献8篇,最终共纳入研究8篇[3-10]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患者共670例。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纳入8篇文章[3-10],总样本量为670例。其中正常卵巢组59例,卵巢上皮良性肿瘤组133例,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101例,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组377例。均为病例-对照研究。

2.3 Meta分析结果

2.3.1正常卵巢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P53表达情况的比较

5项研究对比了P53在正常卵巢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共纳入250例患者,P=0.99>0.1,I2=0%,P>0.1,5项研究间具有同质性,所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中P53的表达明显比正常卵巢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OR=44.58,95%CI(12.03,165.16)],Meta分析结果森林图见图1。

图 1 正常卵巢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P53表达情况

2.3.2正常卵巢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P53表达情况的比较

2项研究对比了P53在正常卵巢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共纳入45例患者,P=0.40>0.1,I2=0%,P>0.1,2项研究间具有同质性,因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3正常卵巢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P53表达情况的比较

5项研究对比了P53在正常卵巢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共纳入127例患者,P=0.87>0.1,I2=0%,P>0.1,5项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4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P53表达情况的比较

5项研究对比了P53在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共纳入189例患者,P=0.13>0.1,I2=43%<50%,P>0.1且I2=43%<50%,5项研究之间具有低度异质性,异质性较低尚可接受,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OR=5.53,95%CI(2.47,12.40)],Meta分析结果森林图见图2。

图 2 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P53表达情况

2.3.5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P53表达情况的比较

8项研究对比了P53在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共纳入510例患者,P=0.34>0.1,I2=12%<50%,P>0.1且I2=12%<25%,8项研究之间具有同质性,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OR=23.18,95%CI(11.59,46.34)],Meta分析结果森林图见图3。

图 3 卵巢上皮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P53表达情况

2.3.6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P53表达情况的比较

5项研究对比了P53在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共纳入356例患者,P=0.52>0.1,I2=0%,P>0.1,5项研究之间具有同质性,所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OR=3.97,95%CI(11.59,46.34)],Meta分析结果森林图见图4。

图 4 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P53表达情况

2.3.7各组Meta分析漏斗图

从图5可以看出,正常卵巢与上皮恶性肿瘤组,卵巢上皮交界性、恶性肿瘤组研究漏斗图分布相对对称,提示无发表偏倚。但其他组漏斗图分布相对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且样本数量有部分差异,因而不排除考虑发表偏倚导致的异质性。

3 讨 论

P53作为常见的肿瘤抑制因子,在人类肿瘤中突变率高达50%以上,突变型P53蛋白会导致P53蛋白大量积累,并抑制正常P53蛋白的水平[11]。近年来研究表明P53的表达可以作为预测各种肿瘤的一个有效生物标志物[3-8]。许多研究也报道了P53在卵巢癌细胞中表达的价值,但结果仍有冲突[3-10]。因此,我们进行了荟萃分析,以探讨P53的表达及突变与人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关系。

a.正常卵巢与上皮恶性肿瘤组,b.卵巢上皮良性、交界性肿瘤组,c.卵巢上皮良性、恶性肿瘤组,d.卵巢上皮交界性、恶性肿瘤组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发现,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中P53的表达明显比正常卵巢组织高;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组织;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上皮良性肿瘤组织;卵巢上皮恶性肿瘤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上皮交界性肿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P53可能参与了卵巢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P53能够通过调节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在人类癌症中起着重要作用[12]。P53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结合域,突变的P53基因会在肿瘤中大量积累[11]。因此,突变型P53可能是癌症治疗的药物靶点。目前,已经开发出专门针对突变型P53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恢复野生型P53转录活性和/或降低突变型P53水平),这表明靶向突变型P53可能是癌症治疗的有效策略[13]。

本荟萃分析中的所有研究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53的表达,但不同研究中确定P53阳性或阴性表达的标准和检测P53表达的主要抗体不一致,这可能导致异质性。有积极结果的研究比有消极结果的研究更有可能被提交和发表,这可能导致发表偏差。最后,纳入文献的研究所用样本数量不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可能会影响检验效能,需要进一步增加纳入文献的样本量以减小报告偏倚和异质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P53蛋白高表达可能是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了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随着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P53蛋白的表达也增加,但是其具体作用仍不明确,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突变型交界上皮
哀伤
HBV PC区和BCP区变异与Peg-IFNα-2b疗效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
滇藏交界地带藏族天主教徒的信仰实践与身份认同研究
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行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BRCA1/2突变型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肾脏肿瘤中突变型p53和CD44v6基因产物的表达分析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胃腺癌突变型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及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