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凉市产业扶贫的挑战与对策
2020-11-05董红燕
董红燕
甘肃省平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为助推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几年来,平凉市以带动脱贫攻坚作用大的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以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为目标,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在方向和内容上抓主抓重,在作风和方法上落细落小,聚焦六大主导产业,采取特殊机制、特殊办法,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采取了“依托农业专合组织、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一返二股三专”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方法。
一、平凉市农业产业现状及困难分析
(一)自然资源条件差
平凉市大部分贫困乡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有些地方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年降雨量300~400mm;有些地方高寒阴湿,降雨量大,冬季下雪,秋季下雨,经常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自然灾害频发;有些地方“犁地靠牛,运输靠马”;有些地方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干旱缺水,自然植被覆盖率低。
(二)农业生产条件差
平凉市农业生产条件差,产业小而杂,产品量少,卖难问题严重。标准化生产难度大,规模化经营又缺乏必要的条件。如华亭市,种的大黄、独活、当归、党参、柴胡等,产业化不够明显。有些地方产业单一,如灵台县部分乡(镇),大面积种植除了玉米,就是小麦,有些山区地带交通不便还种不了玉米、小麦,只能撂荒。有些地方跟风随大流,牛价高养牛,羊价高养羊,菜价高种菜,没有乡村特色产业,更不要说口碑和品牌。有些乡村农民发展产业的决心不坚定,遇到问题就是怨天尤人,另搭台子另唱戏,重头来。
(三)生产条件和观念落后
当地农民用传统的或者以前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技术和营销办法,对一些新的生产经营理念不接受或者接受慢,一些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不积极。比如养牛,牛圈小,不经常清理牛粪,饲喂的玉米秸秆有些都发霉,宁愿买现成的打捆青贮料也不愿意做氨化处理。一些人对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不相信,不愿干。一些人绝大多数产品销售仍然用一些老办法。如到农贸市场销售、等待上门收购等。
(四)贫困户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贫困地区贫困户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或安于现状,原地踏步,按部就班的思想比较普遍,小富即安,不求上进的思想也普遍存在。认为自己就这样了,够吃够喝过一天算一天,哪管明天怎么样,混日子的人仍然存在。
二、产业扶贫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如何把农业生产的弱势资源变为优势资源
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认识不深入,利用不完全。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讲,自然界没有什么垃圾或废物,只有没有被利用的资源,光照是资源,水是资源,同样干旱也是资源,冷冻也是资源,只是没有完全被利用。如光资源可以用来发电,光伏扶贫是很好的项目;再如相对干旱的静宁、庄浪可以发展马铃薯产业;崆峒区、灵台、泾川、崇信一些高寒阴湿区可以发展中药材产业;利用川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由于该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解决设施和水的问题就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
(二)如何利用环境条件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
对传统的、有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甘肃特色农业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精。”甘肃具备这样的环境条件,特色农产品只有在这样的特色环境下生产出来,即在农作物能够生存生长的条件下,使某些环境达到极限值,如干旱、光照、温度等,由此发展起来的产业有静宁、庄浪的苹果产业。
(三)如何利用新品种新技术使贫困村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不够,尤其是合作经营、社会服务、特色优质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等方面落后。如养羊,新品种的杂交利用不够,养殖方式还是传统方法。因此,还需引进新理念、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改变贫困村传统运营方式,进一步提质增效。
(四)如何把贫困人口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农民精神培育不够,传统农民仁爱民本、忧患担当、和合共生、自强不息,现代社会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创业奋斗、无私奉献、重义轻利。因此,在扶贫工作中还应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把农民培养成高素质的农业发展生力军。
三、推进新阶段产业扶贫的思路模式
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应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蔬菜、水果、马铃薯、药材、食用菌、小杂粮、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扶贫产业。对此,可以借鉴以下几个地方的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一)礼县中药材产业
礼县中药材主要种类为大黄、红芪、当归、党参、半夏、柴胡、甘草等,尤以“铨黄”著称,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56%。目前,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9.5万亩,预计产值2亿余元。
(二)重庆市石柱县莼菜产业
石柱县生态环境好,具有莼菜生长的独特条件,发展潜力大。目前种植面积达1.3万亩,种植户4 100多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
(三)贵州毕节食用菌产业
贵州省毕节市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食用菌出菇率高、品质好,夏季无需降温,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因此,毕节市发挥当地气候条件,引进工厂化食用菌龙头企业到毕节投资建厂,目前日产新鲜香菇110t,带动当地2 300多人就地就业,其中贫困户约430人。
(四)拉萨净土产业
拉萨市从2013年开始发展“净土产业”,以“净水、净土、净空、净心”为发展理念,开发高原有机健康农产品,让约束农牧业发展的生态红线变成了生态红利,让老百姓分享到绿色福利,为生态脆弱区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二者双赢打造了典型样板。
(五)重庆市万州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万州区太安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田园风光,将大米、茶叶、水果的生产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2015年接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31.5万人次,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126元,同比增长8%,获得“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
总之,要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结合新时代要求对农业再认识、从农业再出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立以“大农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以“新型主体”为核心的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破解农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