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
2020-11-05吕兰兰
吕兰兰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合水县分校,甘肃 合水 745400
合水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陕甘边革命老区县,全县共有12个乡镇,8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34个),总面积2 933km2,耕地面积35万亩。全县总人口18.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49万人。2013年全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4%。经过全县干部群众不懈努力,到2019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5%,基本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合水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这一总要求,始终坚持发展“果菜畜”三大特色支柱产业,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抓手,以培训培育、增加收入为目标,加强统筹谋划,推进整合实施,构建完善体系,逐步形成了县上协调、机构实施、乡镇配合、农民参与的工作格局。经过6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合水县产业扶贫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产业扶贫中的举措。
一、现状分析
(一)合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合水县自2014年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经过6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 220人,其中认定合格759人,占62.22%。在已培训学员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590人,占培训总人数的48.36%;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434人,占培训总人数的35.57%;专业服务型196人,占培训总人数的16.07%。在已培育的学员中,苹果生产专业学员574人,占47.05%;畜牧养殖专业学员300人,占24.59%;合作社负责人200人,占16.39%;村级动物防疫员专业学员96人,占7.87%;蔬菜生产专业学员50人,占4.1%。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已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诸如王百林、陈志飞、李红粉等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创办的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托管贫困户的带贫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
(二)合水县产业发展现状
合水县按照“塬面优质苹果、川区特色瓜菜、山地林业经济、全县种草养畜”的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果畜菜”三大特色支柱产业。苹果产业作为全县第一大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全县栽植9.5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3万亩)。2019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达9.45万t,产值3.78亿元,商品率达到95%。截至2019年底,全县瓜菜种植面积3.82万亩(其中贫困户种植各类瓜菜0.115 7万亩),实现年产量8万t,产值约1.2亿元。草畜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9个(其中:羊场35个,猪场52个,肉9(奶)牛场33个,家禽场49个)。肉绒羊、肉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28.2万只、3.3万头和7万头,出栏分别达到12万只、1.1万头和3.5万头。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的作用
(一)转变了农民传统的种养观念
受传统农业方式、资金、技术、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水县的产业发展主要以传统农业方式为主。2014年起,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一部分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农民通过接受培训,主动转变种养观念,由原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新型的现代种养方式转变。部分群众开始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与市场相结合,积极利用省市县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县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奶山羊养殖合作社、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林下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242个,其中80%的合作社负责人都接受过县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相关专业的培训。通过系统学习,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带动农村产业扶贫中的致富带头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带动了周围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提高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技术水平
近年来,合水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契机,通过进行农业生产知识的课堂培训及生产实践操作、实地观摩学习,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 220人(次)。通过培训,使专业的农业知识得到了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得到了推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发展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越来越明显。
(三)带动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2014年以来,合水县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培训,向参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讲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知识及合作社有关法律法规,为全县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军队伍,全面提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42个,带动农户12 000多户。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壮大,农村经营管理渠道得到拓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从而促进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三、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产业扶贫中的举措
(一)依据农业发展趋势,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近年来,笔者通过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现农民传统思想观念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农民的思想观念仍得不到转变,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认识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再好的方针政策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只有农民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响应和配合各项方针政策,才能达到发展农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农村,更新农民观念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农民观念更新了,就可以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就可以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因此,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是实现产业脱贫的有效途径。
(二)围绕县域环境优势,创新产业培训模式
产业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的主要帮扶措施,而产业扶贫则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因此,要紧紧围绕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在培训专业上,要依据县域环境优势及产业发展趋势,主抓该县“苹果、奶山羊、瓜菜”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训,有目的有重点地做好中药材、食用菌、野猪、鹌鹑等特色种养产业培训。在培训模式上,要积极推广“进村办班、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坚持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培训流程、统一师资队伍、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团队建设、统一培训管理,为实现产业脱贫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这是一个攻坚期,这一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会影响到当前的扶贫效果。因此,结合当地产业实际情况,紧紧围绕脱贫目标,合理研究部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推动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