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适与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态体系建构

2020-11-04李超群

理论建设 2020年5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制度

李超群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山东 济南250103)

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彰显出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理性判断和政治自觉;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勇气,推进自我革命的政治决心和使命担当。从学理意义而言,党内政治生态研究作为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典型,实现了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党建研究范式的创新与发展。在此背景下,追溯党内政治生态政治化“本源”与生态化表征,探讨党内政治生态微观构造与运行机理,从而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态体系框架,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态化运作,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微观构造

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要素与结构是系统功能内在的根据和基础。”[1]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党内政治生态是由政党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各要素与次级结构之间,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生态化政治系统。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次级系统之间与外部环境之间时刻发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角色交换等生态活动,由此构成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与运行逻辑。因此,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功能有效运行,应遵循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深入解构其微观构造,剖析其中的运行机理与规律。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因子

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影响因子依据其功能属性、价值导向、来源取向等可分为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两种类型。其中,内部因子指处于政党系统内部且对政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构成要素,如党员与党组织、党规党纪、党内文化、党内风气、党内关系、党内监督等。这些要素或是政党组织的构成部分,或是政党构成要素的衍生形态,共同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成与发展。外部因子指处于政党系统之外,产生于党内政治生态与外部生态环境互动过程之中,遵循“外部刺激—内部调适—环境反馈”运行机理的影响因子,如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矛盾、传统文化、民众诉求、国家法律等。上述对党内政治生态内部因子与外部因子的分析,也从侧面表明党内政治生态绝非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生态系统,而是时刻处于政党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国家、社会)的生态联动之中,契合党内政治生态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动态性、共生性的生态特征。

(二)生态环链:影响因子基于各自功用互动组合形成的次级生态系统

党内政治生态整体功能运行并不是各因子之间简单组合或任意叠加的结果,而是由各影响因子基于各自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互动、制约,进而形成具有并列关系的生态环链,从而各因子依附于各自的生态环链,在结构上形成互补、在功能上达到统一,实现整体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并获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生态效果。“判断任一政治体系是否是个生态体系,要考察其内部结构与互动功能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链,形成生态有机整体。”[2]综合考虑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中各影响因子的性质、定位、功能、地位及其之间的互补关系、组合方式,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包括主体环链、文化环链、制度环链、行为环链四个次级生态系统(见图1)。

图1 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结构

1.主体环链

生态系统运行与进化主要归因于各生命主体互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能量、信息的传输与交流。同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生命主体要素指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主体部分,包括党员主体和党组织主体两种类型。

对党员个体维度而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政治属性和价值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每个党员干部的价值遵循和终生追求。另一方面,从人性角度而言,党员干部也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独立个体,是一个个“现实的人”,具有追求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自然属性。在强调党员干部政治属性的特殊性同时,并不能因此否认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进一步言之,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属性赋予党内政治生态以价值理性和现实意蕴,而对党员个体自然属性的引导与规制则彰显了党内政治生态的功能效度与进步空间。对于党组织维度而言,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遵循“组织设置—组织覆盖—组织功能发挥”的运作逻辑,以严密的组织结构、先进的组织要素、民主集中制的运行原则、服务人民的组织行为、政治性与服务性兼具的组织功能、战斗堡垒作用的组织定位,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覆盖和功能覆盖,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力、内外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有效发挥。从政治生态分析维度而言,党内政治生态作为一种系统化、有组织的生态体系,其动态性、整体性、组织性等特性彰显及功能发挥、目标实现等,必须依托相应组织化生命载体来实现。正是政党系统内部要素因子依托于党组织体系在横向和纵向上有层次、有秩序、有规律的分工、合作、互动与细化,从而勾勒起党内政治生态的整体生态图景。

2.文化环链

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文化环链是以党内政治文化为典型表现,涵盖政党整体和党员个体两个层面。其本质是党内政治生态生命主体及其他要素在长期互动实践过程中所沉淀和营造的一种稳定成熟的价值力量,一经形成则以相对稳定、独立、持续的涵养特性来渗透、感染和作用于党内政治生态生命主体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价值遵循与柔性导引,防止系统运行偏离,并赋予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以文化属性。

具体而言,文化环链涵盖政党整体层面和个体层面两部分,政党整体层面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遵循,以政党伦理、意识形态、理论学说、指导思想、制度规范等为具体指向与集中体现的一系列反映和展现政党内部共同价值观、政党外部形象风貌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形态。党员个体层面则是以党员政治属性和自然属性为基础,以党员个体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为变量,涵盖个体心理认知、主观评价、思想觉悟、价值理念等方面内容,并通过党员个体的日常行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展现。

3.制度环链

党员个体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追求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是其“现实的人”自然属性的本质彰显,而这种自然属性反映到日常政治行为和权力运行过程则具体表现为政治行为的理性公共性和自私利己性两种倾向。对于权力运行过程中自私利己性倾向,仅单纯地依靠党内道德要求、信仰伦理、思想觉悟等模糊性、柔性文化力量进行引导和教化,并不能完全实现规制其行为的作用。而必须依靠刚性的制度约束力,赋予党内政治以精确化和刚性化的制度属性和法治力量,从而有效引导和规范党内行为主体的政治行为与权力运行。因此,党内制度环链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通过与文化环链的相互结合、相互依托,借助制度刚性与张力,规定和指明党内生命环链在实践中的运行边界与实践方向。

具体而言,党内制度环链大体涉及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监督三个主体要素。其中,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关系到党内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善性,这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对于政党活动方式、运行机制、组织原则、宗旨与目标、权力配置方式、权力运行监督等要素与过程的体现程度和合理程度。制度执行则是对制度设计的科学程度、制度体系之间的衔接程度、党内主体自然属性规制程度的检验手段和衡量标准。而制度监督则是提高制度执行力、防止制度虚置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内制度环链实现畅通运行的根本保证。

4.行为环链

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运行的最终状态要通过党内生命主体一系列行为活动、工作作风营造和反映出来。党内政治生态行为环链的运行呈现是基于党内主体环链所具有的政治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双重影响下,受到党内文化环链的涵养作用与制度环链的规制作用所表现出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总和,其本质是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政治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生态互动过程的动态反映。因此,行为环链运行状况健康与否是评价党内政治生态质量的现实依据和直观反映,行为环链包括党员个体行为和党组织行为两个基本维度。

个体行为维度指党员个体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所展现的工作行为、办事态度、工作作风、专业能力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与义务构成个体行为表现的基本边界与限度,使命型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个体行为表现的价值遵循和精神约束,而为官不为、作风不正、贪污腐败等现象则是个体行为发生异化的直接表现。党组织维度是指党的各级组织依据各自的工作范围、任务重点、管理权限等,具体由党内政治生活、党内关系、干部管理与选拔任用、服务能力、政策制定与执行、组织监督等要素构成,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彰显构成党组织主体运行的价值指向,锻造坚强的战斗堡垒是党组织主体的目标导向和作用定位,而存在人身依附、圈子文化、宗派主义则是部分党组织主体功能异化的典型表现。

二、运行机理:系统论视阈下党内政治生态的内调适与外循环

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运行并不是处于封闭环境之中,而是时时刻刻与外部环境处于信息交换、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互动状态之中,动态性、开放性、互动性、共生性是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本质特征,正如政治系统理论所指出:“政治系统累积形成藉以对付其环境的大量机制,运用这些机制,它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立自己的基本目标。”[3]21因此,政治系统理论作为研究系统内部运行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运行过程的典型范式,其“环境输入—内部转换—体系输出与反馈”分析范式与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运行过程高度契合。运用这一理论范式研究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部调适过程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无疑为党内政治生态分析提供重要的逻辑进路与分析视角(见图2)。

(一)外部输入:基于社会外部环境刺激、民众的诉求与支持

系统外部输入是指“系统外部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改变、修改或影响系统的所有事件。”[3]29外部输入是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逻辑起点与运行依据。其中,社会外部环境输入主要是指国际发展趋势与潮流对政党执政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与压力。如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等对党的执政行为与活动所产生的趋势与要求。社会内部环境输入则主要指国内民众基于利益需要而产生的诉求与支持,具体而言,民众诉求输入指随着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流动及公民整体素质提高,民众基于实现合法利益或追求公共利益最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系列“愿望、意向、偏爱或利益”[3]59,例如,对收入分配、政府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对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诉求与期望。支持输入则是指民众基于对政党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行为活动、政党形象、宣传号召等所产生的情感认可与行动支持,例如,对党带领劳苦大众进行革命、建设历史成就的认可,对经济发展产生经济绩效的认可,对反腐败取得良好效果的认可,对党的方针路线、意识形态宣传的感召与支持,等等。

(二)系统转换: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外部循环与内部调适

从社会外部或民众内部产生的一系列刺激、诉求、支持等,在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转化为一定的外部需求压力输入政党系统内部。政党系统内部为应对、消解这种外部需求压力或维系民众的支持必须有所回应或调适,而这集中体现在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之中。面对各种外部需求压力,党内政治生态以党的组织体系及广大党员干部为主体依托,以使命型政党的组织特质所激发的使命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价值理性,以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制度体系作为系统运行的边界与限度,以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提升为目标导向,从而将外部需求压力转化为组织目标与动力源,并通过党内制度、政策方针等形式进行输出,以此达到外部需求压力的均衡与转化。与此同时,为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进行自觉地或被动地调适与优化,这集中体现在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中各影响因子与生态环链的既定功能发挥与有序互动的过程中,如开展党内主题教育活动、巡视督导组的成立与工作开展、组织体系的创新与覆盖等,从而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调适与能力提升,保持系统内部运行的张力与韧性。

(三)输出与反馈:政策行为的输出与信息的反馈

系统的输出包括“约束性的决策、实施这种决策的行为以及我们立即将看到的某些相关行为”[3]385。来自于系统外部需求压力通过党内政治生态的内部系统运行,从而转化为一定的公共政策、制度方案、行为活动等进行输出和实施。其中,系统的输出具体是以党的各级组织及党员干部为行动主体,遵循“责任明确—责任分解—任务下派—具体执行—考核评价”的工作机制,实现自上而下的压力与责任传导,从而确保政策、行动的落实生效。民众对于政策内容与执行效果产生的认知评价、诉求建议等内容依托于相关制度渠道或新闻媒介,形成信息反馈并输入到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部,从而引发新一轮“输入—转换—输出—反馈—回应”的再运行过程,并循环反复,达到政策实施效果的最优化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内部调适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见图2)。

图2 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运行

三、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化进路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化进路应以政治性、动态性、互动性、开放性、层次性为特征导向,以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为指向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建构逻辑,从生态系统微观构造与运行机理着手实践与构建,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在量上的改变与质上的转换,从而达到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化与平衡。

(一)依据各影响因子的功能作用畅通生态环链,构建完整的生态回路

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想运行状态是生态系统内部各影响因子依托于相应的生态环链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在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构建起良性互动、协调平衡的生态关系,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协调有序发展。然而现实运行过程,由于科层制政治体系的封闭性和惯性所导致的权力配置不合理、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失衡等一系列困境的存在,致使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中影响因子的功能偏离,生态环链处于一定程度的“中梗阻”状态,进而生态回路出现断裂,引发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功能紊乱或运行受阻。因此,当前应从党内政治生态的微观构造入手,重构影响因子与诸条生态环链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畅通的生态回路。

对此,在主体环链层面,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激发党员主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干部激励机制以激发效能;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在文化环链层面,发挥好党内政治文化的涵养功能,以厚植优秀党内政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文化土壤。在制度环链层面,由于“制度本身便是体系化的产物,在其构建过程中应坚持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4]因此以制度体系化建设明确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运行的边界,强化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行为环链层面,以党内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约束党内主体的行为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

(二)改善运行机理,实现“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的有效供给

科学有效、各司其职的运行机理是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集中体现在系统输入、内部转换、系统输出与反馈之间渠道畅通、信息共享及时、输入与输出结果准确,从而为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生态化运作提供有效供给。但是,“四风”顽疾在一些地区或单位时有出现,民众的诉求和支持输入出现偏差,生态系统内部转换不畅,政策行动的输出和反馈出现阻滞等问题,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对此,从纠正输入偏差、调整内部转换、畅通输出与反馈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优化和调适。在环境输入方面,改善民众诉求与支持的输入通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保证民众诉求信息准确供给;大力纠正部分地区或单位存在的不正之风,改善政党形象,保证民众支持系统稳定运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强化民众与执政党之间的沟通载体与渠道。在内部调适方面,以党内制度建设为刚性治理载体,以党内文化建设为柔性道德约束,强化党内行为主体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同时严把关口,做细做足入党、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和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保证党员队伍质量。在系统输出和反馈方面,强化党内民主协商工作机制,保证党内决策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应建立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将政策实施后群众满意度作为政策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切实提升政策输出效能和执行力。在信息反馈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媒介工具,运用政务服务网站、公众号、电视问政等形式,准确获取和收集群众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政策实施动态和存在不足,以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三)建立指标测评体系,开展党内政治生态质量效能评估与自我诊断

科学合理的党内政治生态质量测评体系有助于直接、客观地反映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单位视域下党内政治生态的发展态势与建设程度,是有效掌握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元性特点的系统工程,对其评价应遵循层次性、目的性、系统性、客观性、动态性等评估原则,以政治生态理论、政治系统理论、公共绩效评估理论为学理支撑,以党内政治生态内部诸构成要素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状态为评价重点内容,涵盖政党内部自我认知评价、党外认知评价维度,从而构建起党内政治生态质量测评体系。具体而言,依据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部诸因子、生态环链性质和内容与外部环境互动关系等因素,党内政治生态指标测评体系涵盖党内主体指标系统、党内文化指标系统、党内制度指标系统、党内行为指标系统和党外关系关联指标系统五个子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内部又包括若干具体指标。例如,党内制度子系统应涵盖制度完善程度、制度执行程度、制度衔接程度、制度改进程度等具体指标;而党外关系关联指标系统则涵盖党际关系和谐度、党群关系满意度、社会舆论认同度等具体指标。同时赋予每一具体指标以合理分值,进行量化管理,从而构建一套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测评体系,并建立评价结果运用制度,使之与不同层次的党组织、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相衔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功用,发挥测评结果实际效能,实现党内政治生态自我诊断和重点优化。

(四)凝聚政治生态建设整体合力,形成党内与党外政治生态耦合共生局面

党内政治生态的良性运行不仅要求政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有序,而且系统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转换等活动过程也应处于协调稳定状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无疑处于整体生态建设的核心地位,这就要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应遵循动态性、互动性、共生性的基本特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推动和引领国家政治生态建设、社会生态建设、舆论生态建设、网络空间生态建设,促使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政治生态耦合共生局面,共同构成和谐有序整体的生态图景。首先,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应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党内治理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其次,应着力培育良性的社会生态环境,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决策,构建文明进步的社会价值体系,培育社会道德伦理,以优良的社会生态涵养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再次,加强网络舆论空间治理,牢牢把握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的主动权,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各类网络舆论平台和网络媒体,切实履行网络管理责任,及时、准确回应网民实际关切,推动构建网上、网下良性循环网络,形成网络舆论生态与党内政治生态互动共生良好局面。

四、结束语

“政党都是应一定的使命而诞生的。政党的使命定位与政党的目标有关,而政党目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存的现实情况及其对这种状况的把握。”[5]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稳定有序、和谐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作为环境保障与场域支撑。因此,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以自我革命、激浊扬清的政治勇气和行动自觉从微观构造和运行机理着手,以充分彰显党内政治生态的政治性本源和生态性表征为核心逻辑,秉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的建构逻辑,进行系统治理和调适优化,从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健康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推进贡献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制度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