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爱国主义培育:从内涵到途径—以驻济大学生为例

2020-11-0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家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 济南250022)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教育要牢牢把握住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始终加强爱国主义的培育。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培育,如何让爱国主义的信念影响到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引导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课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破解和答好的课题。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首先对爱国主义培育的内涵进行了挖掘与丰富,以驻济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随机座谈等形式,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国主义培育的现状,致力于探讨如何在当代大学生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并提出有效的培育途径。

一、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培育的内涵

爱国的观念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国家的概念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国”,从疆域的意义上来讲为“祖国”,而从政治的意义上来讲为政治共同体。不管从哪一个层面的意义上来理解“国”,爱国都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是对祖国领土的热爱,也包含着对国家政治制度的热爱。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长期培育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2]。

首先,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进程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为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爱国同各国家的具体国情、民族文化传统等相结合,使其自身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形式,因此不同国家的爱国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基因就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不断,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的DNA片段里储存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著称于世,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无数以民族大义为先、以家国天下为重的爱国主义者。正是中华民族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使得中华文化岿然独存,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还能生生不息。

因此,我们说,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基因,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而成的,是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热爱与具体行动的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爱国主义精神基因传承的基本载体,从古至今,其所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骨血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而不懈奋斗。

我们认为爱国主义培育过程是一个基于共同的语言、地域和经济生活的,为培育共同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交互过程,也是民族情感、责任和行动相互统一的过程。

图 爱国主义培育过程因素示意图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培育过程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3]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要把握好其在爱国主义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培育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二者的内在联系、爱国主义培育的根源、以及爱国主义与时代的同构三方面来把握。

1、中国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沃土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4]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考验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山东优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凝聚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等最宝贵的做人做事信条;是革命老区,具有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文化、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凝聚着一个个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每个故事都渗透着文化,我们要把故事背后的革命文化讲出来;山东还是40年来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具有重开放、讲诚信等优秀品质;另外还有大运河文化、泰山文化等等,这都是山东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富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丰厚的文化滋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最典型的家国情怀就是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体价值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在心中。爱家,爱国,爱国家,生生不息。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毛主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都是脍炙人口的包含家国情怀的作品。无论何时何地,对家庭的眷恋、对国家的坚守、对社会的奉献始终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基因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传统家国情怀和现代爱国精神水乳交融,将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同构过程,也是赋予爱国主义内涵的过程。

自国家产生以来,国与家就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中国是传统家国同构的国家,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也是家的保障,国破则家亡,国盛方家兴。正是因为家国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关系,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家国统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始终坚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将家与国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管子·牧民》提出“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以来,历代仁人志士无不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讲究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平天下,融自我于家、国、天下之中。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历代“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近代以来,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同封建专制作斗争。新中国诞生后,爱国主义就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由此可见,祖国的命运同党的领导是不可分割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就是要把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的影响——以驻济大学生为例

要想让爱国主义培育过程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必须对当前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状况做一个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以驻济高校大学生为样本,随即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5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同感有待不强,爱国情感淡薄

调查显示,29%的大学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将逐渐消失。对于“如果给您一个再选择国籍的机会”的问题,有30%的同学不选择中国而选择而外国,其中以美国和欧洲居多。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够自信,有25%的人认为“西方文化最终将取代传统文化”。34%的大学生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价值,而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作用”,2%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54%的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不了解,竟有21%的大学生说不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多达75%的大学生最喜欢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而对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表示“不关心”“没兴趣”。

2、“小我融入大我”的主动性薄弱

部分大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主动性弱,从侧面反映出该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有所偏差,他们宣称自己只爱国但是并不了解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爱国和爱共产党之间的统一关系。调查显示,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不坚定,15%的大学生对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示“没有信心”。部分学生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表示“不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当问到“如果现在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你会怎样”时,只有12%的人选择“会参加战争”,18%的人表示“个人安危最重要”。

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缺乏时代性和系统性

长期以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都是以历史教育为主,其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缺乏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真正关注的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少。造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使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高校的爱国主义培育还缺乏系统性。尽管高校也在一些重要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但经常流于形式,爱国主义培育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和规划性,方法老套、内容陈旧,没有做到贴近大学生生活,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真正入脑、入心。

四、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的新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弘扬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培育的“精气神”所在,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可以为新时期爱国主义培育提供有效的途径。

1、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培育之“魂”

爱国主义的本质是植根于民族和历史的价值认同,爱国主义培育就要牢牢把握住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学校、社会可通过传统节日、经典诗词文献、爱国典型人物、文艺作品等多种资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营造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氛围的营造主要通过环境的布局、制度的设计以及活动的引领三个方面来实现。校园的一景一物、每个人物景观都应当体现出独具心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而制度则是引导、规范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指挥棒,比如学分制度、竞赛制度、学习交流制度等等。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又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

其次要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素,让经典“发声”,让优秀的爱国历史人物“讲话”。爱国主义培育要紧紧抓住其内涵要素,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在的地域,以及历史文化,挖掘地域性文化的精髓,特别是注重经典中的人物,更好地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最后,爱国主义培育之“魂”的落脚点要在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品格的培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正是是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表征。要在学生中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通过历史故事、经典文献等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努力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良好品格。

2、构建社会,学校,国家三位一体的互动培育体系,是爱国主义培育之“骨架”。

爱国主义培育的过程是一个由家、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三者各自发挥好作用,会支撑起爱国主义培育体系的整个“骨架”。

首先,要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高校要努力提升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结合当前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并结合中国的历史、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发展形势对大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多方面了解党情、国情和世情,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自觉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感。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乐,举办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如举办诗歌散文朗诵比赛,一些歌颂和赞美祖国的诗歌散文是表达爱国之情的载体;也可以举办以“歌唱祖国”为主题的歌曲比赛,用歌曲展现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其次,融合家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的涵养是培育家国情怀的关键,家庭教育是爱国主义培育的起点。因此,要弘扬新时代家风、家训文化,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评比活动,通过家教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爱国主义培育离不开广阔的家国与社会场域。因此,要充分发掘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文化信息,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资源优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代相结合,挖掘其与学校所学专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例如,可加强学校与各级博物馆联系,将文物资源带入学校进行课程中,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学习中促使其家国情怀的不断形成。

3、创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契合的形式,是爱国主义培育之“血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整合中提高实效,只有形式多样了,内容丰富了,爱国主义培育过程才能有血有肉,富有实效。

第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当前,伴随着5G网络的兴起,新媒体的传播已经向着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深度融合方向发展。信息的形式也已呈多样性、井喷式的特点,声音、图片、动画、短视频等等,海量网络信息,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创新爱国主义培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充分利用好全媒体的特点,确保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媒体时代中的价值趋向协调稳定发展。首先,建立、维护好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红色纪念馆、博物馆要在网络“安家”,丰富内容,使其真正成为爱国主义培育的网络主阵地。其次,要有构建爱国主义培育体系的“平台”思维。鼓励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软件,通过丰富的活动设计,使得这些软件成为爱国主义培育平台,吸引社会更多层面的人加入其中,不断增加爱国主义培育的广泛性。再次,爱国主义培育要做到“全员、全程、全科”的三全育人,紧密结合校园的特点,创新是一方面,固本更为重要。要通过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参加,更要注重课堂教学、使得爱国主义培育过程扎实有效。

第二,将爱国主义培育有机融合到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近年来,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出来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见字如面》、《战狼》、《国家宝藏》、《红海行动》、《拯救地球》等等,这些作品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普及了文化知识,又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我们的爱国主义培育过程,就应当通过各类文化作品把爱国主义的思想性、科学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相融合,在满足当代学生的娱乐、审美要求的同时,陶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他们的爱国精神,达到爱国主义培育过程“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好全媒体在爱国主义培育过程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6]随着时代的进步,爱国主义的培育过程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时空限制,而是要逐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刻。因此,围绕爱国主义的培育加强全媒体的传播方式的研究、传播内容的丰富以及传播形式的创新,将会对爱国主义培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倍增效应。2019年初,一首《我和我的祖国》,以快闪的形式激发起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无形之中成为全国人民最好的爱国主义培育课。

总之,爱国主义培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个层面共同努力,中国传统文化为爱国主义培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素材和精神动力,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培育的最好抓手。

猜你喜欢

家国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家国两相依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家国情怀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