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新区核心片区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利用建议

2020-11-04赵必浩蒙子伟

绿色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古树名肇庆古树

高 菊,赵必浩, 蒙子伟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70)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古树名木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作为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综合载体[1],除了树木本身的自然属性外,同时存在学术研究、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等不同方面的价值。肇庆新区是珠三角联通大西南各省区的重要交通节点[2],被评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其开发过程中需坚持“绿色崛起”的发展模式。对肇庆新区核心片区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普查信息,因地制宜,适地开发,有利于高效保护并利用资源,进而将古树名木打造成肇庆“新名片”,彰显中国特色岭南文化的现代化新区和高质量发展引擎[3]。

2 普查基本情况及分析

2.1 普查范围

普查范围为肇庆新区核心片区现保存的古树名木,以莲花镇、广利街道办事处、桂城街道办事处、永安镇为主要调查区域。

2.2 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对肇庆新区核心片区的古树名木实地调查。通过访问当地村民、查阅史料记载、估测树龄等方式确定树木年龄;利用两步路、谷歌地图等APP为每棵树木精准定位;使用测高器测量树高、米尺测量胸围、冠幅等数据;对古树名木生长状况、立地环境条件、病虫危害状况等详细记录;同时拍摄照片。

2.3 普查数据及分析

2.3.1 古树名木种类

据统计,肇庆新区核心片区共调查建档古树名木1123株,分属21科31属36种,调查区域古树树种较为分散,以围绕村落周围生长为主;数量种类分布不均,三个优势树种的古树总数到达846株,占总数的75.33%,这些优势种分别是细叶榕(FicusmicrocarpaLinn. f.)、龙眼(DimocarpuslonganLour.)、黄葛树(FicusvirensAiton)。其中细叶榕的数量最多,共有436株,占总数的38.82%;另外还有13个树种仅有1~3株(表1)。

表1 肇庆新区核心片区古树名木分类统计

续表1

2.3.2 古树名木数量分布

古树在地域上分布差异显著,永安镇分布古树共372株,占总数的33.21%;莲花镇虽然为调查区域中古树数量最少的区域,只占5.28%,但莲花镇一级古树数量一级古树数量总数的75%;广利街道办609株,占54.38%,占比最大但树龄偏小,以三级古树、无等级古树为主;桂城街道办80株,占7.14%(图1)。

图1 肇庆新区核心片区古树具体分布状况

2.3.3 古树名木生长状况及归属

由调查数据显示可知,肇庆新区古树名木总体生长状况良好,长势优良的有1105株,占总数的98.66%;衰弱株和濒危株分别各有14、4株,占总数的1.25%和0.36%。古树名木皆为生存年龄较长的树种,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后已无法像新生树苗般生机勃勃,且长期气候变化与灾害影响,生存实属不易,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如撕裂、露根、病虫害等,但总体生长状况良好。衰弱株与濒危株以一级古树为主,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其损伤原因制定相对应的措施。

经走访调查发现,大多古树为集体所有,共1102株,占总数的98.13%;个人所有的古树树龄较小,且种植者针对古树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使得古树具备较好的生存条件(表2)。

表 2 古树名木生长状况及归属 株

3 现状问题

3.1 保护意识薄弱

肇庆新区核心片区古树名木大多生长在人口密集的村落周围,保护形式以水泥砌筑封闭的树池为主,且周围堆放杂物,通透性差,限制根部营养、水分的吸收(图 2)。许多古树名木成为人们信奉的对象,他们将泥土当做香炉,上香供奉;在古树名木上刻字扎钉、悬挂物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图 3)。对于经历了百年的古树而言,这种种行为莫不是雪上加霜。

图2 古树生长环境杂乱

图 3 树干损坏,树池杂物成堆

3.2 资金缺乏,管理不到位

肇庆市政府对于古树名木专项保护资金较投入少,保护方式以设立介绍牌、围栏、支撑、修剪、砌花池、填补空洞、复壮等配套工作为主,前期保护管理周到,但后期由于专业管理修复人员数量少,无法及时跟进,管理不到位,导致古树名木周围杂草丛生、受病虫害影响危害大、树干空洞等问题出现[4]。

3.3 开发利用滞后

古树名木是历史遗留的“绿色文物”,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调查过程中古树名木聚集较多的区域各具特色,有群生古树,也存在散生古树,但大多数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简单的保护宣传形式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其深层次的价值,在科研、基因进化、文化历史等方面研究较少,也未将古树名木打造为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景观景点[5]。

4 保护措施

4.1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多媒体渠道向群众宣传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例如通过制作介绍牌,其包含树名、树龄、历史文化等信息;为每棵树木定制二维码,村民化身讲解员讲述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开设古树名木故事演讲、摄影、绘画等比赛;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加强对古树的宣传及保护,引导全民对古树名木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为古树名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图 4)。

图4 设立保护池,长势优良

4.2 完善法制系统

肇庆市于2014年实行养护责任制,确定养护责任人;同时针对盗砍、折枝、采种等违法行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为古树名木的生长建立“保护伞”;实行一年一小检,三年一大检的检查和登记工作,并且每年进行追踪检查记录[6];这种种措施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但面对这些违法的行为未及时做出惩罚,让违法分子有机可乘,理应加强法制建设,利用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4.3 设立专项保护基金

古树名木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见证着一个地域的历史变迁,具有生态、文化、经济等价值,因此,古树名木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肇庆新区核心片区古树名木保护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应设立公益基金,带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保护古树名木。一方面,增加专项保护经费的同时减少政府部门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古树名木保护的队伍当中,同时可以培养专业人士,加大对古树名木管理和保护力度。

5 利用建议

5.1 加强数字化信息利用

目前全市古树名木相关数据资源皆上传到广东古树名木APP,但App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非工作人没有权限查看详细资料、无法上传数据等弊端,数字化信息系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面对广大群众开放,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掘身边的古树名木,共同发现、公共维护。对于校园内或校园周围存在较多古树名木资源的高校可借鉴中国海洋大学的做法,在校园网内设置古树名木专题,为校内的古树名木建立数据库,供广大师生阅览学习。

5.2 科普园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珍贵的财富,是不可再生资源,以科普园为引导,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配合专业人士生动有趣的现场解说,人们从中可汲取知识,树立保护意识。科普园不单单只是科普古树名木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模拟人类行为对树木甚至是对环境的影响,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5.3 建设古树名木文化村

打造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文化,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利用每棵树的景观特色,定制配套设施,做到一树一景,协调发展成乡村文化旅游业。利用此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5.4 文创产品

在保护古树名木的前提下,开发其经济价值,打造成文创产品。如:挑选精美的树叶,保持树叶原有脉络,做成古树名木标本书签;利用衰弱树枝,结合端砚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促进古树名木与肇庆市城市文化的交融。

6 结语

古树名木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承载着历史的使命,传承着无穷魅力的自然文化,用古老的树轮刻画年代的记忆,要学会感谢自然与祖先的馈赠,努力把一棵棵充满故事与传奇的生命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古树名肇庆古树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古树》
“深圳蛇口—肇庆高要”组合港正式启动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保护古树名木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油画《马六甲古树》
村子的古树挖走了
活在肇庆,写诗(四章)
古树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