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变换:促进数学深度学习

2020-11-03范丽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效课堂

范丽华

摘要:数学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教材理解、教学方式相对固化的倾向,导致部分数学课堂中出现教学组织方法、学习材料呈现、学习方式等“一成不变”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行“课堂变换”,通过变换组织方法、变换学习主体、变换学习方式、变换思维空间等策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推动数学深度学习,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课堂变换;深度学习;高效课堂

一、数学课堂“一成不变”现象的观察

数学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教材理解、教学方式相对固化的倾向,导致部分数学课堂出现“一成不变”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不变的“情境主角”

听过一位老师的数学课,一上课,老师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有两位新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想知道是谁吗?”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接着说:“它就是喜羊羊和美羊羊。”令人意外的是,学生顿时失去了兴趣,情绪也不是那么高涨了。后来的学习也比较令人乏味:首先是喜羊羊、美羊羊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喜羊羊、美羊羊头像+例题,再次是喜羊羊、美羊羊头像+巩固练习,最后是喜羊羊、美羊羊头像+总结。

我们课后访谈了学生才知道,原来这位老师每节课都会引入喜羊羊和美羊羊,“新”朋友早就不新了。更重要的是,教者把“创设情境”简单化,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将情境创设简单地理解为“形象+习题”,一成不变,缺乏对数学学习的深度探究。

(二)不变的“课堂程序”

一位教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以及“9的乘法口诀”时,都是从情境出发,先是找出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然后列出对应的乘法算式,接着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最后寻找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记忆口诀、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学习过程比较顺畅,学生回答问题比较流利,课堂气氛也很热闹,大家抢着回答问题。但在顺利教学的背后,我们发现,本单元教师的课堂程序一成不变,学生在“2~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未能充分迁移应用到后续的学习中,缺乏儿童思维的深度参与。

(三)不变的“模仿训练”

在教学归总问题时,课堂教学很顺利,但在课后作业中,有一道简单的题目却有很多同学做错了。“妈妈带的钱可以买6千克梨或者8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12元,每千克梨多少元?”一些同学算成了6×12÷8=(元)。反思教学过程,我发现练习设计基本都是这样的常见模型:“妈妈买了8千克苹果,每千克12元,如果用这些钱买梨,正好可以买6千克,每千克梨多少元?”从表面看,上述问题的区别只是叙述顺序的调整;从数学本质看,则是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深度的变化。原先学生不需要选择和整理信息,问题叙述方式与数学书中的习题一样,学生只要顺着题目本身,就可以得出答案。课后作业中,学生必须首先整理条件和问题,把“8千克苹果”和“每千克苹果12元”联系起来,然后才能正确得出总价,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课堂变换”的内涵解读

(一)概念解读

变换——把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课堂变换是指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材料呈现、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改变课堂教学单调、乏味的现象,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深度参与,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价值意义

课堂变换可以让数学学习环境从单调走向丰富,有利于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让数学学习过程从呈现结论走向充分体验,从肤浅走向深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度学习;可以让数学学习方式从“教”走向“学”,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实施教学。

三、“课堂变换”的实践策略

(一)变换组织方法,优化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变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自然地生发学习兴趣。很多第一次接触学生或是借班上公开课的老师,往往在课前会安排一次幽默风趣或亲和随意的谈话环节,以此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消除陌生感,与教师很快地融为一体。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也可以设计与众不同的见面环节。比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早上可以约班级学生在操场见面,让学生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坐在草坪上,一起找找东南西北,一起找找操场的东南西北分别有哪些建筑。以游戏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方位,其乐无穷。又如,在教学低年级“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时,老师进入教室就可以跟孩子轻松聊天:“你猜老師有几岁?”随后老师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引导学生猜老师的年龄,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使用这些词语让老师猜学生家庭成员的年龄。师生在互猜年龄中,既激发了兴趣,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再如指名回答,通常是教师指名,但也可以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比如,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假设班级人数是40人,可以制作一个转盘,转盘上分40等份,每一份对应一名学生的学号,转动转盘,指针指向哪位学生的学号,就请哪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如此设计操作,每个学生都会做好准备,等待自己被抽中参与课堂问答,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也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会在某些环节运用一些软件,设计随机抽取名字的方法,特别是在一些参与性特别高的环节,老师很难选择谁来参与,用这个方法既公开公平,又特别刺激。

(二)变换学习主体,激发参与热情

千篇一律的教学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环节,才能吸引孩子,才能达到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重点。为此,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欣赏,多鼓励,多启发,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展现自己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变化课堂,让学生们琢磨不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才能更专注。

计算教学往往会很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于算理的掌握不够,因此会出现很多的计算错误。在巩固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错误猜想”这个环节,让学生猜猜错在哪里,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学生往往对于自己的错误发现不了,但对于别人的错误却丝毫不会放过)。如26+3,让学生猜一猜它可能会怎么错。有的说算成56,因为他把3加在十位上;有的说算成92,因为6+3=9,把9+20当成90+2了;还有的说算成23,因为他把加算成减了,等等。这样让学生大胆猜测,老师再用富于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使学生把可能发生的错误都呈现出来,就会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是猜想,所以各种可能都会出现,这个过程不仅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差异思维,活跃了课堂。

(三)变换学习方式,关注数学理解

学生是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学习个体,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不顾及个性的差异,一厢情愿地给他们进行知识灌输,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很难实现高效学习。教师只有尽量让课堂丰富起来、有趣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并努力丰富、拓展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时,多让孩子做一做、猜一猜、演一演、赛一赛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教学低年级的看图列式时,图上画了:墙上挂着3只书包,小男孩拿走了一只书包,让学生看图列式。这时,老师准备4只书包放在墙边,问:谁能把这个过程演一下呢?于是,同学们非常踊跃地想来表演。教师指名一位同学上来,他从4只书包里拿起一只就跑了。其余学生观察这一情景,一下子就完全明白了意思、理解了题意,知道要从4只书包里拿掉一只,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1,所以要用减法,4-1=3,现在还剩下3只,就不会出现“3-1”的错误了。

这样让学生花一两分钟演一演,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印象会更深刻,并感觉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学习与表演、猜想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共生。

(四)变换思维角度,拓宽学习空间

课堂教学究竟该教给孩子什么?我想不只是单单的数学知识,课堂更应该教给孩子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老师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希望学生能跟着自己的预设走,随意终止学生表达想法的权利,或对学生的想法置之不理。如此,压制了学生的想法,会削弱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有想法时,特别是在争辩时,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或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自信心。数学课堂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殊途同归的教学目标。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给予宽容与理解,这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比如,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第一组30×2、32×2、34×2;第二组4×20、4×21、4×22;第三组30×3、31×3、33×3。当学生说出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乘数在增加,所以積也在增加时事实上已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有孩子想发言。这时,教师要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畅所欲言。于是,学生有了更多的发现:第一组,积在2个2个地增加;第二组,积在4个4个地增加;第三组,先增加3个,再增加6个。虽然前2组只是一个巧合,第3组没有这个规律,但学生的观察是多么仔细、心思是多么细腻!只有给予肯定,才能让学生有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发现。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受到感染,再次仔细观察,积极踊跃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敢说、敢想,还要让学生敢做。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于是,上课时可以直接要求学生想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大部分学生首选“量”的方法,当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把它们相加之后发现不是180度的时候,有些学生马上更改数据,还有的学生一脸茫然。这时,老师抛出问题:难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有时会有误差,并引导学生想出更多的验证方法,如撕拼、折拼等,但学生尝试后发现它们也会有误差。最后,有的学生想到可以通过推理来验证,利用两个一模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内角和是360度,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的一半。教师如此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敢做、敢想、敢说,从而使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当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和谐的课堂、灵动的教学,他们便会有活跃的思维,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优化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这样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问题导向,信息时代见成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2017(04).

[2] 徐玉梅.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2019(24).

[3]孙丹丹.浅谈构建小学数学和谐的教学环境[J].新课程(上),2017(01).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高效课堂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