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木雕艺术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

2020-11-03

天工 2020年4期
关键词:木雕版画藏族

文 李 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支柱,也是促进世界趋向和平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保护问题已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我国传承千余年的木雕艺术,早在2006 年已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标志着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从国家层面得到有意识、有组织的保护和研究。回顾目前学界的研究,对于藏族木雕艺术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很多,其间不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成果,为更好地让学界了解当前这一内容的研究状况,也促使本人在今后研究中拥有更加清晰的思路,现将可收集的研究成果简述如下,有遗漏或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一、藏族木雕艺术的研究群体分析

作为承载藏族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的藏族木雕艺术,是最为古老的藏族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之一,也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审美和实用功能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在藏族寺院、民居的建筑檐枋上、天花板上、门框上和日用器上,到处都可以见到木雕的身影。近些年,在学界对藏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整体形势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藏族木雕艺术研究。

从研究群体看,不仅仅是生活或工作在藏区的相关学者在关注此项研究,包括一些身在我国其他地区的学者,也或多或少地关注藏族木雕艺术,甚至有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目光早已锁定了藏族木雕艺术。因此,目前关注形成的诸多研究成果可分为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两个部分。从研究者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此项研究汇集了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的学者,他们中既有资深的老专家,也有目前仍在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学者各自的专业和研究专长不同,大多数是从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文化学等角度研究,由于研究者所关注的视角不同,研究的能力层次不同等,形成目前所有的研究成果还是以传统的论文和专著形式呈现。为厘清研究的现状并找出针对此项目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以下笔者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具体分析。

二、国内对藏族木雕艺术的研究状况

国内有一部分学者积极投身藏族木雕艺术历史、文化、现状及发展的研究,已明显形成一股势力,并于近年来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现有的针对藏族木雕艺术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主要集中在以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视角开展的研究。笔者粗略整理目前可搜集的针对藏族木雕艺术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以各自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进行分类,认为当前就此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宏观研究藏族艺术为背景的成果

王伯敏先生在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时就已关注到了藏族木雕艺术,他在本书第22 章中阐述藏族美术时提到了藏族木雕艺术的诸多相关现象;安旭在《藏族美术史研究》中按历史时期对西藏工艺美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其中有部分章节中涉及藏族木雕艺术的形态、特征等,以上两位学者是较早在专著或论著中提及藏族木雕艺术的,分别于1995 年和1988 年出版专著,也可以算是国内最早涉及藏族木雕艺术研究的。

而后有青海本地学者马建设在1999 年出版《青藏民族工艺美术》一书,按历史时间对藏族的民间工艺美术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其中“木艺类”部分从宏观角度简单介绍了藏族木雕。直至2001 年尕藏才旦的《藏族独特的艺术》中“民间艺术”章节才简述了藏族木雕的制作工艺等;格桑益西在2005 年出版的《藏族美术史》一书,分历史时段阐述了西藏艺术的历史及风格,其中在第八章“西藏民间雕刻艺术”中,阐述西藏民间雕刻艺术时涉及对木雕艺术的分析。还有如《与神同在——略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及其特征》[1]、《藏彝走廊本波文化带概论》[2]、《西藏建筑》[3]、《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略述》[4]、《如何认识藏族及其文化》[5]等一批论文成果。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些书籍当中,其主旨通常不是以藏族木雕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这些书籍中常常对藏族木雕艺术只进行一些通识性、介绍性描述,对其艺术特点、风格形式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分析。

(二)探究藏族木雕历史文化渊源为主的研究

对于藏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较为专注的重点,在其间也出现不少关于藏族木雕艺术历史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关于这类研究,多见一些论文,大致出现以下一些观点:藏族木雕艺术与其他藏族同胞创造的文明一样,和先民们崇拜天地、日月、山林、水泽等观念有密切的联系[6];木雕艺术在不断发展中依据工艺和内容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别等;早期木雕艺术的风格及源流等,是目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补充[7];不同历史时期云南藏族木雕的艺术风格不同,发展至今,木雕在云南具有良好的市场和发展前景[8];研究现存的吐蕃时期木雕,可看出在其发展中不仅受到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中原唐代建筑的影响[9];青海民间木雕与建筑、宗教、生活用具有密切联系,内容涵盖了远古图腾、传统风俗等,有鲜明的地域、民族和宗教等特质[10];内容丰富的藏族木雕,是藏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重要载体[11];木雕与其他的藏族艺术形式均是在宗教文化影响中发展壮大,展现出了藏族艺术的独特性。[12]这些研究时间跨度较大,从10—14 世纪喜马拉雅早期藏传佛教遗址中庙宇的柱头、门框上的木刻雕塑,一直到明清时期的藏族木雕遗存,为我们揭示了藏族木雕艺术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等问题,也深入分析了木雕中所蕴藏的藏族历史、文化及民俗的诸多问题。

(三)着重分析藏族木雕的工艺制作及审美特征

藏族木雕艺术作为藏族民族手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着藏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愿望和真、善、美的精神的执著追求,品种、样式、纹饰都与所承载的工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不少学者将视角投向了对其工艺研究的层面。1995年,张超音出版的《中国藏族石刻艺术》,图文并茂,从传说、历史、技法等方面阐述了木雕工艺;2002 年,中国藏传佛教美术编委会编著的《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木雕》一书中阐述了木雕艺术的特征及宗教内涵;2008 年,杨辉麟创作的《西藏的雕塑》一书中对西藏各类雕塑艺术的发展、题材做了介绍,在“造型艺术”部分对木雕的各种造型特征做出了分析。除以上主要著作,还有一些论文成果,如以具体案例对木雕的主题、内容进行了研究,但对工艺特点只是大致描述;分析了木雕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其他问题并未具体研究;从藏族印刷典籍所用的雕版的题材、形制和工艺等多方面,分析了雕版的工艺和价值[13];以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为例,分析了制作过程中的神圣仪式,并提出其雕刻与彩绘体现着藏族的气质与审美等[14];还有一些学者对代表区域内具体的木雕艺术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起源演变、艺术特色、地域特征及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15];以木雕唐卡为例,分析了其造型特征,并认为其造型与工匠所生活的氛围密不可分,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装饰特征。[16]笔者在2015 年的论文中也对藏族木雕的花板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木雕纹饰是藏族木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载体,彰显着特殊的艺术价值[17]。

(四)在传承与保护的视角下展开的研究

藏族木雕艺术是传承藏族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藏族木雕艺术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如何让他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保持本色而不被淘汰、消亡,也是一大批学者思考的问题,因此,出现了一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角度研究藏族木雕艺术的研究成果。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中青年学者的论文成果中。有一批学者对木雕的概况及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其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措施等[18];还有一些学者具体剖析藏族木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19];分析藏族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并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这类研究为木雕和其他藏族非遗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些成果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西藏民族手工业传统学徒制面临的困境,提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并对木雕等项目的实施路径、要点等进行了探讨;从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角度出发,对木雕工艺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与保护的建议。[20]

(五)与木雕艺术相关的其他专题性研究

除以上宏观角度对藏族木雕的方方面面展开的研究成果外,还有一些从藏式家具、雕版印刷等与藏族木雕相关的门类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的成果,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仅从藏族雕版印刷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从20 世纪20年代开始,郑振铎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中国版画史图录》等书籍中收录了大量涉及唐至清末民初佛教经图版佛教版画;随后翁连溪和李洪波主编的《中国佛教版画大全》将国内以及流失到英、法、俄、美、日等国家的几万幅重要版画汇编,还有如金维诺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周宪编的《中国古代版画图录》,周心慧主编的《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代佛教版画集》等一些成果对研究佛经版画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一些资料对本研究可提供参考。还有如李茂赠所著《宋元明清的版画艺术》,马文大、王致军撰集的《明清珍本版画资料丛刊》等均是专题性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可有一定启发,但以上研究中均缺乏对“技艺”的专门研究。有关藏族雕版印刷相关的研究,在学者中很早就已开展,出现了《早期汉藏文化交流》《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藏文古籍图录》《清代宫廷版画》《藏族木刻佛画艺术》《清代内府刻书研究》等一批著作,书中收集了较多的藏族佛教版画、经书插图版画和民间版画等资料,对本研究图像分析具有参考价值。而对雕版印刷技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德格印经院,如文金扬著的《德格的藏族木刻佛画》,樊嘉禄的《德格印经院与狼毒制纸》等,从技艺和工序方面做了系统描述;杨嘉铭的《德格印经院》对木雕艺术的创建、发展进行梳理。还有一些专著中有一些关于“技艺”的零星介绍。

《藏族木雕印板》

三、国外对藏族木雕的研究梳理及分析

(一)关注藏族文化艺术视角下的研究

其实,不仅是国内学者对藏族木雕艺术关注,作为世界性文化遗产,有不少国外学者也纷纷展开了对其的研究,而且国外学者对藏族木雕艺术的察觉甚至要早于国内学者,但这些研究依旧以著作较多,从研究历史文化的视角宏观探究藏族艺术的发展,对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藏族木雕艺术并未做到深入翔实的系统研究。

早在1975 年美国人尼克·道格拉斯编著了《Tibetan Tantric Charms And Amulets》;而后,英国的罗伯特·比尔于2007 年出版了《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图解》,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藏区及南亚周边国家民间木雕版画的图像;美国学者安托瓦内特·K·戈登于2003 出版的《西藏宗教艺术》一书,对藏族金属、木制、玉石等材质的工艺美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其所具有的宗教性质,美国学者普拉塔帕帝亚·帕尔和海勒姆·伍德沃德在2001 合著的《欲望与虔诚》一书中,以其主题欲望与虔诚对金铜造像、石刻、木刻、陶塑等艺术品进行了阐述及分析,并对尼泊尔、中国、印度等相关地区中的宗教关系进行了探讨;法国学者艾米·海勒2008 年的《喜马拉雅早期艺术》一书,探究了喜马拉雅地区艺术的发展,对其相关工艺美术,如木刻、石刻等艺术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二)从研究藏族工艺美术的视角下展开的研究

此类研究从形式、制作和艺术等视角,对藏族的金属、木刻、石刻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各自所具有的宗教性质,期间对木雕的研究篇幅不多。主要有,法国学者海瑟·噶尔美1975 年著的《早期汉藏艺术》,在1994 年出版汉文译本,本书中含有7—15 世纪中藏族工艺品及文献,其中包括木刻画等艺术种类。瑞士学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的《西藏佛教雕塑》一书中对运用金铜、石雕、木雕、泥塑等艺术品所运用的材料及工艺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美国学者罗伯特·费希尔1997 年出版《西藏艺术》一节中,对绘画及雕塑等艺术品进行了分析,其在雕塑中阐述了木雕制作。德国学者扎雅·诺丹西绕的《西藏宗教艺术》,在1989 被翻译成汉译本,较为详尽地描述了泥塑、金属雕刻、石刻和木刻艺术等工艺的制作流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熊文彬编译的《西藏艺术:1981—1997 年 ORIENTATIONS 文萃》一书,精选在香港《东方艺术》杂志上,这是来自西方学者的关于西藏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各大博物馆的西藏艺术藏品的研究和对西藏及其他藏区艺术遗迹所进行的田野调查成果,所涉及的内容种类包括金属雕塑、木雕等,体现出西方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

(三)针对藏族木雕艺术的概述性研究

1991 年印度学者吉·恩·麦赫拉以不同地区的藏式木雕为例,研究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形式、种类和地域特色等;法国学者儒弥·考斯勒在1992 年,以观察历史文化的视角出发,针对喜马拉雅地区的藏式木雕的特征及价值进行了粗略研究。2007 年韩国出版了《西藏古版画纹样集》记载了藏区一些民间佛教版画图像资料等,这些国外成果基本从宗教内容和功能角度介绍了藏族木雕的雕版印刷图像,未进行更多的图形学、版画技法和理论的研究。

四、余论

综上,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藏族木雕艺术的研究关注时间比较早,且时间跨度较长。当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此课题的研究过程时,所产生的成果会日益增多,所关注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具体,但仍以“关注对于藏族木雕艺术的历史和文化的探究、对局部地区现有实物及工艺的分析、探讨对其传承保护的路径、措施”等为研究的着力点,整体缺乏系统性研究。

鉴于上文分析,藏族木雕艺术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丰富多彩,是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个缩影,是地域文化的重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传统手工艺由于根植生长于传统农牧业社会,在进入当代工业社会后,处处举步维艰,甚至岌岌可危,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外来文化冲击等现象出现,致使当前对其的传承与保护出现诸多阻碍。然而当前对藏族木雕艺术的研究还仅限于其外在形式和分散状态,各自在自己的层面研究,均未能真正提高藏族木雕艺术自身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使其具备在当代社会生长的持续能力,我们只有真正的考虑在当代语境中,在保护的前提下,在传承和发展的原则下,从点到面,从时间空间层面全面综合研究,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木雕版画藏族
版画作品选登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木雕鱼
木雕创作随想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