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研究
2020-11-03陈培一
文 陈培一 郑 鑫
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某区域人民的精神共识或者行为规范所产生的结果,概而言之就是历史留给人类的一种财富。从存在形态方面来看,“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一)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既可以看得见又可以摸得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主要涵盖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遗址三大类。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征,就是脱离了当下的现实生活,与现在遗产地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能过多的与当下人们近距离的直接性亲密接触。它的存在与否,与人本身的存在与否无关,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基本上不以人的消亡而消失,拥有者、创造者都不存在了,而这些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依然历经浩劫、穿越历史时空而存在。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就是只可共享,不可共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遗产发生地当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可以世代相承的,是一种口头说唱表演或者创造动作所呈现结果的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精神性和潜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范围甚广,包括信俗、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指导农业生产天文历法,以及维护人类身体健康的传统医药等多种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既与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与当下生活在发生地的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因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会随着人的消亡而消失,离开了人就不存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共享,也可以共有,但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在一个群体里传播。其父传子、翁传婿、兄传弟、师传徒的传承方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实,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靠血缘关系、宗法关系来维系、传承,这也是中国社会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易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混淆的部分。一旦放置进博物馆、陈列馆之中,脱离了活生生的人,失去了生机与温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就变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展品,改变了根本的属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成了一种符号。其中的工艺美术项目,也是如此。
(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工艺美术品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的,其中不乏中国的工艺美术品种。例如,在2009 年通过的“名录”中包含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种有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安徽宣纸、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剪纸、雕版印刷等。同年,列入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种,还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工艺美术品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的。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工艺美术品种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从2006 年5 月20 日至2014 年7 月,共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259 项。其中,包含传统工艺美术136 项,传统技艺363 项,合计499 项,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在这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者扩展名录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中,几乎囊括了中国当下所有的工艺美术品种和造型工艺手段,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工艺美术事业的关怀与重视。
三、“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
工艺美术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用功能与审美体验相结合。对于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研究,必须要抓住这一根本性的特征。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工艺品首先是应用于人类实际生活适合各种需求功能的,然后才是满足审美体验的。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然后才是审美体验。因为中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庞然驳杂、种类繁多,而其中雕塑造型类的品种则是较具代表性的。所以,本文对于工艺美术审美价值的论述,即以工艺美术之中的雕塑类项目而展开。
(一)工艺材料的审美价值
在相当多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中,尤其是玉石雕刻类都存在工艺材料本身的审美问题。如第一批公布名录“传统美术”中的象牙雕刻、扬州玉雕、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夜光杯雕、青田石雕、寿山石雕;第二批公布名录“传统美术”中的玉雕;第四批公布名录“传统美术”中的琥珀雕刻等。这些雕刻品材料质地肌理温润、色彩丰富, 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所有的玉石类雕刻品种之中,福建寿山石雕的审美是最为复杂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文化体系。寿山石雕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在2000 年前后举行的评比活动中位居“十大候选国石”之首。寿山石雕品种主要有案头的摆件、书画用印、手把件、装饰件等,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本文就以“寿山石雕”为例,试论工艺材料的审美价值。
首先,是寿山石的命名。命名的过程其实也是审美的初步过程。寿山石的种属、名称很复杂,有一百多个品种。就其种类而言,有三种主要的分类方法:古人按照石品产出的地貌和地理位置,将寿山石归纳为“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三大类,分别指在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中开采的矿石;现代人按照矿物学类型的分类方法,将寿山石分为“叶蜡石型”“高岭石型”和“伊利石型”三类;另外,还有以产地和生成的地理条件形成的“三系五类”综合分类法,即分为“高山系”“月洋系”“旗山系”三大系,和“田石类”“水坑石类”“山坑石类”“月洋石类”“旗山石类”五大类。
其次,是对寿山原石的欣赏。对寿山石原石(图1)的欣赏,要从其形状、肌理、色彩等不同的角度予以把握。据说,宋代就开始了对寿山石原石的审美欣赏,在清代达到顶峰,产生了大批相关审美研究性的文章和专著。如高兆的《观石录》(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 年成文),毛奇龄的《后观石录》(康熙二十九年即公元1690年成文),还有成书年代不详的如卞二济的《寿山石记》、陈亮伯的《说田石》、施鸿保的《寿山石印章》、杨复吉的《寿山石》、王士祯的《香祖笔记》、陈克恕的《篆刻针度》、徐祚永的《方舆览胜·寿山石》、谢堃的《图章》等著作问世。其中,据民国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云林石谱》(及其他二种)中所录《观石录》载:“于是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接文采则增荣,共欣赏则无倦。”
再次,是寿山原石的 “相石”。所谓“相石”,是寿山石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对于寿山石雕而言,素有“七分相石三分工”的说法。相石是寿山石雕工序中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长期的“相石”即对原石进行深层次审美的观摩过程,在原石的形状、肌理、色彩分布的自然基础上,进行立意、构思,进一步施展各种刀工技法,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内容,传播一定的文化思想,表达出一定的审美情感。
(二)材料制备的工艺价值
大部分琉璃、陶瓷类工艺美术品种的材料,包括胎料和釉料,都是工艺美术师自己加工合成的,其材料的合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而其制备的工艺过程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或者欣赏价值。如第一批公布名录“传统技艺”中的宜兴紫砂陶、界首彩陶、景德镇制瓷、耀州窑陶瓷、龙泉窑青瓷、磁州窑陶瓷、德化窑陶瓷;第二批公布名录“传统美术”中的料器,“传统技艺”中的琉璃、钧窑制瓷、醴陵制瓷、枫溪制瓷、广彩制瓷;第三批公布名录“传统技艺”中的越窑青瓷、建窑建盏、汝窑制瓷、淄博陶瓷、长沙窑制瓷;第四批公布名录“传统技艺”中的邢窑陶瓷、婺州窑陶瓷、吉州窑陶瓷、登州窑陶瓷、当阳峪绞胎瓷陶瓷、潮州彩陶等品种材料的制备。其中,江苏宜兴紫砂泥的制备较有代表性。
宜兴的紫砂器物以纯手工制作为特色,虽然起步较晚,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其于宋代中期开始成器流传于市,一经问世便被上流社会所追捧,身价居高不下。紫砂器物之中,主要有紫砂壶和雕塑摆件两大类。其中,紫砂壶占据了极普遍、极广泛的高端市场,其实用功能最强。紫砂炼泥工艺过程的价值也相当高。宜兴市丁蜀镇的黄龙山一带是紫砂矿土的主要场地,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约3.5 亿年。借助风力或水流的搬迁,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的沉积型黏土页岩,就是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等成分组成。紫砂泥制成的器物,具有可塑性强、生坯强度高、干燥和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 紫砂矿土主要有紫泥(青泥、天青泥)、绿泥(团山泥)和红泥(石黄泥)三种,统称“紫砂泥”,并有美称“五色土”“富贵土”。
紫砂矿土泥料的炼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加工过程:
1.矿土采掘。紫砂土的采掘,一定从采掘甲泥(或者称‘夹泥’)矿层中而得。如本山甲泥矿的开采,一直采用传统的坑道暗掘法(图2)和小圆井勘探法。1984年之后,则采用湿式电煤钻打眼、“空房悬顶”有轨无底柱分段落矿中深孔回采的新型工艺技术。
2.露天堆放。矿土露天堆放(图3)大约需用一年的时间,使其自然风化。直到经手揉捏之后,大块矿料呈粉末状的程度即可。堆放风化后的矿土最细的颗粒应为85目,以保证紫砂成壶之后烧成有0.02 毫米的孔径。所谓“目”,就是指筛子每平方厘米网眼的个数。经堆放未完全风化的部分矿土,还需在石磨上磨碎,与自然风化后颗粒目数要求标准一致。
3.和泥。风化后的原料,需筛选分目之后(图4),加水揉和成熟泥,直到“手光”为止。和好的泥料用手抓起之后不黏手,并可以留下指纹,而且经过两个小时之后指纹仍然清晰可见、不变形,这样的泥料则可以达到制壶所需要的可塑性指标。
4.陈腐。把和好的泥料用油纸包起后码放搁置,使其进一步陈腐,以“退火养性”,从而进一步增加泥料的黏度与可塑性。陈腐的过程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5.捶泥。经过陈腐过程后的泥块,再加入适量的熟泥,一般是制作胚体的余料,还需再用木槌反复捶打或以真空炼泥机进行压炼,逐渐排除泥中所含的空气,增加泥料的致密程度,从而进一步加强泥料的柔韧性。如此之后,便可进入制作壶胚的工序(图5)。
图2
图3
图4
图5
(三)器物成型的工艺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成型技术,主要有雕刻、塑造、铸造、锻造、錾刻、模印、编织、吹制、焊接、构造等,而且每一种成型工艺都有一定的技术规范。按照现代雕塑学的分类方法,雕塑或者工艺美术品的成型手段主要有雕刻、塑造、构造三种形态。
1.雕刻。是指在玉、石、玛瑙、琥珀、竹、木、生漆等硬质材料,或者其他固体材料(如泥胚胎体)上面,剔除、铲掉多余的部分而剥离呈现出艺术形象,总体来说是在做“减法”。
河北曲阳的石雕艺术,可以说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步,起源于先商时代,是中国北派雕刻艺术的发祥地和雕塑艺术传播中心之一。曲阳的石雕品种,主要有佛教造像、建筑构件、城市雕塑、园林摆件、家居用品等类,满足人们不同空间的使用需求。曲阳石雕传统的工艺流程,是先画一个平面的线描纸稿,然后再把纸稿的图样以墨笔转绘到石料上,再根据墨稿线描纹样动手雕刻,一边雕刻,一边补画墨稿。成熟的工匠可以不画墨稿,打腹稿,直接动手雕刻。粗胚雕刻完成后,再进行细部雕琢。待全部雕刻完成之后,再进行表面的抛光,或者做特殊的效果处理。现在的曲阳石雕已经接受了学院派雕塑创作方法的影响,先做泥塑或者玻璃钢模型,或者电脑雕刻、打印模型,再根据这个模型采用点线仪定位,等大或者放大、缩小进行手工作业。曲阳工匠使用点线仪等现代设备和技术,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加工开始的。现在,已经引进了电脑控制的数控设备和扫描技术,直接采用扫描数据使用计算机进行雕刻,已经发展到批量制作的工业化生产阶段。
2.塑造。就是用陶泥、瓷泥、面泥、橡皮泥或者其他可塑性较强的软性材料,以“加法”的形式完成造型。这些陶泥瓷土,需要同上述宜兴紫砂泥炼制工艺大致相同的制备过程,之后再塑造成型,再施釉、彩绘、烧制完成。塑造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泥条盘筑、捏塑两种,具体有盘、揉、搓、粘、捏、刻、切、挖等手段。
江西景德镇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造单色釉青白瓷为主,其胎质坚实致密,釉层匀薄,釉色白中泛青,被呼为“影青”,素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誉。其实,这应该是宋代瓷器一个共同的、重要的美学特征。景德镇陶瓷的产品种类主要有清供器物、雕塑摆件、生活用瓷、文房用具等,近20 年来走向了公共空间,成为街头、园林的装饰构件。其中,以明清官窑器物为代表的清供器物把景德镇陶瓷的审美推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当代景德镇陶瓷艺人对陶瓷艺术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发明了泥板卷塑,在陶瓷的捏塑、注浆、拉坯等成型手段之外,开辟了第四条道路。1980年,姚永康在创作《达摩》(图6)时,偶然发现了这种成型方法。这次发现,不仅改变了姚永康自己的创作面貌,而且也给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发现了一个新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开创意义。
3.构造。是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通过焊接、铆合、镶嵌、装置等多种手段,以“叠加”的方法来造型。
景泰蓝是在西方珐琅器工艺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在清代达到了顶峰的特种宫廷烧蓝工艺,是由多种材料、多种复杂工艺构成的。所谓“形”“纹”“色”“光”,是景泰蓝工艺的四大特点。景泰蓝的品种,以传统摆件和小型把玩件、服饰件为主,近40 年拓展到人物、车马等其他体量较大的造型产品,其实用性功能渐趋低迷。景泰蓝以铜器为胎,以中草药在胎体表面黏合扁铜花丝形成各种格局的花纹,再经过点蓝、烧蓝、磨光、镀金、镶嵌等多道工艺完成。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技术难度很高,造型端庄,装饰华丽,色彩浓艳,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宫廷及显贵们之间的小范围内流行。景泰蓝最主要的产区,就是现在的京津冀地区和广东省的广州市一带。
景泰蓝工艺的最大技术难度,在于掐丝工艺。由于工艺和材料的要求,铜丝花纹的排列要紧密,不宜太疏。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景泰蓝在过去一直不能烧制大件器物。现在,这种成型工艺有了很大的突破,烧制大体量、超大体量的作品、高技术难度的作品都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而且,现在还陆续出现了机制景泰蓝,可以进行大批量的生产,还产生了银晶蓝、珐琅珀晶、无胎珐琅、彩绘珐琅等多种新的工艺。 值得一提的是,景泰蓝这种传统工艺,由于当代雕塑家张德峰等人的介入,从造型、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展现出与传统景泰蓝迥异的风采。
(四)器物形式的艺术价值
中国的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样,可以说千差万别、多姿多彩,总体来说,可以分为规则造型和不规则造型两种,存在各自不同的形式美,具有如下几条基本的形式法则。
1.对称与平衡。工艺品的器物造型不是呈对称状,便是呈平衡状。对称或叫“均齐”的形式最为多见,是以中线为轴而左右同形、同量的格局(图7)。那么,如果有一侧改变其形,而呈异形、同量格局的则称为“平衡”。人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对称性结构,但是其很多的动作都不是对称的,所以人体经常处于平衡状态。玉器、瓷器、陶器、料器、漆器等造型规则的器物,多是对称的,石雕(图8)、木雕、玉雕、根雕、瓷雕之类不规则造型的器物则多为平衡状态。
2.稳妥与比例。工艺品的设计,尤其各种型材的摆件应以底部阔大、造型稳妥为宜。如果原材料的型材有局限,顶部大而底部小,可以配装合适的底座来弥补平衡。工艺美术品的比例,包含器物与人之间的比例和器物自身各个部位之间的比例。
图6:泥板卷塑《达摩 》 姚永康/作
图7:曲阳汉白玉石雕《千手观音》 刘红立/作
3.反复与节奏。将两个以上同色、同形的物品并列放置在一起,就是反复。其实,对称也是一种同量、同形的反复,如蝴蝶或者鸟类的翅膀。所谓节奏,具有一定的运动感,虽然在表演性的艺术描述中用得多一些,但是在绘画、书法、雕刻、塑造的造型性艺术表述之中也常有运用。形体上的渐大渐小、渐多渐少、渐长渐短、渐高渐低、渐凸渐平,色彩上的渐强渐弱、渐深渐浅、渐浓渐淡、渐明渐暗,用刀的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疾或徐,用笔的或干或湿,都指的是节奏。
4.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肯定是相互的,在同一个空间之内一定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为参照物才能形成这种关系。器物造型的大小、方圆、曲直、虚实,色彩的浓淡、明暗、深浅,位置的远近、前后、上下,也都会形成对比或者调和的关系。
5.统觉与错觉。人对美术品或者工艺美术品的视觉感受,主要有统觉和错觉两种。所谓“统觉”,可以解释成“统调”,即统一协调,是指工艺品看起来浑然一体,其形状、花纹、色彩配合得较为紧密,没有支离破碎的拼凑感觉。所谓“错觉”,就是错误的视觉判断。错觉的产生因素比较复杂,可能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五)表面装饰的艺术价值
工艺美术最主要的功能和表现手段就是装饰,尤其是器物表面的装饰,也是工艺美术品的核心审美价值所在。如第一批公布名录“传统美术”中的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宁波朱金漆木雕、萍乡湘东傩面具,“传统技艺”中的界首彩陶、石湾陶塑、景德镇釉彩瓷绘、耀州窑刻瓷彩绘瓷、龙泉窑瓷器釉色、磁州窑陶瓷彩绘(图9)、景泰蓝烧蓝、平遥推光漆器髹饰、天台山夹苎干漆、福州脱胎漆器、厦门漆线雕、成都漆艺;第二批公布名录“传统技艺”中的琉璃、钧瓷、唐三彩、醴陵釉下五彩、枫溪瓷彩绘、广彩瓷绘、金漆镶嵌、彝族漆器髹饰;第三批公布名录“传统美术”中的宁波泥金彩漆,“传统技艺”中的越窑青瓷、建窑建盏、汝瓷釉瓷等,都具有复杂的装饰工艺手段。
山西平遥的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就已远近闻名。明清两代,随着晋商的崛起而得以进步与发展。其产品多是箱柜、桌几、屏风、盘盒等家具类,实用功能一直都很强。其装饰工艺有描金彩绘、雕刻镶嵌、堆鼓罩漆、刻灰雕填等,还有附加金、银、玉、珠、石等多种名贵物品的镶嵌工艺,以及搜金、三金三彩、沥螺、沥金银、软石镶嵌、蛋壳镶嵌等新的工艺技法。其装饰的图案,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传统戏曲中的人物、故事等样式。一般所说的推光漆艺,是指器物的最后一道面漆上过之后,用手掌加以推磨抛光的工序过程。一般来说,是用细砂纸先把漆面打磨光滑,为了增加漆面的黑度,再用优质椴木烧制的木炭块蘸水细细地打磨,然后再用头发蘸油打磨,最后用手掌蘸上特制的细砖灰和麻油进行推研磨光。经手掌推光最终形成的漆面,明亮如镜,光可鉴人。
图9:磁州窑《黑釉刻花鸭戏纹瓶 》 刘立忠/作
图10:德化瓷雕塑《王昭君》 邱双炯/作
图11:东阳木雕《白蛇传》之《端午显形》(局部)陆光正/作
(六)主题寓意的内涵价值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项目本身,就具有深刻的社会主题和文化内涵,具有严正的文化主题,具有弘扬人间正气、传播正能量的功能,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价值。
其中,既有表现中华民族的创世纪传说,如第二批的“尧的传说”“炎帝神农传说”“盘古传说”,第三批的“舜的传说”“禹的传说”“防风传说”“盘瓠传说” “泰山传说”,第四批的“河图洛书传说” “仓颉传说”等;也有彰显以身许国的民族大义传说,如第二批的“杨家将传说”“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图10)“木兰传说”“嘎达梅林”等;也有宣扬忠孝节义的社会伦理传说,如第三批的“赵氏孤儿传说”,第四批的“三国传说”“孟母教子”“伯牙子期传说”等;也有描述开物启智的浪漫幽默故事,如第三批的“钱王传说”“苏东坡传说”“王羲之传说”“李时珍传说”“蔡伦传说”,第四批的“解缙故事”“阿凡提故事”等。
(七)创作原型的素材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民间文学部分内容,也是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创作原型,具有很高的素材价值。其中有些项目,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不仅流传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且在当下工艺美术创作领域中也运用得相当普遍,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也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这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创作题材,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所喜爱,以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经过了无数次的改编与创作,具有创作的永恒性。如第一批公布名录“民间文学”中的“白蛇传传说”(图11)“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刘三姐歌谣”“格萨(斯)尔”“阿诗玛”;第二批公布名录“民间文学”中的“牛郎织女传说”“观音传说”“徐福东渡传说” “陶朱公传说” “麒麟传说” “鲁班传说” “八仙传说” “徐文长故事”;第三批公布名录“民间文学”中的“曹雪芹传说”“庄子传说”“禅宗祖师传说”“布袋和尚传说”;第四批公布名录“民间文学”中的“孔雀东南飞传说”“老子传说”“西王母神话”,以及前文所及的项目,涉及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内容广泛,都是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岁月雕琢、打磨过的精品文化题材。
四、结语
工艺美术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与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关联度最大的一个品种。对于工艺美术的价值审美判断,如今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在过去也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之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产生,新的学术认知与思想观念不断产生,不断对工艺美术的创作与生产施以积极的影响,或者直接应用到工艺美术的创作、生产之中,所以完全有必要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展开新的探讨。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研究、探讨、论述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目前还尚属一个全新的角度。上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工艺美术品种雕塑造型类为主的审美价值研究表述,虽然借鉴了既有的评价结构模式或者审美理论框架,但是也力图尝试用自己的角度与自己的说法,结合自己较为熟悉的工艺美术品种,来表述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因此,文中可能会有不足之处,可能有些字眼会有“似曾相识”之嫌,也会存在其他的问题,敬请专家和读者朋友们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