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基于汕头大学的相关数据调查
2020-11-03李润钿杨嘉琳
罗 列,李润钿,杨嘉琳
(汕头大学,广东 汕头 501563)
一、引言
就业能力是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表征,指的是个体识别与实现就业机会的主动适应能力[1]。1909 年,就业能力由Beveridge 提出,该概念用于探究个体在就业市场中应该具备的能力[2]。但是,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关注。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因素,就业能力被学者所关注。大学生是就业的重要群体,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3]。
就业能力包含专业知识理解、技能、自我效能感与元认知,有助于个体在就业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4]。大学生就业能力同就业结果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5]。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能够根据职业兴趣与职业理想,主动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提高求职竞争力[6]。另外,就业能力还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显著性影响[7]。高就业能力个体往往具备更高水平的迁移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今后的工作之中,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8]。
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求职择业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以往学者比较少关注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大学生为参与创业实践在读大学生。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在高校深入实施,创业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研究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可以探析高校创业教育对就业工作成效的影响。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有何特点?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以为推动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以汕头大学创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与分析该群体的就业能力特点,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高校教育的启示。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通过调查与分析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能够具体厘清创业与就业的关系,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同时,本研究以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视角,探究创业教育的教育现状与成效,有利于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启示。高校可以根据本研究成果,依据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增强教育措施的精准性,推动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为就业工作实效。
二、理论与假设
(一)就业能力与创业实践
就业能力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能力,受到个体的实践与训练的影响[9]。创业实践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个体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受到个体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影响[10]。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往往对从事领域的前沿知识与技能保持强烈的兴趣,并进行学习与了解[11]。这种创业实践促进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创业实践培养了大学生顽强精神[12]。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往往面临较大的挑战[11]。创业实践中所形成的顽强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能力发展中的困难与压力,掌握求职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创业实践提升了个体计划、调配与控制企业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的能力[12]。大学生可以围绕就业能力发展目标,有效组织与整合资源,实现自我发展。大学生还可以凭借良好的调配与控制能力,构建社会网络资源架构,获取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资源架构越多,获取职业信息越多,大学生越可以规避职业信息不对称[13]。大学生在充分掌握职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增强就业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1: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显著高于未创业大学生。
(二)就业能力与创业阶段
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自我发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等通用能力要素,能够在创业实践中得到训练[14]。相较于处于项目阶段创业大学生,处于实体企业阶段创业大学生参与创业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其通用能力得到更为充分地训练,其就业能力也呈现出更高的水平。个体的就业能力受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15]。专业能力在就业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16]。不同于其他创业群体,大学生更多基于专业技能进行创业[17]。处于实体企业阶段大学生,在创业动机、市场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就业能力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不同创业阶段大学生职业认知不同,从而对就业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职业认知是就业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18]。职业认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兴趣,熟悉劳动力市场,并据此进行就业能力训练[19]。处于实体企业阶段创业大学生通过更为深入创业活动,能够深入评估与了解自身的职业知识与职业兴趣,形成准确的职业认知,为就业能力发展提供准确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H2:创业阶段对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显著性影响。
(三)就业能力与创业绩效
创业绩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创业绩效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其就业能力发展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实证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同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性相关[20]。高创业绩效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带动其就业能力的提高。第二,创业绩效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为就业能力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社会资本往往带来更多的职业训练与教育的机会,推动就业能力的发展[21]。第三,创业绩效强化了大学生同产业界联系,为大学生就业能力训练提供重要的支持。产业界为大学生职业认知与技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22]。高创业绩效增强了产业界对创业大学生的认同感与满意度,提高了创业大学生获得产业界支持的可能性,为其就业能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H3:创业绩效对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显著性影响。
(四)就业能力与创业胜任力
创业胜任力指的是能够完成创业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人格特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创业胜任力包含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等6 个因素,这6 个因素能够迁移到个体就业能力塑造之中,提升个体就业能力整体水平[14]。第一,创业胜任力能使大学生的自我就业认知有所提高,增强个体就业能力。自我就业认知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23]。战略胜任力是创业胜任力的重要表征,其能够帮助创业大学生对产业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充分的认知,并据此进行正确的就业判断与决策,增强自我同就业市场的匹配程度。第二,创业胜任力有助于个体获得良好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源[24]。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源能够为个体就业能力发展提供社会支持与资源支撑,提高个体就业能力。第三,创业胜任力提高了个体承诺水平,推动个体持续性参与创业实践,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创业承诺指的是创业者对创业企业的认同与投入[25]。创业承诺能够提高创业者的创业动机,降低个体退出创业可能性[26]。随着创业实践的进行,大学生把握机遇、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能力能够得到不断地训练,持续提升就业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H4:创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汕头大学460 名学生进行调查,在460 名学生中,创业大学生与未创业大学生各230 名。创业大学生为入驻创业园企业成员或者学校立项创业项目成员。
在完成问卷调查之后,本研究对无效的问卷进行剔除,保留有效问卷433 份,问卷调查的有效率为94.1%。433 份有效问卷的被试情况如表1 所示,433 名被试涵盖不同年级,被试年级均衡。
表1 有效被试情况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与《创业胜任力量表》,分别用于评估研究对象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胜任力。
就业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多维能力。奈特和约克提出就业能力的USEM 模型,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等4个维度[27]。何昭红与吕兆华在借鉴国外关于就业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就业能力结果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自我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就业自信心、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5 个维度,并根据5 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28]。本研究采纳何昭红与吕兆华关于就业能力结构界定,认为该就业能力结构经过本土化后,能够有效反映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并采用该量表作为就业能力评估工具。量表包括自我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就业自信心、实践能力、适应能力5 个维度,5 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82、0.81、0.79、0.85,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量表包含26 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证明被试的就业能力越强。
创业胜任力评估采用卫梦颖所编制的《创业胜任力量表》[29]。量表包括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等6 个维度,这6 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0.74、0.80、0.71、0.76、0.82,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量表包含24 个项目,也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证明被试的创业胜任力水平越高。
(三)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选取汕头大学46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对创业大学生与未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调查评估。
对于230 名创业大学生,本研究还采用《创业胜任力量表》,评估他们创业胜任力水平。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调查创业大学生创业阶段与创业绩效,以进一步了解创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创业阶段包括2 个水平,一个为实体企业,即创业大学生已经注册公司,一个为创业项目,即创业大学生未注册实体企业。在创业绩效方面,本研究选取年营业额作为指标。
在完成问卷调查之后,对无效的问卷进行剔除。采用SPSS22.0,对问卷调查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 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创业大学生与无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创业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就业自信心、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上,均显著高于无创业大学生(P<0.001)。这显示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显著高于未创业大学生,假设1 得到验证。
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不同创业阶段创业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水平上的差异。表3 显示,处于创业实体期的创业大学生,其在就业自信心水平上显著高于未创业大学生(P<0.05)。这显示处于创业实体期的创业大学生,其拥有更高水平的就业自信心。假设2 不完全成立,应该更正为创业阶段对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产生显著性影响。
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创业绩效创业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统计结果如表4 所示。表4 显示,不同创业绩效水平的创业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种差异也在就业自信心水平得到体现(P<0.05)。进行事后检验显示,创业年营业额在10 万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其在人际沟通能力水平与就业自信心水平上,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群体(P<0.0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假设3 不完全成立,应该更正为创业绩效对创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就业自信心产生显著性影响。
表2 创业大学生与无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结果
表3 不同创业阶段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结果
表4 不同创业绩效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异分析结果
表5 创业胜任力对就业能力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以性别、户籍、年级、家庭经济条件作为虚拟变量,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为因变量,创业胜任力6 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5 显示,模型1 仅纳入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2 将自变量加入后进行回归分析。模型2 显示,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等6 个创业胜任力因子同就业能力整体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分别为0.53(P<0.001)、0.61(P<0.001)、0.69(P<0.001)、0.67(P<0.001)、0.64(P<0.001)、0.64(P<0.001)。这显示创业胜任力同就业能力整体水平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假设4 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果讨论
1.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显著高于未创业大学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创业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就业自信心、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上,均显著高于未创业大学生。
第一,创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了解行业市场与企业用人需求。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了解市场需求与人才需求,增强对职业的认知程度[30]。创业大学生可以依托职业认知,围绕职业人才能力需求,增强职业实践能力,实现就业能力提高。第二,创业实践增强了大学生的识别与把握机会能力。创业实践的过程也是识别与把握机会的过程[31]。创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及时判断与把握就业市场的信息,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表现出高水平的就业能力。第三,创业实践所形成的能力与技能,能够迁移应用到职业实践之中。创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对个体职业行为具有显著促进意义[32]。因此,创业大学生相较于未创业大学生,能够表现更高水平的就业能力。
2.创业阶段对就业自信心产生显著性影响。问卷调查显示,处于创业实体期的创业大学生,拥有更高水平的就业自信心,这反映创业阶段对就业自信心产生显著性影响。创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预期工作性质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就业技能与职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33]。相较于项目期,创业实体期的创业大学生,其在创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对预期工作具有更高认知,避免因为缺乏预期工作认知而产生焦虑与恐惧情绪。同时,创业实践增进了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使其具有更强的信心应对就业挑战。
3.创业绩效对创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就业自信心产生显著性影响。研究发现创业绩效是影响人际沟通能力水平与就业自信心的变量。人际交流是影响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创业绩效创业大学生,其往往具备有效人际交流技巧,该技巧对创业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另外,创业绩效是影响创业大学生行为与情感的重要变量。高创业绩效能够提供积极情绪体验与自我认同感,增强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4.创业胜任力与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显示,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概念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等6 个创业胜任力因子与就业能力整体水平具有显著性正相关,这显示创业胜任力同就业能力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第一,创业胜任力所包含能力要素,对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创业胜任力涵盖了创业者所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创造力与动机[34]。这些能力与特质对自我发展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要素产生促进作用,有助于就业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创业胜任力拓展社会资源网络,为创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创业胜任力所包含的人际交往技能与沟通技巧,有助于构建与拓展社会资源网络[35]。丰富的社会资源网络,能够在机会与渠道等方面,为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丰富的社会资源网络还能够提供技术与专业支持,对高校提供的教育与指导形成有益的补充。
第三,创业胜任力提升就业自信心,增强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胜任力对创业项目绩效具有显著性预测作用[14]。高创业胜任力带来的高创业绩效,提升了创业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二)研究启示
第一,推动创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研究发现创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性影响。这显示创业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积极影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6]。高校作为高校劳动力的供给方,要改变创业教育仅适用于培养企业家的传统教育思想,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体系,将其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具体措施,扩大创业教育受益面。
第二,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创业阶段与创业绩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创业实践过程也是专业实践的过程,随着创业阶段的提高、创业绩效水平的上升,个体专业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训练,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上升。因此,高校可以推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路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业调研,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相关产业的需求与市场痛点,为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顾问相结合的辅导队伍,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1+1”辅导,助力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
第三,创业胜任力训练融入就业辅导。研究发现,创业胜任力同就业能力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高校可以结合就业能力培养需求,将创业胜任力相关内容融入到就业能力训练之中。高校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将组织协调、沟通管理、机会识别等创业胜任力训练内容融入到就业辅导之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同时,通过创业胜任力训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方面精神品质,并将相关精神品质迁移到学生就业能力发展之中,提升就业辅导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