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无公害蔬菜的风险因子及质量防控措施
2020-11-03戴润芳刘辰光
戴润芳,刘辰光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1 影响无公害蔬菜的风险因子
1.1 产地环境风险因子
影响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的风险因子主要是重金属、生物毒素、农药残留、大气污染物、致病微生物等。根据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2005 年4 月—2013 年12 月调查的630×104km2,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污染11.2%、轻度污染2.3%、中度污染1.5%、重度污染1.1%,耕地点位超标率达19.4%,以重金属为代表的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产地环境来看,导致其风险的主要是大气、土壤、灌溉用水。由于大气含有过量的有害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农作物的危害十分严重。工业大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等。水质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排水污染等。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洗涤剂、有机污染物等;工业废水是农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并且危害很大,大量含有有机物、酚、氰、油、酸、碱及重金属;农田排水携带了农田过量残留的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及溶解性盐类。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如2013 年“湖南镉大米”事件就是由于土壤被重金属镉污染所导致;2015 年安徽通河水污染事件,导致河流周边肥沃的良田变成千亩荒地。
1.2 生产贮运风险因子
蔬菜在生产、运输、贮藏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主要风险因子是生物毒素、致病微生物、农药残留等。
首先,种子种苗选择及种植方式风险。包括选择品种不良、适应性差、带病种苗及种植方式不合理引发病虫草害等。其次,投入品使用风险。包括肥料成分中含有害物质、过量施肥,以及使用违禁农药或过量、超范围使用农药等。投入品风险是无公害蔬菜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使蔬菜中药物残留量超标。如20 世纪80 年代许多地方使用含三氯乙醛的有毒磷肥,直接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甚至绝收。如违法使用3911 灌根韭菜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第三,采收、贮藏、运输风险。包括未执行安全间隔期采收、使用有害方式贮藏等。如白菜喷施甲醛保鲜等。
2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措施
2.1 选好产地是根本
良好的产地环境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产地的合理选择是防止蔬菜被污染、切断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的关键措施。
首先,产地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最好集中连片,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地区域范围明确,产品相对稳定;产地区域范围内、灌溉水上游、产地上风向,均没有对产地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尽量避开公路主干线。产地周围3 km、上风方向5 km 范围内没有污染企业。食用菌场地周边5 km 以内无化学污染源;100 m 内无集市、水泥厂、石灰厂、木材加工厂等扬尘源;50 m 之内无禽畜舍、垃圾场和死水水塘等危害食用菌的病虫源滋生地;距公路主干线200 m 以上,蔬菜、果品等产地应远离交通主干道100 m 以上。
其次,在选择好产地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产地环境管理制度,制定污染防治措施、生产操作标准化制度等。制作产地地图,并在产地地图上标明各个生产区域,收集、记录并保存产地的土壤类型、种植历史和土壤改良历史等有用资料。定期进行土壤、灌溉水的分析,保持对产地环境的监控。
第三,合理建设田园,保证将外来受污染的水流和废气屏隔在产地外。包括修建环场排水沟、营造防护林带等措施。另外,产地内灌溉和排水有序分开,避免场内点污染的扩散以及病虫害随水流蔓延。还要防治如工业和城市垃圾等有污染的物质进入或通过产区,有效防止产地土壤、水质受到污染,使产地持续符合农产品生产的要求。
第四,制定合理的茬口安排,包括轮作、套种和必要的休耕,保持产地土壤条件良好、病虫害得到一定程度的防治。如葱、蒜等百合科的蔬菜,对氟化物比较敏感,一旦受到污染后,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叶尖或叶缘枯黄,受害变色部位的含氟量也明显高于叶片的绿色部位。对于氟污染区应不种或少种蔬菜等食用作物。不同的蔬菜种类,对金属镉的吸收有很大差异。菠菜、茄子、土豆中平均含镉最高;青菜、辣椒、莴苣次之;卷心菜、黄瓜含镉最低。在生产中可按当地蔬菜生产特点,通过轮作试验,选择若干组对镉富集较弱的蔬菜,以显著降低蔬菜中的含镉量。
2.2 过程控制是关键
以预防危害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选好种苗。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地力、地势,且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品种。如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宜选用耐肥水、生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在丘陵、山区则应选用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的品种;对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大的地区,宜选择重金属低积累的作物品种。
二是规范使用投入品。加强肥料、农药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要求,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施肥前对肥料来源、潜在危害进行分析,如致病微生物、重金属含量、堆肥方式、杂草种子含量等。不将人类生活的污水淤泥和城市垃圾等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定期或按批次检查肥料的有效期。农药使用前,要查看农药包装上的标签是否完好,是否有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清单附后),《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的生产。不使用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楚、无三证、过期的农药。按照防治对象和安全间隔期选择农药品,农药应经国家登记许可,并用于被批准的作物。在选好农药的同时,要规范用药、适时施药。遵守用药量、配制方法、施药时间及方法等,施药器械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处于良好状态,施药人员要经过必要的技术培训,做好防护,防止中毒,剩余农药、清洗废液、农药包装容器等废弃物,及时进行安全处置,建立出入库记录,并保存2 年。
表1 国家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清单Tab.1 The list of pesticides banned by the state on vegetables
表2 推荐使用的农药清单Tab.2 The list of recommended pesticides
三是科学采收贮藏。根据成熟度并确保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适时采收农产品,对于易受生物毒素污染的产品,应避免阴雨天采收,同时确保人员卫生、采收工具与容器清洗达到相应卫生要求。贮藏中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和保鲜剂等,确保无公害农产品不受污染。在贮存过程中,干湿农产品要分开放置。
无公害农产品推行的是“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通过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三个关键点实施防控,从而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