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
2020-11-02许玉姣
许玉姣
摘要: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梳理黄河流域生态发展现状,提出“协同治理”法制化来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措施,将“水危机”意识融入日常,从而确保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期性有效性,进而为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1概述
九曲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山水间蕴藏自然法则,也蕴含着发展哲学。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等9个省区,蜿蜒5 400 km,流域面积75万km2。2018年9个省区GDP约23.9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26.5%。流域总人口约4.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3%m。黄河不仅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屏障,也是黄土高原、西北防沙带的重要屏障。此外,黄河流域的中上游,还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聚集区域。不仅如此,黄河流域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由此可以看出,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确保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早在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考察时,就曾指出: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国家设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新时代开启黄流流域生态保护的标志。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时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市黄河治理项目点视察时指出,“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肩负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肯定了沿黄军民及黄河建设者们在治理黄河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当前黄河流域仍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指出应从五个方面进行治理,明确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将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些指示无疑为黄河流域的治理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从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多方面人手,切实解决突出问题。这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不仅为黄河流域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机遇,也明确了黄河流域环境治理的新任务。
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经多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不断治理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流域水资源不仅短缺。且被过度开发
据统计,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647 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随着黄河梯级水电站、水库的增加,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70%,枯水年更是高达85%,远超河流开发警戒水平。研究表明:2001-2015年年均径流量与1956-1979年相比减少了24.7%。过度开发水资源引起黄河干流、支流水量与动力条件明显不足,导致中下游的二三级支流经常断流。
2.2流域水资源污染严重
从2018年地表水的水质监测结果看:黄河流域I一Ⅲ类水体占5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4%,而劣V类水体占比为12.4%,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黄河流域用水增长主要表现为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污染指标主要为氨氮及化学需氧量等。
2.3流域水沙失衡严重
黄河自黄土高原携带泥沙而下,属于多沙河流。1960年以前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1960-1986年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2.1亿吨。近年来,来沙量虽然逐渐减少,但来沙量基数仍很大,目前已经有多处形成“地上悬河”。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淤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沙关系不协调”。
2.4流域水生态系统退化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黄河流域的湿地面积减少约16%,湖泊、沼泽及滩地等重要自然湿地分别减少25%、21%和40%,但人工湿地数量或面积却显著增加。此外,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近30年间黄河流域的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约50%。上游地区的天然草地退化率在60%-90%。
综上可以看出,由于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导致江河湖泊的空间被挤占,使得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加剧了“与河争地”、“与湖争水”等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发生。
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
总结以往的黄河治理方法及手段,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洪涝灾害治理、污染源(点)治理及流域协同治理。依照目前国家倡导的“协同推进大治理”方針,体现整体主义的生态环保价值观,要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过程中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幸福母亲河,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资源统筹
黄河流域生态发展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流域涉及九省区,因此,中央和地方应明确分工,建立高效协调机制,统筹资源配置,从而确保顶层设计能够落地实施。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以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考虑黄河上下游、左右两岸协同发展,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纲要》,然后在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地方政府根据各自区域经济基础,找准方向,确定发展重点。以《纲要》为依据,建立流域内统一、综合的监管制度。流域内各级政府应打破流域内的行政区划界限,从而形成联动合作、共同推进治理的新格局。
3.2建立流域省际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生态环境治理将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为了保障流域协同执法,应建立流域省际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在流域建立监控体系,涉及水、大气、土壤等关键因素。采用卫星、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在流域沿线布设监控设施,对于重点监测区域应加强巡查频次,从而形成对流域沿线进行立体化监控的监控网络。
(2)建立流域协同信息平台,实现监测资料共享。通过立体化监控网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信息实现共享,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3)统一流域治理标准。以往各省区都是各自为战,对于省际边界处的规划、治理未能采用统一标准,导致省界处的生态破坏严重。因此,采用统一治理标准有助于实现“多规合一”。
(4)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作用。将河长制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和细化职责。河长制与考核评价等机制相关联,为河长提供治理动力。
3.3合理开发流域水资源
水是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水生态环境被破坏。因此,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在合理范围,将是解决流域水生态问题的核心所在。
(1)坚决抵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用水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全面深度节水、控水的目标。
(2)调整现有水资源管理模式,严格控制水资源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对于触碰红线的,应从重处理。
(3)根据各省区自身环境条件,调整流域内的产业结构。提高低水耗、高效益产业的比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建立节水型社会。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高效、合理的提高水的利用率。此外,应树立“水危机”意识,养成不随意浪费水的习惯,从而建立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节水型社会。
3.4开展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行动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行动包含三个部分:一是要加强对未被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对已污染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于生态破坏较轻地区,可采用自然修复;对于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可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办法。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修复这些污染地区,尤其是严重污染地区,应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進行重点攻坚。
4结束语
黄河流域的整体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通过法治化轨道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树立“水危机”意识,从而将水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公众自觉的行动中,这将有助于早日实现“将黄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