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生》湘西方言英译认知研究
2020-11-02陈丰丰
【摘要】湘西方言是沈從文乡土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方言翻译是其乡土作品翻译的难点。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等理论解析《贵生》中湘西方言英译,并以其指导方言英译实践,使译文从语言转换、讯息传递、审美再现等方面尽可能地体现源语文化,以期促进民族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方言翻译;《贵生》
【作者简介】陈丰丰(1982.08-),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翻译研究。
作为乡土文学作品,沈从文在《贵生》中使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极具感染力的非文学语言使这一短篇小说充满了乡土韵味。文中大段的对白和心理活动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这些口语化表达中夹杂着大量的方言。方言表达简洁明了,许多方言本身就运用了隐喻、转喻等手法传递异域文化,在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译好乡土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是很有必要的。
一、 认知语视野下的方言翻译
认知语言学最核心的哲学观是体验主义哲学,其认为人们的认知是来自真实的体验,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劳作沟通交流中形成地方语言必然是集体经验的总结,经验不同,语言体现不同,每一种语言的表达都是认知操作的结果。翻译本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两种认知的转换。但方言却不仅仅是如此,根据认知机制明确方言内涵外延是第一步,其次才是两种语言、两种认知的转换。根据该体验哲学的经验观,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中,并不局限于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叙述,还会对它们的存在和意义进行联想以提供更直观的描写。在沈从文的湘西方言文学作品《贵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方言常毫无修饰地出现,成为翻译中的拦路虎,认清这些方言的认知机制,有助于译者明确方言的意义,从而促进译语的形成,并在尽可能地保留原语文化使其符合目标语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二、认知视野下方言翻译实例分析
1.促进方言中名词的转换,使译语符合目标语的认知。在《贵生》这部体现湘西文化的作品中,众多的方言名词是采用了转喻或隐喻,了解它们的认知机制,有助于译语的形成,使译语符合目标语的认知。
ST:那老板娘一年前因为回浦市去吃喜酒,害蛇钻心病死掉了,杂货铺充补了个毛伙,全身无毛病,只因为性情活跳,取名叫作癞子。
TT:A year ago, back onto Pushi for a wedding feast, Mrs. Du was died of biliary ascariasis. So the shop hired a young guy- Hairy Boy, with whom there was nothing wrong, but because of his lively temperament he was given a nickname - Sprite.
原文中的“蛇钻心病”实际上就是“胆道蛔虫病”,体现了隐喻思维,因当时医学不发达,湘西人将这种病发时的疼痛喻为像蛇钻心一样,故用此喻,译文为了符合目标语的认知直接译为biliary ascariasi。
另,原文中“癞子”一词的认知来源为:在湖南和湖北部分地区如湘西、武汉等地,玩某种扑克游戏时,有一张牌是可以替代其他任何一张牌的,这张牌便叫作“癞子”。文中用“癞子”来比喻性情活跃的毛伙,易与他人相处,此处也体现了隐喻思维,译文中采用了“Sprite”一词,其原意是“小精灵”,同时也是饮料“雪碧”的英文,“Sprite”也是极其活跃,可以和其他许多饮料勾兑混饮,译文也体现了隐喻认知。
ST:鸭毛伯伯说:“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我们五爷花姑娘弄不了他的钱,花骨头可迷住了他。”
TT:Uncle Duck Feather followed: “Every man has his hobbyhorse. The girls can not get money from our Fifth Master, but he is fascinated by gambling.”
原文中“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与译文Every man has his hobbyhorse都采用了隐喻表达,两者皆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是湘西方言的表述,刚好有一地道的英语老话与之匹配Every man has his hobbyhorse,可谓两全其美。
另,原文中“花骨头”是以前用动物骨头做的赌博道具,如“色子、麻将”等,属于转喻认知,但根据上下文译文采用了其上位层次范畴gambling一词,符合英语认知,又道出原文中五爷的爱好其实不仅限“花骨头”。
2.避免方言中动词的信息误传。在《贵生》中,方言中的动词常常不是动词本身的含义,其真正含义可能是上位层次或下位层次范畴,抑或是喻意。如果单单将动词译作字典中的含义,恐怕会出错。
ST:一个月前打谷子时,各家田里放水,人人用鸡笼在田里罩肥鲤鱼,贵生却磨快了他的镰刀,点上火把,半夜里一个人在溪沟里砍了十来条大鲤鱼,全用盐揉了,挂在灶头用柴烟熏得干干的。
TT: A month ago in the season of harvesting rice, when the water was released to be flowing out from the paddy fields, all people caught the fat carps with hen coops. But Guisheng had sharpened his sickle, with a torch at midnight, cutting a dozen big carps by himself. After salting the fishes, He hung them above the stove to dry them with firewood smoke.
原文中的“打谷子”采用了转喻认知,在湘西方言中有众多类似的词如“打油茶”“打桐子”“打板栗”等,实际上是其中一个动词“打”来代替整套采收作物的活动,所以译文采用了“打”的上位层次范畴“harvest”,如果真用beat等来翻译,恐怕会引起误解。
“放水”同样是转喻认知,“放水”在湘西方中意为在水田的梗上挖出一个口让水排出(以便人们下田收割稻谷和捕鱼)。单就“放水”而言,可以理解为放进水和放出水,但在湘西方言中表示放出水,而放进水则为“赶水”,为避免信息误传笔者将其译为:the water was released to be flowing out from the paddy fields。
ST:五爷说,“一个大憨子,讨老婆进屋,我恐怕他还不会和老婆做戏!”
TT:Fifth Master said, “A big fool takes a wife in his house. I am afraid he doesnt know how to get laid.”
原文中的隐喻认知“做戏”,在湘西方言中表示夫妻相处、夫妻生活等,根据上下文,其与“opera”毫无关系,译文中采用了英语俚语 get laid来表达夫妻生活,准确传达信息之余,也符合当时两位爷粗俗对话的语境。
3. 促进方言意象的翻译,使译语正确体现湘西审美。在《贵生》一文中,有一些语言并非湘方言独有,但它们的意象却体现湘西人独有的审美观,只有正确理解这些词汇的认知机制,才能正确传达语言中透露的地方审美。
ST:其实真名字倒应当是‘观音!
TT: In fact, her real name should be ‘Guanyin!
湘西人认为“观音”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化身,是美中之美,原文中用观音隐喻了金凤,表达了金凤的美与善。Guanyin在目标语中被广泛接受,译文中保留了这一隐喻,不仅保持了同向的审美情操,也可促成简练的表达和阅读的连贯。
ST: “你尽管不信,到时天狗还是把月亮咬了,不由人不信。我和你说,山上竹雀要母雀,还自己唱歌去找。你得留点心,学‘归归红,归归红,‘婆婆酒醉,婆婆酒醉归!”
TT:“ It is up to you to believe it or not, but that is true. Im telling you, when the male bird in the hills wants a female mate, it will sing out himself to find one. You have to take heed, learning them to sing love out.”
原文中的“竹雀”即布谷鸟cuckoo,中英文对这一“象”有不同的“意”。在英语文化中,用cuckoo来比喻男性是带贬义色彩的,一般不采用,因此译文中采用了其上位层次范畴译为bird,并删除了鸣叫描写。
三、结语
在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學结合的大趋势下,鉴于方言本身具有的特色,简洁且喻味浓郁,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方言翻译是适用的。本文以《贵生》英译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其方言英译在语言转换、讯息传递、审美再现等方面如何尽可能地体现源语文化的同时,又符合英语认知,即运用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等解析原文方言,指导其英译并消除翻译痕迹,这一研究对民族文化走出去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敬安,余叶子.旅游景区英译公示语的认知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9,32(03):50-52.
[2]文旭,余平,司卫国.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J].中国翻译, 2019,40(03):33-43+188.
[3]魏梦婷.古典诗歌中隐喻和转喻的连贯效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32-35+101.
[4]赵红.陕西文学方言翻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5]Croft, William &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