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中如何构建清晰的观察思路
2020-11-02庐君
庐君
【编者按】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观察的研究(观察)思路是课堂观察的灵魂,是课堂观察理念的体现,也是指导设计观察工具的“路线图”。设计良好的观察思路,需要观察者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本期就课堂观察中设计观察思路的基本方法、使用策略及注意事项予以说明。
【问】庐君老师好!在多次的课堂观察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有一个清晰的观察思路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因素。那观察思路在课堂观察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答】您的发现很精准。是的,观察思路就是课堂观察的“纲”。逻辑性强、体系严谨的观察思路是课堂观察能否成功的关键,清晰体现了观察者的观察理念。带着明确的观察思路观课,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将课堂中收集的信息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帮助观察者课后分析时能很快就观察主题做出科学、准确、全面的理性判断,进而对课堂教学做出科学诊断,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二是能够帮助观课者在进度飞快的课堂教学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信息,以在课后推论时形成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的证据链,让观察结果与结论更专业,更有品质。
【问】观察思路有这样的优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梳理观察思路的能力。但对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清晰、科学的观察思路是比较困难的。庐君老师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解决办法吗?
【答】当前一线教师观课确实存在这样的困惑。但是构建一节课的观察思路,是比较专业的问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显然,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是不容易的。一线教师每天都担负着繁重且琐碎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很难有大量时间去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也不一定有那么多精力去总结和提升自身的实践认知。具体到每次课堂观察,也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能力针对一节课构建出良好的观察思路。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可以在一些教学理念或思想的指导下,先构建一些大的观察思路,也就是思路框架,然后在每次课堂观察时,再根据每节课的基本特征细化大的观察思路,形成一节课具体的观察思路。比如“教学评一致性”就是一个比较上位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理念构建“教一学一评”的观察思路。进入课堂观察时,再针对课堂,将观察思路细化到执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师生的评上。
【问】您的意思是先構建一些适合各种课型的-比较宏观的观察思路,相当于为课堂建立一个观察模型。然后,在每次具体的课堂观察活动前,针对某一节课,围绕观察目的修改观察模型,就可以形成针对这节课的观察思路。这样做是降低了难度,也节省了时间,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您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答】好的。仍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为例,它是布鲁姆提出的四个结构化问题中最关键的一个。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任何一节课获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活动三个教学要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这三者是否具有一致性。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构建一节课的观察思路,可以先把这一思路模型化。图1展示的就是“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模型化后的思路。
该观察思路(模型)的设计构想,是以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落实为核心,以“教学评一致性”为逻辑线索,获取课堂教与学的信息,进而诊断教学并给出改进建议。观察思路(模型)的特点是突出学习(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对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进行分析后确定的学习目标,在整个观课思路的梳理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观察和分析体系的构建,学习任务、评价任务的确定,都以此为方向。以学习(教学)目标串联学习过程中的各环节,有助于观课教师全面、系统地抓住教学中的每个关键信息,为他们观课后的分析判断提供支架。
使用这样的观察思路(模型)开展具体的课堂观察活动,便捷有效。课前,听、评课双方只要通过短暂的交流,便能把握执教教师的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评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大概情况,可直接将相关信息填入模型对应的方框中。课中,观察者便可将注意力聚焦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及时记录课堂上的师生行为、学习表现等,然后对观察到的信息加以判断、筛选,一一记入模型对应的方框中。课后,以学习(教学)为核心,按照学习(教学)一评价任务一学习活动的对应关系,对观察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即可得出比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和结论。同时,利用这些信息,也可以综合评判观察结果的达成度。
【问】通过您的解释,我们对什么是观察思路,观察思路在课堂观察中的使用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但您举的这个例子对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仍然过于上位、宏观,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而且,就我们而言,备课时一般不会做得那么详细而专业,这就会导致观察者在使用观察模型时无法获取方框中需要的信息,即使能获取一些,也不完整、不深入。再者,在议课阶段,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与运用,才能较好地对课堂中获取的信息做深入分析,构建完整的证据链。可见,您提供的这种观察思路还是比较适合专业水平较高的人使用。有没有比较“平民”一些、让我们这些专业能力一般的教师也能快速上手的观察思路呢?
【答】您刚反映的问题倒是对观察思路设计的分层性提出了要求。确实,不同层次的教师,应该选择或使用不同的观察思路,才能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做出最精准的课堂分析。结合我的课堂教学经验,再为大家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不那么“专业”的观课思路。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这一观察思路,我以观察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的《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详细展示另一个观察思路(见图2),希望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大家对观察思路在观察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图2中观察思路的设计,是借助数学方法,将观察过程和结果以坐标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由图2可以看出,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时间分配为自变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为因变量,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时间分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学习状态的影响。这个观察模型的特点是针对教学目标,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理解、运用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观课者对课堂信息的抓取就有方向;借助观课模型,教师处理观察结果的思路就清晰明朗,观课结果也能突出学习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在关系。
在进行具体的课堂观察活动时,该观察思路(模型)几乎不需要做修改就可以直接用于不同课堂的观察活动。观课时,观课者只要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状态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等与观课目标相匹配的细节即可。课后,把这些信息数据一一画在坐标图中,观察结果就能以曲线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帮助观课者快速得出结论。
【问】这个思路模型比较容易理解,借助它来观课,逻辑清晰,操作性强,形象直观,很适合我们一线教师。不过,庐君老师,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既然已经有可用于课堂观察的思路模型了,那是不是我们不用开发观察量表了?
【答】这样的理解是不可取的。一般意义上,观察量表是观察思路用于观察实践的具体化工具,它既体现了观察思路,又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与纯粹的观察思路是有区别的,并不能替代观察思路。虽然上面提到的观察思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会让人产生有它就不需要再设计观察量表的错觉,但实际上,发现课堂中深层次的问题,还是离不开观察量表。将观察思路和对应的观察量表配合起来使用,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至于如何在观察思路的指导下开发观察量表,下一期我们重点谈谈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