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与思维的激情碰撞

2020-11-02吴鸽执教陆红兵评析

关键词:语言思维

吴鸽 执教 陆红兵 评析

摘要: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写作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并交流影片情节,随后按“示范一欣赏一试写一讨论”的步骤叙述镜头,表达感悟,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品悟影片的深层含义。整个学习过程,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又使语言与思维得到同步提升。

关键词:《世界的另一端》 微电 影创意写作 语言 思维

周一贯先生指出,微电影开发为创意写作的一种形态,是颇具时代特点的写作教学资源开发方式,在拓展题材方面,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微电影的视觉艺术,调动学生感官,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与热情;凭借微电影的艺术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叙述镜头、表达感悟、独立思考;在艺术熏陶中,受到美的感染,激发学生带着思考走进生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叶黎明教授所倡导的,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精神启蒙与思想培育,让学生把观影当作观人生、观世界、观自我。

《世界的另一端》是一部集艺术呈现、情节设计、哲理思考于一体的优秀微电影作品。本文呈现运用微电影《世界的另一端》开展教学的五年级创意习作课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实录

(一)课前热身,引出动画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师最喜欢哪一部?为什么呢?

生我最喜欢《变形金刚》系列,感觉想象很特别,情节也很酷。

师我爱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人物设计很可爱,故事讲得很有趣。

生我喜欢《寻梦环游记》,它让我懂得亲情和梦想的伟大。

师动画片之所以这么吸引人,原因无非是情节生动、想象丰富、画面唯美,最关键的是能带给人思考。

师聊聊动画片,我们的心情变得特别愉悦、轻松。带着好心情,开启今天的课堂吧!

(二)观看影片,交流情节

师先来看一段动画,仔细地看,记住让你最难忘的一个镜头。

(播放一段动画片,影片内容为:“大地深处,一条蚯蚓醒来,它在黑暗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独自钻隧道。后来,遇到了另一条蚯蚓,它们一起快乐同行,共创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它们齐心协力,突破障碍,尽管后来两条蚯蚓分道扬镳,但它们都钻出了地面。一条蚯蚓遇到了蜗牛,另一条蚯蚓沉醉于眼前美丽的世界中。”)

师同学们看得全神贯注,看来这段动画已经把大家都深深地吸引了。谁来说说,哪个镜头让你特别难忘?

生小蚯蚓从黑暗中醒来,它睁着小眼睛看着周围,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两条蚯蚓战胜了困难,它们即将分道扬镳,这里让我感觉有点紧张。因为我不知道这两条蚯蚓将面临什么,是左边的路安全,还是右边的路安全。

生两条蚯蚓合作,挑战顽石,最终它们共享快乐,这段我最难忘。我觉得,团结就是力量。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条蚯蚓一起比赛挖地道,像作画一样,地底下呈现出美丽的图景。

生还有两条蚯蚓分食的场景也很有趣,正所谓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三)叙述镜头,表达感悟

师这些镜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老师在看完这段短片之后,对其中一个镜头特别有感触,不禁拿起笔写下了这段文字。

(出示文字:“两条蚯蚓就这样相遇了,它们带着同样的目标与梦想,在地底下的世界里,时而左,时而右,时而上,时而下,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交织翻转,在泥土中勇往直前。用美丽优雅的动作,描绘出抽象复杂的神秘花纹。蚯蚓是平凡而渺小的,可是平凡的生命,一旦为了梦想,也可以创造出这般耀眼的光辉。”)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猜猜我写的是哪个镜头。(指名读。)

生写的是两条蚯蚓一起挖隧道的场景。

师再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你们觉得我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你看到的镜头,然后写你的感悟。

师是的。(板书:叙述镜头、表达感悟)请同学们也学着写一个你印象最深的镜头,先叙述,然后表达你的感悟。

(PPT呈现镜头画面的九张图,图略。学生当堂练笔6分钟,教师行间巡视,发现有层次的表达。)

师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我们一起来看两位同学的小练笔。第一篇来自马玥,请她上来给大家读一读。

(投影呈现练笔片段,学生深情朗读:“两条蚯蚓就这样意外地相遇了。起初是惊讶,接着是好奇与兴奋。它俩一同协作配合,在黑黝黝的泥土中翻转、腾挪、平移……交织出一道又一道线条,绘制出最关的图画,它们何止是在挖地道,它们是在打通一條又一条通往梦想的大道!望着这样的画面,我不禁心有所悟:小小的蚯蚓可以如此团结、奋发,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分享生活的乐趣,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些大自然的生灵,是否也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启示?”)

师同学们,她先写了什么?

生她先描绘看到的图中的画面,然后抒发了她看到这幅图的感受和引发的思考。

师她做到了先——

生(齐)叙述镜头。

师然后——

生(齐)表达感悟。

师我们再来读读她写的这段文字,你们发现叙

述的内容和感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生她的启示是从描述的画面中来的,如“一同协

作配合”“交织出一道又一道线条”等和后面的“团结、奋发”相照应。

师启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画面的描写。

生还有“打通一条又一条通往梦想的大道”和后面的“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些都是相照应的。

师我们叙述时就要借助这样认真的观察。观看的过程中捕捉自己的感受,将感受融入字里行间,才能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我们再来欣赏,请袁紫珊同学为我们朗读她写的片段。

(投影呈现练笔片段,学生朗读:“两条蚯蚓,在一个黑色世界里,独自迷茫前行,不知前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勇猛,它们一起挖地道,一起战胜顽石,一起分享食物,将一个原本黑暗的地下世界,变得有光,有希望,有未来。两条蚯蚓的行动,让我想到不只是虫子,人也应该一样,当前景不知时,唯有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未来,才能让生命发光。”)

师(对着袁紫珊)自己说说,你写的哪个画面。

生我写的是小蚯蚓在未知的泥土里探寻前路的情景。

师你们看,她的文字中同样先叙述镜头,再表达了自己的感悟。除了这两点做得特别好之外,你还特别欣赏这段文字的什么?

生她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把文字写生动了。

生片段中引用了我们在读的一本书——《林清玄散文集》,所以整个片段语言凝练,思考有深度。

师写作时,恰当地借鉴阅读中的文字,也是一种打磨语言的方法。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叙述镜头,表达感悟,也要注意遣词造句。课后就请大家对照这几点,修改、完善片段,然后我们再充分交流。

(四)独立思考,品悟含义

师其实这部动画片到这儿还没有结束,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播放动画片后半部分,影片主要内容为:“一条蚯蚓刚刚看到新世界,一只大鸟飞来将它吃了,并不断袭击另一条蚯蚓。蚯蚓逃,大鸟追。大鸟持续进攻,蚯蚓把原来钻的洞全部堵住,回到了原点,躲在黑暗之中恸哭。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蚯蚓又开始向往明媚的世界。于是,它向着世界的另一端钻去,等待它的竞又是几只大鸟……”学生完全讶异于影片的结局,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声。)

师从你们的表情中,我已经感受到,这样的结局太出人意料了。这部仅有7分钟的动画片,又叫作“微电影”。它可不简单,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豆瓣评分高达8.6,很多人在豆瓣上发表了自己的影评。(出示截图,图略)评论一度达到3198条。其实,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这部动画片同样也震撼了你的心。你们一定也会有许多不同的思考。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再次拿起笔,写下你们独立的思考。

(板书“独立思考”。学生写作6分钟,教师行间巡视,相机给予指导。)

师一起来听听大家的思考。(教师在行间巡视中发现学生的独特思考,并请相关学生先站起来交流。)

生两条蚯蚓的命运截然不同,它们同样经受了重重考验,到达的“终点”却不一样。同样是在为梦想而努力,可最终的结局却让人叹息!由它们,想到我们。人们在不同的“道路”上行走,有時,谁也帮不了谁,只有靠自己的智慧、杰出的才干,才能走向成功的殿堂。

生看完了整部动画片,我体会到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同时我也在思考:如果蚯蚓们当时不选择分道扬镳,而是齐头并进,那么结局是否就不一样了呢?它们可以互相照应,或许还能一同智斗大鸟,而不会因为一时疏忽丢掉性命。

生世事真是难料。一个危险过后,还会有下一个,甚至更多的危险。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只有让自己强大,强大到能抵御来自别人的攻击,甚至能反击别人,才能存活下去。永远平庸,就有可能活得艰难甚至失去生命。

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让我有了这样的思考:面对朋友、伙伴的牺牲,谁都会悲伤,可悲伤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小蚯蚓努力让自己从伤心中解脱出来,努力用自己的“洪荒之力”奔向另一个世界,它想开始全新的生活,想借此忘掉那位伙伴。比悲伤更管用的就是用更多的努力开创新生活!

师你们的分享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思想者在路上”。此刻,我想说:“思想者,就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些同学想得深入,还有一些同学想得跟别人不一样。有没有同学也想和大家分享,就读你思考中最精彩的一句。

生身处在黑暗中并不可怕,只要向着光明前进,终有一天会成功。

生害怕只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食物,要用智谋去战胜强者,成为强者。

生只有敢于向外探索的人生,有毅力和韧劲,才能拥有别样的天地。

师同学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充分的交流也给了我们所有人以启迪。老师也在豆瓣影评中摘选了两段网友的思考,谁来读一读?(PPT出示,指名读。)

生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注视一个方向。

生打开一扇门,关闭它;再开启下一扇门,再关闭……我们不安于眼前的生活,总想寻找所谓的“成功”,于是鼓起一腔热血,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忙忙碌碌。我们还假设有通往成功的固定“轨道”。人们自以为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最终仍面对同一个世界。

师你们看,面对同样的影片,有的人看到理想和现实,有的人读到生命的价值,有的人想到人之生存……读到这儿,我在想,这部影片为什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呢,或许不仅仅是因为它内容新颖、情节生动、画面唯美,更因为它能激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其实我们的写作也是这样,最能打动人的是拥有独立思想的文字,因为思想是文章的灵魂。(PPT出示“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学生齐读)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能拥有独特的视野,表达独特的思想。

(四)解释片名,继续思考

师你们想知道这部微电影的片名吗?(出示片名,和学生齐读“世界的另一端”)你们觉得它想表达什么?

(无人回答,课堂里一片静默。)

师没关系,有时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会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不是结束,而是又一段思考的开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完整地看一看整部动画片,到时你们会对整部影片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们可以将它们再次记录下来,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方式。由这部微电影,我还想到了去年热映的一部动画片。(出示《寻梦环游记》)课后可以用上你在这堂课上学到的“叙述镜头”“表达感悟”“独立思考”等方法,写写你的观影感受。也可以将你们的感受发布到豆瓣影评上去,老师期待能读到你们独立思考的文字。

二、教学评析

“有时,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会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不是结束,而是又一段思考的开始……”显然,学生仍意犹未尽。教师以富有个性与引导的话语结束整堂课,打开了学生思维延续的另一个端口。回顾课堂,学生或屏息凝神,或笔意酣畅,或滔滔不绝,或各抒己见,语言与思维在这里相遇、融合、升华。

第一,创意选材,为语言与思维的相遇鋪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存在、表达的工具;反过来,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学生习作是两者在相遇中同行的最直接展现。然而,学生常常为习作而烦恼,我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写作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跳出常规习作思路,精心挑选了一部微电影作为习作教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创意习作探索之旅。《世界的另一端》是俄罗斯优秀的动画片,短小精悍,耐人寻味。短片奇妙的构思、鲜明的形象、唯美的画面、律动的音响、深刻的主题,足以吸引每一个观众,而且该动画片充满童趣。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始终对这部微电影充满浓厚的兴致。情动而辞发,这一习作素材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在相互碰撞中生成了诸多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没有急于介绍这部影片的内容与主题,甚至到课末也只是告知学生这部影片的片名。“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影片,我们何尝不可多元地解读?保持这份陌生感,不仅能让学生始终充满好奇;多视角的理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言语被激活。

第二,示范引导,为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引航。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在课堂中确定“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已经成为共识。而教师在逐步退出课堂中央的过程中,到底该不该“教”,该怎样“教”,还存有争议。习作教学也不例外,为实现学生的“我手写我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放手”也时常在公开教学中可以观摩到。不禁令人发问,这是不是实现学生在真实表达中提升习作水平的最佳路径?我不敢轻易决断。但是,我觉得,本课中教师的逐步引导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教师将习作指导主要分成三个环节:“观看影片,交流情节”“叙述镜头,表达感悟”“独立思考,品悟含义”。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第一环节是电影精彩片段的简要概括,是学生感悟的基础与前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按照“示范一欣赏一试写一讨论”的步骤展开,在讨论与交流中,适时点拨,如“启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画面的描写”。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对镜头的叙述不够集中,与感悟的主题缺乏一致性”的问题。第三环节是感悟的拓展。整个学习过程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又恰当地突破了难点,使得学生语言与思维得到同步提升。

由此,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对“教”与“学”的思考: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课堂,并不排斥教师的“教”;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教,是指向学生学的教,是为了不教而教。

第三,真实应用,为语言与思维的升华助力。“身处在黑暗中并不可怕,只要向着光明前进,终有一天会成功”“害怕只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食物,要用智谋去战胜强者,成为强者”“只有敢于向外探索的人生,有毅力和韧劲,才能拥有别样的天地”……如此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话语,如果不是在课堂中真实听到,我们或许会产生怀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表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教师引入“豆瓣影评”是密不可分的。表达的目的在于交流,而日常的习作训练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旦创设或提供了真实的应用情境,必然能激起学生思维与表达的欲望。豆瓣影评为学生传递自己的观影感受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在初步浏览网友影评之后,真实的驱动性任务助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升华。

不仅如此,课尾,教师还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课后观看《寻梦环游记》,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叙述镜头”“表达感悟”“独立思考”,写写观影后的感悟,之后也发布到豆瓣影评上。这一作业紧扣本次习作训练内容,是课堂学习的延展和巩固,并再次引导学生真实地发布评论,从而实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价值。

猜你喜欢

语言思维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