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赛促教目标导向下高职师资能力提升研究

2020-11-02尹莹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以赛促教高职院校

[摘要]师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立教之本和兴教之源,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师参加各项教学能力竞赛,既有助于夯实教学基本功,也有助于骨干教师成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面对赛事体系不健全、比赛形式滞后、比赛评判标准单一、奖励力度不充分等困境和不足,应从搭建多层次参赛平台、创新实战化参赛形式、完善多元化评判标准、构建全方位激励机制等维度入手构建以赛促教新模式,全面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

[关键词]以赛促教;高职院校;师资能力

[作者简介]尹莹(1981- ),女,湖北仙桃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浙江  义乌  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以赛促教的高职师资能力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D2020RW336-0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084-05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创建多方面的条件,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提升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职业院校硬件设施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优质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成为职业院校突破现有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参加职业教育技能比赛是近年来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和发展的一种思路,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以赛促教模式促进师资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不同形式、多种层级的竞赛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合作、互通有无的平台,对于夯实教学基本功、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都具有重要作用。

1.以赛促教有助于夯实教师业务基本功。技能竞赛的突出特点是实战性,参赛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项目,这要求参赛者要具备全面的知识技能储备和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而这一要求也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不谋而合。通过参加一系列竞赛项目,职业院校教师在赛前准备、赛中操作、赛后总结与完善改进等过程中,将自身储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比赛要求相接轨,不断深化理论与操作的融合程度,实现外在理论知识与内在技能的融合;同时,在观摩与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查缺补漏,不断开拓教学视野,更新教学方法,打下扎实的业务基本功,持续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2.以赛促教有助于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当前,高职青年教师数量庞大,其中多数毕业后直接到高职任教,缺乏企业实践和教学经验,在教学和专业领域出类拔萃者不多,整体成长速度偏慢。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竞争氛围,青年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不足。通过参与各种竞赛,青年教师在竞争的氛围中直接展开对抗,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所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加工的能力,而且能够促使其拥有更宽广的视野,结合专业领域,不断开拓知识面、学习新技能,迅速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的职业院校教师。

3.以赛促教通过“传帮带”构建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年龄结构合理、综合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随着高职大规模扩招,师资队伍急剧膨胀,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大多数。青年教师积极性高,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意识,但是在教学经验和工作能力方面有些许不足。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竞赛,鼓励各年龄段教师合理组队参加,能使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竞赛的形式,收获老一辈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老教师通过比赛熟悉与掌握慕课、翻转课堂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从而全面优化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二、以赛促教模式提升师资能力的困境追溯

1.赛事体系不健全,教师参与面受限。虽然当前技能竞赛体系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但真正在高职院校内部构建起完善选拔体系和参赛机制的院校却不多,难以实现对教师的全覆盖,从而影响师资能力的全面提升。成熟完善的技能大赛体系应呈“金字塔”形,既能保障每名教师通过比赛获得提升,又能不断产出新成果、新技术,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竞赛不成体系,举办时间与参赛标准不定,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资能力的稳步提升。

2.比赛形式滞后,赛事与课堂脱节。以往的教师技能大赛让教师提供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并留有充分的时间,且参赛形式以“说课”为主,导致一部分“职业参赛者”在比赛中常年取得好成绩。“说课”虽然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这种比赛形式不能全面考量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容易让部分参赛者仅仅围绕参赛内容“做文章”。有时为了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甚至出现偏离课堂教学实际、违背教育规律、超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层次等现象,违背了以赛促教的参赛初衷。

4.比赛评判标准单一,考核结果不全面。科学的评判标准应广泛吸取各方意见,并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并通過整改不断提升竞赛质量和水平。但目前,很多技能大赛评价标准的制定权掌握在个别专家、教授手中,且片面注重结果,评价手段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通过教师讲授之后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实际的掌握情况,也未能通过对比,全面呈现教师通过精心备课而获得的能力提升,导致教师、该领域研究者、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难以纳入考核标准,考核结果失真,未能给教师的后续提升、整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被大大弱化。

5.奖励力度不充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当下,很多院校对获奖参赛者的奖励比较单一,要么给予少量现金资助,要么给予荣誉奖励,但这些奖励与参赛教师的付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教师感觉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没有形成正比,甚至有得不偿失之感。长此以往,也就消减了教师参赛的积极性。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管理理念相对滞后,未能充分意识到以赛促教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开阔眼界方面的重要作用,奖励机制也未能兼顾物质、荣誉、职称等多个方面。

三、基于以賽促教目标导向的师资能力提升路径

师资能力的持续提升是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鉴于此,院校大都通过定期培训、校企互训、考核激励等常规措施,致力于师资能力建设。但这些措施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趋向,制约了师资能力的持续发展。所以,以赛促教不失为促进职业院校师资能力持续、稳定、全面提升的创新性路径。

1.搭建多层次参赛平台,让更多教师通过参赛得到提升。以赛促教模式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参赛体系,为不同需求、不同专业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参赛平台,让他们通过赛事进行沟通、交流、提升,并最终转化为师资能力的持续提升。

第一,构建完整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参赛体系,确保以赛促教模式常态化。院校应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特点和专业需求,基于国家级、省级等高级别赛事的特点,在校内构建自下而上的严格选拔体系,实现校内外竞赛体系的同步和对接,即形成“院系—学校—省级—国家级”的完整竞赛链条。这样一来,教师可通过参赛直接学习借鉴同专业、同院系、跨院校优秀教师的长处和亮点,取长补短,在短期内实现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显著提升。同时,也可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结合专业实际和自身现状,制订长期的提升发展计划,以便在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的薄弱环节,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即便大多数教师未能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一层级的技能竞赛,但通过参加校内选拔赛也足以得到平时难以获得的训练机会,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今后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第二,积极鼓励教师组队参加各种级别的团队型技能竞赛。与普通的教学技能竞赛相比,以团队形式参加的各种竞赛,紧紧围绕某个课题,展开研讨与论述,比赛难度更大、竞争面更广泛,对参赛成员的要求更高,同时也更具锻炼价值和提升作用。在参赛过程中,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对彼此之间配合能力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对提升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执教水平和心理素质等十分有帮助。尤其是当面对不同的参赛对手、项目性质、发展阶段时,团队内部制定的不同参赛策略,极有可能让竞争形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这种大赛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操作水准、精准预判、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2.创新实战化参赛形式,让教师技能大赛更具针对性。如果说提升参与度和扩大覆盖面是对“量”的重视,那么创新实战化参赛形式则是对“质”的强调。以赛促教的出发点是“赛”,落脚点是“教”,后者是关键也是核心。因此,为了确保以赛促教的效果真正在日后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对参赛形式进行实战化创新很有必要。

第一,用“实战”代替“说课”,通过比赛彰显、提升教师能力。以往教师在参赛中所选择的作品大都是“精雕细琢”的精品,经过层层选拔之后,对所展示的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比赛中较易取得理想成绩。但调查发现,很多获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发挥与参赛水平有较大出入。为避免教学大赛与日常课堂脱节,可对大赛形式进行创新,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一是参赛教师在比赛年度必须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避免个别教师不参加日常教学,成为“职业参赛者”。二是参赛内容由教师自选改为赛前抽签,且同一参赛者前后讲授内容不能重复,降低“职业参赛选手”晋级、获奖的概率,使其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钻研授课技巧、夯实基础知识、强化操作技能,以便更加全面地考量教师的真正水平,使其在提升自身能力方面也更有针对性。三是参赛由集中改为随机,考官可根据课表随机选择听取参赛教师的某一节课程,教师的讲授形式也由之前的“说课”改为 “实战”,既能减轻专门备课的负担,还能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目标,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让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组成团队,直接在市场化竞赛中得到提升。实践操作和技能传授能力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院校层面教学竞赛不同的是,产教融合条件下基于岗位能力的各种竞赛,对参赛教师的考验更强、压力更大,能力提升也更为迅速和显著。院校应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依托可操作性强、落地效果好的优质项目,结合市场环境,从选题内容、评价标准、人员搭配等环节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教师通过参赛可以实现角色、理念的转变,强化换位思考意识,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变革与创新,在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

3.完善多元化评判标准,为提升师资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竞赛的评判环节至关重要,既能综合评价教师的整体表现,又能为教师日后有针对性地整改和提升提供风向标与路线图。但现阶段教师技能大赛在评判环节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评价标准单一,不能科学地反映参赛教师的实际能力,不利于以赛促教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应规避现有评价标准带来的潜在不利影响,在校内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致力于构建专家评分、管理者评分、学生评分、选手互评“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评判体系,以期更加全面、科学、客观地评判参赛教师的表现,为其日后科学提升、全面发展提供依据。

第一,专家评分。邀请理论研究、技术钻研、一线操作、政策制定和标准起草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组成评分小组。在评分环节由“集体行动”改为“分头作战”,根据课表安排随机抽取参赛教师的课程进行现场听课,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外在因素对参赛教师评分的影响,确保公平、公正地衡量教师的参赛表现和教学水平,为其后续提升提供客观依据。专家组成员在听完课之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让教师尽量实现“立听立改”,确保技能提升更加符合学科特点和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管理者评分。邀请本院系、兄弟院校、相近专业的学科负责人或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随机听取参赛教师的课程讲授情况,结合所在院系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和育人目标,对听课教师的表现进行打分,为教师补齐短板提供客观依据。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不仅邀请本专业、本院系的相关负责人,还要将相近、相关专业以及跨院系的相关负责人囊括在内,尽最大可能为教师技能提升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整改意见。此外,校企合作也是密切彼此关系、促进教师技能提升的关键一环。在这一环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加入其中,从实践层面提出更为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师资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學生评分。参赛教师授课完毕后,全体学生填写《听课评分表》,给教师的授课表现进行打分,并写出点评意见,包括本节课的优缺点和期待改进的方向等内容。这一环节务必要引起重视,因为学生是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最直观感受者,最具发言权,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也直接受教师授课质量的影响。因此,在教师竞赛环节,引入学生参与打分机制,不仅能促进打分机制的细化,还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第四,选手互评。考虑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研、教学压力,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录像点评”的方式。选取参赛教师课堂教学时长不少于1学时的课堂录像上传至网络,参赛教师在网上互相听课、评分。参赛教师给其他教师打分的过程,也是主动将自身的课堂表现与对方进行对比的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好方式。

第五,综合评价。将上述四个环节的评分,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设定不同权重进行加分,得出每位教师的综合考评竞赛成绩,并由大赛专家组指出参赛教师的大赛表现,给出鉴定报告。报告主要聚焦参赛教师课堂授课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提升方向,以便为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指明方向。

4.构建全方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自主学习、主动提升的积极性。教师是否能得到有效激励,将直接影响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构建多种形式的奖励机制,可营造全体教师主动学习提升的浓厚氛围。

第一,将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并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参赛的表现直接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授课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因此,将大赛成绩作为评定教师职务晋升的条件很有必要。例如,院系可以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初级职称晋升中级职称必须要取得校级比赛二等奖及其以上奖励;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取得校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及其以上奖励;对于获得国家二等奖及其以上奖励的、特别优秀的专任教师,可以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在职称晋升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专任教师通过参加高水平大赛获得更快提升。这样一来,教师参加大赛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会更加自觉地结合专业实际进行能力提升。

第二,加大对获奖教师的奖励刺激力度。院校应制定并不断完善各类赛事的保障激励制度,充分强调以赛事培养教师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或参与指导各类技能竞赛,并加大对参赛教师、优秀团队的奖励力度。对于在各级别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教师,院校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要在年终考核、收入分配、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中给予优惠政策,对个别特别优秀者甚至可以破格提拔,以此形成积极有效的正向引导作用,以便调动各层次教师参与大赛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其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

第三,开通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之间的“直通车”。对于在各项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参赛教师,院校应该按照相应规定给予获得或晋升职业资格的奖励,打破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之间的界限,构建起交叉互通的立体型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这样可使一大批青年教师的上升通道变得更为通畅,更能调动其提升自身素质、夯实操作技能的积极性,也能带动各个领域、不同层次、多个部门的教师队伍参赛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对于在全校的教职工队伍中营造向上、奋进的进取氛围,促进整体师资结构的优化与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术蕊.以赛促教:技能大赛助力教师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74-81.

[2]左敬亮.论“说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71-72.

[3]刘玮.“以赛促教”模式下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 2018(10):52-54.

[4]李丹.“以赛促教”激励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以“学术特长型”青年教师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4-108.

[5]钱珊,关谷涵.“以赛促教”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之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43-47.

[6]杨鲜霞.关于科学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4):59-60.

[7]黄珏.浅析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促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89-190.

猜你喜欢

以赛促教高职院校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策略分析
“以赛促教”学习方式在足球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