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集团实体化内涵发展与建设策略

2020-11-02马骏陈文珊郑静姝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职教集团内涵发展建设策略

马骏 陈文珊 郑静姝

[摘要]职教集团在规模建设上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职教集团法律主体不明晰、治理机制不完善、绩效评估不清等建设瓶颈。文章在分析了职教集团实体化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认为职教集团实体化需要遵循权责对等、市场导向、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明确包括厘清法律主體、完善运营机制、明晰绩效考评、共享共建项目在内的建设目标,从实体组建到治理运营,探索职教集团实体化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职教集团;内涵发展;建设策略;实体化

[作者简介]马骏(1979- ),男,江苏盐山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处。(上海  200003)陈文珊(1977- ),女,浙江杭州人,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校长,高级讲师,博士;郑静姝(1987- ),女,上海人,上海商业会计学校,讲师。(上海  20001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9-0046-0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至2020年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需要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无疑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然而,在职教集团实践运营的过程中,常因集团建设主体不明、治理机制不善、社会收益评估等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松散的合作形态。因此,职教集团实体化改革是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内在诉求,是深度联结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重要轴心。职教集团实体化改革对提升职教集团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教集团发展现状与成因

(一)职教集团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集团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从企业集团移植而来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我国职教集团以1992年10月北京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为标志,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已逐步成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职教集团不仅在数量上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扩张,其整体规模、辐射范围及社会效用也在渐渐扩大。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截至2019年,全国共建成职业教育集团约1400个,共有100多个行业部门、近3万家企业参与,超过90%的高职院校已成为职教集团的组织者或成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延伸至全国各地,初步形成行业和区域职教集团纵横交错,学校、企业、行业多方联动发展的格局,有效促进了职教集团多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然而,职教集团在规模建设上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多方要素跨界成团,大多存在建设规划缺乏、成员结构松散、运行效能较低等建设瓶颈,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法律地位、治理架构、利益分配等方面。

(二)职教集团发展问题的成因

1.职教集团法律主体不明晰。现存的职教集团大多是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各个独立法人,秉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愿组建的非法人产教联合体。本质上属于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而在合作联盟中,由于职教集团内含众多利益成员,利益相关程度不一,且不具备独立法人资质和产权,无法严格按照公司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自主经营、共同收益、共担风险、独立核算。这就直接导致集团中各利益主体不能依法实现自身发展诉求,享受权益分配。

2.职教集团治理机制不完善。职教集团因其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多以塑造组织共同发展愿景和情感维系集团内部的共生关系,强调利益共享,合作共赢,但对集团各方义务与责任存而不论。在实践运作过程中,职教集团长期缺乏专职办公人员、独立办公场所,没有资产纽带,治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其运营长期处于松散型组织形态,缺乏长期科学的规划和运营。集团成员缺乏直接的经济利益关联,大多着眼于短期收益,融合度低,其联结纽带脆弱,制度约束不足,“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

3.职教集团的社会效益有待考评。虽然职教集团诞生源自于集团内部成员对于社会资源共享、实现多方共赢的利益诉求,然而,职教集团实际运营模式单一,外部社会效益无从评估,内部成员贡献无法度量,致使部分成员的实际参与度、贡献度较低,集团成员动力不足,无从监管。尚需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科学的绩效考评规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衡量标准,社会运营效益有待考评。

二、职教集团实体化的内涵及意义

在西方哲学史上,实体是指万物的基础、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表示客观世界实在性的意义上,物质、实体、存在是同一概念。因此,实体不仅可触知并且是有形的,也可理解为实际存在的物体。实体化就是将原本非有形的物体使其呈现出有形的实体状态。职教集团原是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的合作行为,是具有一定规模、特定组织目标的联合体。最初是依据规模效益、多元治理等理论基础,从企业集团移植而来,为了协调集团之间众多利益主体关系,帮助解决复杂的跨域矛盾和社会问题所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关系。职教集团实体化即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职业院校等若干独立法人组织组成,通过资本或合同作为联结纽带,共同参与集团建设,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能独立核算的社会实体组织,是针对职教集团仅有形式上、名义上存在的虚设状态所提出的有形化实践。职教集团成为社会实体组织应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或产权,是“责、权、利”相统一的实体组织;二是具有集团项目治理架构、运营机制及运作环境;三是具有依托社会、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衡量。

不同于非独立法人的松散型职业教育组织联盟,实体化后的职教集团是运用集团内部各成员要素资源,向市场提供项目服务或产品,实行自主经营、共同收益、共担风险、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实体化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明确独立法人地位,厘清法律主体,使得集团权责明晰对等;通过建立独立治理架构,提高运营效率,使得集团实现良性治理;通过实施独立项目核算,明晰绩效考评,使得集团风险利益共担,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三、职教集团实体化策略探索

近年来,我国职教集团实体化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已有初步尝试,但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尚未总结出科学的实体化建设路径。根据职教集团实体化的内涵,笔者认为,职教集团实体化建设应先把握实体化建设基本方向,遵循权责对等、市场导向、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則,明确实体化建设目标,由职教集团各主体共筑良性生态环境,共同开展多方合作项目,最终实现多方资源多向流通,提升职教集团运作效能。

(一)遵循实体化建设基本原则

1.权责对等原则。权责对等是职教集团制度约束的抓手。集团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落实依附于集团良性治理架构。因此,职教集团实体化建设应依据治理主体权责对等原则,在明晰集团内部责任分工的同时,建立起权力与利益协调分配机制,实现各方权力、责任、利益内在统一,营造集团稳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化内部环境。

2.市场导向原则。利益联结是职教集团高效运转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集团实体应秉持市场导向原则,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设计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即集团项目,使得各主体突破各方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体制屏障,依托集团项目实现利益交叉共享,从而加速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提升职教集团内生发展动力。

3.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共享是集团成员战略合作的途径。职教集团实体应依据共同治理、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起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使得集团成员的培训资源、职教师资、就业人才、成果技术、技能鉴定等资源要素流通顺畅,促进集团发展产生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

(二)明确实体化建设目标

1.厘清法律主体,实现权责统一。职教集团实体化应具备独立法人资质,即具有独立民事权利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包括独立的财产所有权或管理权。实体化后的职教集团法律地位得到明确,意味着合法成立的职教集团同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享有独立核算经费的机关、事业单位一样,是具备主体资格的独立实体,从根本上解决了集团内部法律主体不清的矛盾。明确集团成员之间的责权利,形成经济制衡与利益交叉关系,能有效提升职教集团的运行动力。

2.完善运营机制,实现良性治理。职教集团实体化应具备独立组织形式、多元治理架构与良性运营机制,配备专职办公人员及集团运营团队,设立独立办公场所,建立起严格的权责利相统一的运营制度,满足集团成员各方诉求。职教集团实体化能有效解决集团治理机制松散的困境,发挥集团运营整体优势,消除信息缺陷,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行效率,实现集团内部多方资源多向流通。

3.明晰绩效考评,实现风险共担。职教集团实体化应具备依托社会、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衡量,建立起科学的考评体系,提升集团成员参与程度及集团运营活力。同时,职教集团实体化应具备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网络,在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合作风险、技术风险等基础上,实现各方利益共享,提升成员利益收益及集团总效用。

4.共建共享项目,实现多方共赢。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有着独立法律主体地位以及从事经营活动的合法身份,有一定注册资本及运营实力,可单独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获取专项经费。这将有利于链接集团多方参与主体,依托共建共享集团项目,实现技能培训要素、职业教育师资、技能人才储备、研发技术成果、职业技能鉴定等资源共享。在多元利益格局中关联的利益链,帮助集团各方达成目标、满足诉求,深度参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从而多方位提升技能型人才所应享有的社会地位。

(三)把握实体化建设路径

职教集团实体化建设从职教集团实体组建到治理运营,需经历市场调研、建设规划、筹资注册、搭建组织架构、形成管控制度与治理机制等实体组建阶段,之后进入集团成员共塑组织愿景,开发核心项目,开展现代治理运营阶段。

1.实体化组建路径。首先,开展诉求调研,制定战略规划。职教集团内各成员来源于不同行业与类别,不同主体间由于利益博弈存在诉求差异,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利益诉求。作为职教集团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学生关注自身专业技能养成与职业发展前景;职教教师关注自身能力的建设,以及是否有与工作相匹配的劳动报酬;职业院校专注开发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整体办学实力,推广学校教育品牌;企业旨在提升自身人力资本储备、开展员工培训,满足可持续经营发展需求;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社会组织致力于研究行业岗位标准、人才质量标准、以行业革新发展为主要目标;政府期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等。

因此,职教集团实体在组建初期就应建立实体调研机制,针对各成员的利益诉求与责任分配等问题开展详尽的调研工作,挖掘不同成员的共性诉求,建立起成员实质性联系与共同战略规划。以学校和企业为例,据笔者初步调研,二者的共性诉求集中于培训资源、师资、人才储备、成果开发转换、技能鉴定等方面,在集团运营过程中应设计开发产教融合相关类型的教育服务项目。

其次,筹资注册登记,确立法律地位。《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提出,“鼓励集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成立社团法人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该文件从根本上确立了“独立法人”地位之于职教集团实体发展的重要性,且鼓励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试点。因此,职教集团实体可根据集团宏观市场环境及发展现状,依法组建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组织。及时筹资注册登记以明确集团实体法律主体地位。可按照公司制市场化运作模式,配备独立办公地点,固定社会资源、经费来源渠道、专职工作人员等。

再次,搭建组织架构,实施项目管控。由于职教集团实体的服务项目依赖于项目各主体的高度参与和配合,因此职教集团实体更适合建立以项目制管控为特征的组织架构,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除成立集团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等决策机构以及管理职能部门外,应考量集团所在城市社会发展现状,依据所在区域、产业布局或综合维度设立项目管理分部,且配备专职运营人员实施项目管理及自主运营。笔者认为,以区域分布设立项目分部实施项目化管理适用于集团成员属地较为集中、产业区域分布较清晰的职教集团,亦适宜政府主导的职教集团;以产业分布实施项目化管理适宜产业发展成熟、专业特色鲜明的职教集团,亦适宜行业主导的职教集团;以市场需求针对性实施项目化管理适宜小规模职教集团,亦适宜服务中小企业的职教集团;以具体业务实施项目化管理适宜院校主导的职教集团。项目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帮助集团处理跨领域矛盾,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

最后,明晰责权分配,打造保障机制。由于职教集团各成员依托集团项目构建起相互交叉融合的利益链,因此,职教集团应建立合理的风险分配制度与利益共享机制,包括成员合作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成本收益核算规则、集团成员轮换或退出机制、绩效考核等制度保障。如集团可基于资源与贡献率构建并优化利益分配模型,科学分担市场风险。建立管办评分离的绩效评价体系。基于目标管理考核集团实体运行关键指标,多主体参与考核工作。

2.实体化运营路径。首先,建立组织共同愿景。组织愿景是职教集团实体各成员实现内部契合的轴心,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和品牌功能。建立共同的集团发展战略、集团文化、组织愿景,可使职教集团成员在协同运营中产生共同理念、精神价值、行为准则和规范标准,使其精神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如在加强成员间组织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营造协同合作和文化共融的组织文化,建立资源共享组织愿景,提升集团成员内聚力,为职教集团实体营造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共生环境。

其次,开发集团核心项目。职教集团核心项目是构建集团成员利益链,使得集团实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职教集团实体应秉持权责对等、市场导向、共建共享等原则,面向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与产业整体布局,通过搭建产业和教育资源聚集与要素交换平台,建立成员利益表达机制,共同开发集团高品质教育服务或产品项目。包括针对从业准备、转岗需求、新技能诉求等方面开发教育培训、职业体验等项目,以核心项目作为利益纽带促进各方共赢,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培训效率及产业等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需求。

最后,独立运营良性治理。职教集团实体应设立独立组织架构实施项目式运营,不断完善集团现代治理体系,形成高绩效工作系统与资源共享平台。Nadler、Gerstein和Shaw认为,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一种能充分配置组织的各种资源,有效地满足市场和顾客需求,并实现高绩效的组织系统”①。因此,职教集团实体应当着眼于集团核心项目需求方,包括集团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以项目团队为基本工作单元实施自主运营与自我管理。集团各项目间应有明晰的建设目标与任务界限。建立团队成员的工作轮换制度,提升集团实体运营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建立项目绩效考核制度,提升集团成员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释]

①赵娉婷.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工作自主性和信息公平的中介作用[D/O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2020-04-10].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J00215

39.

[参考文献]

[1]陈霞.现代职教集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5-9.

[2]程晶,闫朝鼎.“十三五”时期我国职教集团发展战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11):15-17+37.

[3]崔发周.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J].职教论坛,2016(25):21-25.

[4]何爱华.政府引导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探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6(6):20-21.

[5]高靓.教育部将建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EB/OL].(2019-10-10)[2020-04-10].http://www.edu.cn/xxh/xy/zj/201910/t20191010_1686034.shtml.

[6]李一.我國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机制与典型案例研究[J].继续教育,2018(5):32-34.

[7]李玉静.国际职教集团发展的战略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8):51-54.

[8]刘晓宁.职教集团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与共轭协调[J].职教论坛,2019(2):14-21.

[9]刘晓宁.职教集团资源共享的互动机制与进阶之径——以社会伙伴关系为视角[J].职教通讯,2019(13):1-6.

[10]刘晓,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治理:逻辑、理论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01-105.

[11]于新循.对企业集团概念之法律透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2):50-53.

[12]许跃,郭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92-96.

[13]袁靖宇.江苏职教集团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挑战与关键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5(4):65-69.

[14]赵克辉,李炳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瓶颈、原因、路径——从体制性障碍的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1):3-8.

猜你喜欢

职教集团内涵发展建设策略
职业学校家具专业人才培养互联基地建设项目的探索与研究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浅谈基于资源整合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