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02晏明月蒋春洋

职业时空 2020年5期
关键词:辽宁省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晏明月 蒋春洋

摘要:在分析辽宁省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之上,制定符合辽宁省高职装备制造专业人才的发展趋势并能体现产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辽宁省装备制造高职人才培养存在校企双向互动不畅、创新课程缺失、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精准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辽宁省;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更为重要。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十二五”以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重大成果,为进一步发展装备制造业做了强有力的铺垫。2020年是辽宁省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辽宁省高职院校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需构建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图。

一、辽宁省高职装备制造专业人才供给與需求分析

据2019年辽宁省教育公报统计(如图1、图2),2018年辽宁省共有高职院校175所,共有在校学生数11.9万人,2018年共招学生数3.4万人,毕业学生数4.1万人。从2010年到2018年高职在校生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辽宁省高职人才供给数量逐年减少。辽宁省高职院校中开设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共有26所,占辽宁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4%。据统计(如图3),2018年辽宁省高职装备制造大类共有在校学生数约4.6万人,2018年共招学生数1.6万,毕业学生数1.9万[1]。与2017年相比,招生数和毕业生数有所改善。由此看出,装备制造类高职院校规模正在逐步扩大,由于高职扩招一百万政策的不断落实,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其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升。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以智能、高端为突破口,紧盯高端智能制造领域产品研发,向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和绿色化发展,打造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2]。2018年11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比前年同期提升了5.3%,力争到2020年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60%以上,形成以沈阳、大连高端装备为中心,其他地区“专精特新”装备为配套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格局[3]。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对辽宁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与发达城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仍有差距。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高职院校必须要从装备制造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入手,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二、高职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企双向互动不畅通,合力育人机制表面化。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人才培养校企沟通不畅,高职院校与企业看似联系在一起合力培育人才,实际上却貌合神离。第一,校企合力育人效果不显著,导致缺乏积极性。目前,高职扩招一百万正在火热进行,招生数量有所改善,高职院校学生来源途径广,导致招生质量不高,学校和企业想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较困难,学校投入大量的师资团队来培养学生,企业则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机器设备供学生实践操作,最后人才输出效果差强人意。装备制造专业对培养人才要求技术型极强,毕业生到岗位不能直接上岗,需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培训才能上岗,导致校企合作愿望不强,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不能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因此,从双方角度来看,缺乏校企沟通桥梁,校企合作不深入。第二,高专院校与企业沟通不畅,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企业岗位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内没有专门的机器工厂,学生实习实训脱节,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是十分困难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沟通渠道,对行业、企业信息更新把握不够。部分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理解,因此,企业参与培育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对企业而言,在人才引进方面,企业与高职院校在用人与培养人方面脱节,企业生产岗位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脱节,企业从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并不能直接上岗,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导致企业缺乏从高职院校招聘人才的积极性,所以企业从高职院校引进人才的动力不足,导致校企基于政策导向上看,似乎加强紧密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但实质上,企业和高职院校沟通不畅,合力育人机制表面化,企业实质上并没有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其次,人才数量、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创新课程缺失。辽宁省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为顺应经济发展和时代变革,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人才。由于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文化课以及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比重较大,缺少真正到企业参加实践操作的机会,所以理论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学生学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不具备钻研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严重,不能满足装备制造行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4]。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从招生到人才培养,生源不足,培养人才数量较少,不能满足辽宁省企业对人才大规模的需求。随着辽宁省经济发展需求,装备制造业产业不断壮大,对创新型装备制造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人才培养规模小,模式单一,人才数量少,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数量与产业规模失调。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模式单一,教学手段、实践模式都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培养出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足以满足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型课程的设置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及培养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创新型课程至关重要。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过于保守,并且不能与时俱进,教材选择不能及时更新,教法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再次,各利益相关者对装备制造专业重视程度不够。第一,政府宏观调控不足。在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人才培养中,政府应起到“中介”的作用,应积极搭建起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颁布相关校企合作政策引领辽宁省企业积极参与高职装备制造人才培养。第二,企业将校企合作看作是不必要的负担。在校企联合育人过程中,企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没有相应的利益支撑,企业自然参与度不高。第三,社会、高职院校、家长和学生对高职装备制造专业理解存在偏差。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人才培养偏重形式,缺乏实质上的建设、改革内容,很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都是高职院校一方安排,并没有与企业联合制定符合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表面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但实质上并没有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方面并没有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只是盲目追逐社会热点和大量招生获取的效益。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结合装备制造产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的需求,一味根据社会热点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置,缺乏工作岗位导向的意识。在教学环境方面,教学场所是学校和企业,教學场所的变换,实质内容并没有改变,这种变化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融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与辽宁省企业对人才的考核评价相脱离,缺少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考核的方案。家长和孩子对未来职业规划意识不强,缺乏对装备制造业的认识,容易在选择专业时出现误区。

三、优化辽宁省高职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首先,专业设置应匹配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辽宁省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培养人才应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应明确为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辽宁省高职院校精准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5]。辽宁省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高职院校培养大量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装备制造人才是重中之重。第一,校企合力共创新型课程。辽宁省高职院校抓住时代需要,通过实行校企合作,深入了解辽宁省企业对于装备制造人才的需求以及相关行业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标准,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创新型课程来培养高职院校人才职业能力。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共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来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第二,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人才培养考核是评价人才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辽宁省高职装备制造专业应建立严格公正的人才考核标准,建立校企师生多元主体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校本、教师、企业、学生等多维度的评定标准,基于创新激励机制,建立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道德三者相结合的人才价值评估机制。完善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制度,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奖学金及技能评级方面给予适当奖励,激励人才不断提升与进步。充分发挥辽宁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企业三者优势,形成校师企三方联动作用,共同培育高职装备制造创新型人才。

其次,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采用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6]。工匠精神涵盖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7]。第一,完善校企深入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建设校中企、企中校,把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校企优势互补。高职院校内设置小型企业,提供给学生小型实习场所,有利于辽宁省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提供实习实训的工厂和机器,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实习实践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学生到企业岗位参加生产实训,深入了解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升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职业能力。第二,将工匠精神植入辽宁省高职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是辽宁省高职装备制造专业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师傅”和“工匠”带入课堂,传播职业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传承工匠文化底蕴。“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除了学习企业“师傅”优秀的技术技能外,还应感受企业文化,从工厂带回课堂,与同学们交流学习。辽宁省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相结合,将工匠精神代入到高职院校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校园工匠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榜样示范、道德引领等手段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其实质性内涵,不断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再次,构建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专业人才就业优势。第一,课程设置应发挥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作用,形成双元管理监督机制。高职院校应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具备的主要工作职业能力和次要工作职业能力,明确学生所应具备的工作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应贯穿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就业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职业能力,分析岗位相关的工作职业能力,将二者整合,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构建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第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细致化,精准对接职业能力,将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块化,鼓励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第三,要突出课程设置的可实施性,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该匹配工作岗位,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基于职业导向的课程开发、设置,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2019.

[2] 辽宁日报.辽宁以智能高端为突破打造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EB/OL].2019-11-25.http://www.ln.gov.cn/zfxx/jrln/wzxx2018/201911/ t20191125_3634892.html.

[3] 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累计工业增加值连续11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EB/OL].2019-01-13.http://www.gov.cn/xinwen/2019-01/13/ content_5357432.htm.

[4] 曾卫明.基于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06):51.

[5]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05-13.

[6]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20.

[7] 沈叶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分析及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9,12(24).

猜你喜欢

辽宁省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