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0-11-02谢小燕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滨湖研修互联网+

谢小燕

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学习新样态,笔者带领学校教育科研团队深入思考,做好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推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滨湖蓝”成长课程,实践探索“学习无边界”“全空间学习”的新模式。

一、多元整合,优化课程

“滨湖蓝”成长课程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和教师专业研修课程两大模块。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侧重突破学科界限,将育人与防疫纳入课程内容,融入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根据校本课程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师专业研修课程主要以线上研修为主,关注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在实践中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践探索“滨湖蓝”成长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即时关注师生的学习体验,分析课程实施进度,评估学习效果,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完善师生自主学习、自主研修的过程。

二、“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家校共育为主要方式,坚持“五育”并举,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开展学业辅导、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调适等线上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

(一)理想课堂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德育课程,丰富德育课程内容,使德育课程校本化、特色化。

1.制作《一封家书》微视频。学校每周一在线上开展“理想大课堂”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钉钉直播参与活动。学校以“一封家书”的形式制作了《感悟成长,勇敢前行》《学会担当,收获成长》《今天我们这样爱国》《心存敬畏,珍爱生命》《面对逆境,我们要学会坚强》《心怀感恩,勇于担当》《未来的世界,就在你们成长的心田里》等微视频,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给学生和家长,开展线上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诚实勇敢、奉献感恩等品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设“滨滨”“蓝蓝”小讲坛线上德育课程。学校以线上“小讲坛”的形式开展德育课程,鼓励学生申报讲坛的主讲人,勇于探索和表达。“思政小讲坛”“早安,山语”“同学,你早”等课程以学生的视角讲述家国情怀,将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间,备受学生欢迎。

(二)“空中课堂”

延迟开学期间,为让学生尽快适应我区“空中课堂”的学习形式,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进度,学校统筹安排,多措并举,提出了“课前有准备、课中真学习、课后有指导”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有准备。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预告,提醒学生早计划、早安排,让学生提前知晓上课的时间和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2.课中真学习。学校给出“坚持自律最重要”“专注学习收获大”“科学用眼要记牢”“红豆挑战常相伴”“劳逸结合健身心”“寻求学习合伙人”六个“小妙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开展《学生居家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及时调整学法指导策略,让学习真正发生,也为下一步线上学习提供帮助。

3.课后有指导。课后采取线上发布作业、网络批改反馈和在线答疑的做法,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边实践边摸索,通过钉钉直播、希沃“云课堂”、QQ群等媒介,陆续开设复习巩固直播课、学科拓展直播课、疫情教育录播课等,丰富“空中课堂”的课程资源,使线上教学真正落地,最终形成师生线下搜集资料,线上获取新知、交流答疑、隔空互动的学习新路径,彰显了有温度的教与学。

(三)生命课堂

生命课堂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珍爱生命”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别通过“生命从哪里来”“我的生命我守护”“我做成长小主人”等主题,展开对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的思考,让学生从中学会敬畏大自然,珍爱生命。

(四)至美课堂

美育是对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体验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对人的认知产生全面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寻找美育的载体和实践方式。例如,通过“滨湖蓝”成长课程,拓宽学生成长渠道,丰富课程实施内容;利用钉钉直播、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平台推出音乐欣赏、书画欣赏、科学小实验、亲子运动等微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彰显艺术美、健康美、劳动美、创意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家校课堂

为帮助家长科学处理亲子关系,助力学生心灵成长,学校心理教育科研团队通过网络直播课堂,为家长、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设计了《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怎么辦》《家有“小磨蹭”,试试这样做》《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等家校共育心理微课,针对亲子沟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家长提供小妙招,包括亲子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多维联动,同向发力

为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新思路,学校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通过独立研修、任务驱动、单项研修三种模式,以网络研修、“每日一课”、“滨湖蓝”诗会、阅读分享等方式,引领教师与时俱进、潜心钻研,从中完善自我、提升师德修养。

(一)网络研修

1.线上集体备课。各学科教师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线上集体备课,从领会教材基本要求着手,围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多方协同、分工合作,结合各校区各年级各学科学习进度,做好在线教学指导所必需的微课、课件、教案和作业设计,并将相关内容上传互联网,丰富线上教学资源。

2.线上培训。学校及时发布线上培训信息,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修,让教师在家就能聆听各地教育专家的讲座。教师们认真参加网络培训,撰写研修笔记,更新了教育理念,拓宽了教育视野。

(二)“每日一课”

各科教师坚持开展“每日一课”活动,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个人素养、通用技能及专业技能,定时开展线上交流活动,为线下教学做准备。“每日一课”是全体教师的必修课,比如:综合课教师坚持训练“十八般武艺”,音乐教师多练习“吹、拉、弹、唱、跳”,体育教师要训练“球、拳、跑、令”,书画教师多练习“速写、白描、水粉、书法”……学校除了鼓励教师学习本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还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研究技能,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信息检索与微课制作技能等。

(三)“滨湖蓝”诗会

以诗言志,以声传情,是学校校本研修的传统形式。学校依托“互联网+”举办线上诗会,近两百名教师精心录制诵读视频、音频,有的独诵,有的联诵,展示“每日一课”训练成果,表达对“梦想”“奋斗”“榜样”“爱国”“未来”的理解。

(四)阅读分享

“共读一本书”是教师们的一种学习自觉,一种生活常态。在寒暑假,教师们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我的教育故事》等书籍,从教育经典书籍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的力量。各校区开展线上阅读分享会,教师们引用书中教育案例,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微视频、美篇、音频等形式汇报读书成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过程评价,开放创新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在线教学、网络研修的实际情况,“滨湖蓝”成长课程注重对师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体现创新性与开放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评价,主要有“21天红豆挑战”线上打卡、直播“上台发言”、在线作业批阅、优秀作业展评、“问卷星”知识检测等形式,测评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师专业研修课程的评价,主要考核网络教研过程中教师思维碰撞情况、交流研讨参与率、研修作品提交的数量与质量等,旨在以评价促专业发展。

“滨湖蓝”成长课程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步伐,定位师生“自主成长”内涵,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学校的新型课程与教研文化,让师生自主成长形式更加多样,创生出更多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验专项课题“互联网+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立項编号:2016JD086)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滨湖研修互联网+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小小书法家
南方的冬天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