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媒介:论战争对报纸发展的影响
2020-11-02师刘杰
师刘杰
[摘要]影响传媒技术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其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战争,但是目前关于战争与新闻传播的研究多倾向于新闻传播对于战争的影响效果研究。本文从战争对媒介发展影响的角度,以鸦片战争对我国早期报业发展的影响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战争对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报刊;媒介技术;鸦片战争
一、战争与媒介
马克思说:“战争比和平发达的早。”说明在人类早期的交往活动中就伴随着冲突与战争,而战争与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自从战争这种高级冲突形式诞生之日起,新闻传播媒介就以不同程度的方式参与到战争当中。虽然新闻事业的产生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情,传播学更是在20世纪40年代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当战争出现在人类历史记载中时,新闻传播活动就已经存在并且与之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行为,人的交往是传播的基础,而媒介技术正是战争中人类交往的中介。战争,尤其是现代化战争对于信息的强烈的需求,倒逼着相关的传媒技术的发展,而每出现一项新的媒介技术,往往也是最先在战争中得到运用。这一关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体现得尤为明显,电报、广播、电话、计算机等都是在战时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也是在这一时期,有关战争与媒介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开始,并成为了新闻传播学最开始时的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战争与中国早期报业
自古至今,凡记录在册的战争数不胜数,而传媒技术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在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确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对于此项研究来说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传媒技术最早由战争推动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傳播媒介莫过于报纸。在中国近现代报业发展历史上,战争的地位以及在报业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近代以来,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传教士报刊开始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发展起来,以至于其迅猛的发展对后来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仅在于向当时还处于封建农耕社会的中国传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自由民主的思想、政治制度等,而且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人类学的角度和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世界范围内的古代的战争都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民族战争;王朝战争;奴隶、农民起义战争;宗教战争。当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会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不同宗教之间的战争是最具有文化扩散属性的战争。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是以冲突和碰撞的形式进行的,在这一时期,各种类型的战争也在同时进行,如同种族同宗教群体之间的战争、不同种族相同宗教群体之间的战争等,这些群体在相互厮杀、斗争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在不自觉地传递着各自优秀的文明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无论是不是战争发起方的最初的目的,战争在本质上是以罪恶和血腥的方式推动了科学技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
媒介环境学派的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和哈罗德·伊尼斯(HaroldAdamsInnis)都是技术决定论者。在伊尼斯看来,近代以前,现有的媒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时间为关注点的媒介形式,另一种是以空间为关注点的媒介形式,而社会上所流通的知识的性质、知识的数量以及当时的社会形态都由这两种媒介形式所决定。伊尼斯认为,偏向时间性媒介有石块、土制品以及昂贵的羊皮纸,在我国还有钟鼎文和甲骨文等独有的偏向时间性的媒介,虽有这些偏向时间性的媒介有足够长的耐久性,但并不适合信息传播者随身携带和快速流转;另一种偏向空间性的媒介有纸莎草纸和根据东方传入的造纸术制造而成的纸,但是这类纸也有其缺陷,即虽然便于携带但是没有持久性,不利于保存。偏向时间性的媒介按其性质可用于制造和形成地方割据的等级制的社会组织,而偏向空间性的媒介则最终导致产生中央集权制的大型帝国,如中国。进行社会生产的相关的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笔者认为从作为新闻传播生产活动工具的媒介着手,研究战争与媒介以及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自从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以及随之而来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那一时期,外国人在中国获得了包括办报权在内的诸多特权。之前的传教士报刊在方针、内容、地点上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还开始将最初的纯粹宣扬西方的宗教教义转变为带有政治目的的宣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和政治体系,美化列强的侵略行为并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污蔑与抨击。和鸦片战争之前相比,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更为重大和深远的反而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传教士报刊。
三、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所办报刊对中国早期报业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在印刷技术方面。中国的印刷术虽然出现较早,早在唐代就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直到鸦片战争后,随着现代文明裹挟着罪恶与血腥进入中国,印刷传播才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形式。且当时的印刷传播运用的是源于15世纪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而非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而中国的报业也在铅活字印刷广泛应用后才开始蓬勃发展。
2.为国人办报提供借鉴经验。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首开新闻专栏,从此中国近现代的报刊活动中便越来越多地出现新闻一词,且此刊开创性地在每期都附有本期的内容目录,以便于读者阅读。另外,《遐迩贯珍》《中国丛报》等报刊,不仅新增了广告业务且在新闻中插入新闻图片,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对中国本土报刊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在思想理论方面。自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为中国带来的不仅是近代报刊,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新兴知识分子意识到了报刊的影响力。而这一批人也成了日后第一次中国人自主办报浪潮的主力军。在自主办报的过程中,中国的新闻人也逐渐意识到了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发表的《新闻纸略论》一文,第一次用中文提出了新闻自由的概念。
4.外报的瞭望作用。让中国人从全球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根据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三个基本功能中的环境监测功能:媒体就像一个“社会雷达”,让人们、社会机构和国家知道他们在环境中的地位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并寻求解决办法,这就是传媒的守望功能。为了生存,任何社会都必须了解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以便快速做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大众传播体系为中国提供了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的特征,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5.新闻人才培养方面。鸦片战争后的传教士报刊为中国报业培养了第一批近代化的报人,且当时外文报刊中中文商业性报纸多由中国人主持,从宗旨到表现形式都很注意本土化,培养了如梁发、黄胜、王韬等报人。他们中的些人在后来的中国自办报刊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消极影响
传教士报刊对我国带来的也并非都是积极影响,毕竟近代化报刊在中國的出现是和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入侵是同一时期的。因此传教士报刊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1.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的出现以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逐步蔓延的趋势是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扩张同一时期进行的。他们试图打开封闭的中国大门,以弘扬基督教和西方文明,并试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逐步将中国引入殖民地的模式。
2.从列强在中国所办报纸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来看,在鸦片战争之前,大多数外国报纸,特别是英国传教士所办的报纸,都积极捍卫英国的鸦片倾销政策,并主张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在鸦片战争以后,他们又为新的扩张积极地创造舆论,很多在中国办报的办报者甚至直接投身于侵略中国的活动。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促进了报业的产生与发展,而报业自诞生以来也就积极参与战争。当然,报业的产生与迅速发展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人类社会已经逐步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新闻传播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在某种意义上直接促进早期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如果说社会生产力是早期报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父亲的角色,那么战争就当之无愧地扮演着新闻传播发展的母亲的角色。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著作的阅读,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战争对媒介或是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很少。原因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结构变得越来越稳定,关于战争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种趋势既不利于人们认识战争与媒介的相互关系,也不利于新闻传播学的系统性研究,此选题的目的在于研究战争对新闻传播尤其是媒介技术发展的反作用,同时,也希望能促进新闻和传播领域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第46卷,第47页.
[2]展江,战争与早期新闻传播的渊源[J].国际新闻界,2000,9(5):73-78.
[3][日]竹内郁郎主编.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