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随文练笔”的策略探讨
2020-11-02徐爱仪
徐爱仪
【摘要】作品先扼要阐述了随文练笔立足的三大准则,而后围绕三个方面对“随文练笔”的策略进行探讨:一是找准随文练笔三落点,扩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宽度;二是落实随文练笔五策略,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三是优化随文练笔的评价方式,推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
【关键词】核心素养;随文练笔;三落点五策略;优化评价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陈先云理事长提出:语文核心素养首先基于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也指出: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抓好阅读与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根本。为此,笔者经过教学的实践,不断深化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开展模式,作为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立足随文练笔三原则,校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点
(一)立足整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内容的整合,注重从单元导读中引导学生明确读写训练重点。紧扣重点,在注意阅读内容前后联系的基础上设计随文练笔,突出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二)立足适时适度原则
随文练笔应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及学情使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课文内容、体裁相应的具体教学方法进而设计练笔。练笔可在精读感知时,可在品读积累时,可在主旨升华时,一节课40分钟,每个环节都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故此,随文练笔必须适时适度。
(三)立足激励与反馈并重原则
课堂上我们既要抓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又要找准练笔的切入点,关注随文练笔的实施效果,通过相应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
二、找准随文练笔三落点,拓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宽度
这里的宽度,不是练笔落点的多与广,而是练笔落点的少而精。所以,在随文练笔时,要敢于取舍,找准恰当的练笔切入点,让学生在不断地模仿中积累,在不断地积累中创新,锤炼语言组织能力,以最大程度拓展核心素养。
(一)典型句段处迁移设练
现行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文章精彩的句式、段式积累起来,设计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并鼓励学生有所参照而又脱胎其中,进行创造性表达,从不同角度体会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二)文本无字句处拓展设练
李渔曾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语言的最精妙处恰恰在于言外之意趣和兴味。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无字处”。在阅读教学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可引发想象的“无字处”,既可拓展文本内在意蕴,又可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让学生立足于课内,想象于书外,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设练的训练点,让读与写相互促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交融处个性设练
阅读材料中,有不少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容易唤发学生表达其独特感受的欲望。这时,恰是随文练笔的好时机。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来,使学生的内在情感真正与文本融通,理解其旨。
三、落实随文练笔五策略,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
基于核心素養的随文练笔,要注重训练过程中的策略运用,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以此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如何能够有效进行随文练笔,教师手中必须要有一些引导学生练笔的方法。
(一)迁移技能——仿写
无论是低中高年级,读书、积累都是语文课堂教学训练的有效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是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可提供迁移训练的范本,通过指引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品析,积累词句、语段,掌握方法,并进行仿写练习,形成能力。
1.经典句式仿写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句式,老师应充分紧抓契机让学生展开仿写指导。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读写训练中,要求按一定顺序描写家乡景物。其中《荷花》一文围绕单元读写要点,设练的内容是细致观察,准确描述。文中多处经典句式皆可提供设练点。在教学预设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读通叶圣陶爷爷如何抓住荷叶、荷花的形状、大小、多少、颜色、姿态等方面,感悟怎么把花儿写得更美,然后扣住这一范式进行设练仿写:学一学,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如,迎春花、油菜花……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燕子》同样是这个单元的其中一文,抓住燕子外貌特征的描写,让学生掌握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式,并体会量词的准确性,练习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在迁移练习中,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小练笔的短小精悍缓解了学生对作文篇幅的心理压力,而固定句式的示范也降低了在语言表达上的难度,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模仿练习。很快,许多优美的语句便从学生笔下诞生了。这样就把单元训练重点分割落实到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中设练。
2.布局谋篇仿写
通过学习文本,了解作者独特的构思,观察视角的独特以及文本写作的表达方式,都是需要引导启发学生探求与实践的。正确的布局谋篇能有效避免作文结构松散、条理紊乱。遇上教材中具有明显结构特征的精彩片断或篇章,教师要重点关注。如,《颐和园》这篇课文够段方式独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作者的游览路线显而易见。所以笔者通过让学生发现这条游览路线来掌握游记的写作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的前面——昆明湖——小岛”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特别是移步换景后段与段的衔接。因此,让学生模仿文章移步换景的写法是非常的好练笔契机:记录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游览或参观活动。比如,游佛山植物园、西樵山、香港海洋公园……引导和训练学生根据课文的行文思路模仿写作,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增加积累,从而在写作中自发地布局谋篇,写出好的文章。随文练笔的仿写,几乎每篇文章都有,这就需要教师细细研读文本进行设练。模仿只是一种手段,创造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不断模仿的基础上才能逐渐不拘于此,才能达到内化写作技巧的目的。
(二)想象意境——详写
这里的详写,即是找准“空白”,让他们运用积累的语言,把文章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之处,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从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运用文本,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父亲的菜园》一文,拓展练笔的落脚点在“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没有气馁”这段文字中的省略号, 抓住此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展开想象写话:请你打开想象的大门,“父亲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会出现怎样一幅动人的画面呢?这一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叙事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总是由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这几部分组成,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挖掘情节发展过程中训练的“点”,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蜜蜂》一文,写到法布尔为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个试验,把20只蜜蜂做了记号,放飞到两里之外,其中有17只蜜蜂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那么,这3只没有按时返回的蜜蜂到底去哪啦?纵然一路上危险重重,为了飞回蜂房,我们的小蜜蜂又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历经的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文中并没有告知,你能展开想象,把当中发生的故事写下來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放飞思维,产生一个个小福尔摩斯,在他们的笔下,小蜜蜂历险记读来有趣盎然。
(三)流淌情思——抒写
读后抒写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势是在学生走进文本后,对于营造的“情境”已经有了很好的感性基础。这时进行读写结合,从读学写,以写促思,情感自然流淌,写起来就水到渠成。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后,伟大的父爱创造的奇迹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孩子。这时,教师在此设练,布置学生写写学完后的感想,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一些较为凌乱的、不成文的想法系统地整理一下,写一篇读后感。
(四)放飞想象——续写
结尾续写策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不少课文想像丰富神奇,富有童心童趣,结尾处更是言虽尽,此时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绪写,不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如,学习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后,在拓展练习中,笔者提出:“究竟走了之后的小男孩儿会不会回来再为高尔基照相呢?”请学生学习描写人物对话的方法,灵活运用提示语续写故事。又如,《小木偶的故事》 《穷人》等文章学完后进行故事续写练习等等,都可以通过续写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能力,不断内化核心素养。练习续写,不只是延伸了课文的情节,挖深了课文的内涵,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五)传情诗韵——改写
中国古诗词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的练笔方式,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好方法。随诗改写即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变换作品的体裁、 结构或者描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角色换位改写是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如,《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全诗寄情于事,视野落脚于日常的一个生活片段——寄家信,寄信过程中隐于行动背后的所想所思,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学文完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想想《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此处,让学生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以张籍为主人公自述”通过第一人称的自述, 让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图画,静止的诗文流淌着灵动的情感,他们全身心地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其次,文章题材的变换改写也较为常用。例如《望洞庭》一诗,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洞庭湖上秋月夜景图。此处,我们可以根据训练的落点“展开想像、生动描绘”来要求学生把《望洞庭》改写为一篇写景的文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平乐·村居》等都能进行这样的练笔,切实加强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提升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四、优化随文练笔的评价形式,推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
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衡量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把尺子。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他们在多样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提升得更快。随文练笔有时一时无从下笔,或下笔也是思路不清,病句较多,我们除了不能操之过急外,还要加强及时评价方式。而这种情感的交流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教师若能够随时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正确客观的评价,引起学生共鸣,学生的情感火花处处迸发,这样一来,更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将能起到激励作用,让他们乐于练笔,“随文练笔”的效果也得以达到最优化。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倡导评价多元化,摒弃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分层评价,鼓励为主。学生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个性差异普遍存在。所以,评价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立足学生差异,从实际出发,做到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二)亮点评价,激励当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即可得创新奖章或笑脸一个。
(三)多元评价,共同参与。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才能把文章写好。”练笔完成后,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自行修改,或生生互改、或多组员互改,老师点评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真正培养起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并给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带来习作进步的空间。随文练笔,发现自己写作的潜能,体验写作的乐趣,领悟写作之道,从而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怯写”为“爱写”,改“模仿”为“创作”。总之,在将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的今天,善用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提升,但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依然要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
[2]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