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餐菜名英译研究
——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2020-11-02贾真真

食品工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菜名意译中餐

书 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作 者:吕尔欣

ISBN:9787308109376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价 格:¥35.00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脚步的不断推进,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关注,而准确地英译寓意丰富的菜名则成为传播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正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一书所提到,由于中菜品种繁多,流派分呈,中西方饮食观念又存在一定差异,菜名的英译也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中餐菜名的英译,翻译人员往往会因为文化、目的、语言等的不同,而面临不小的困难。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餐菜名的英译不仅要向国外友人传递菜品的基本信息,还要注重让国外友人可通过菜名领略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所以,偏向于写实性的菜名英译必需满足以上要求。同时,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使得机械地采用直译或者意译会让译文趋于单薄,所以为了解决各种差异问题,就应当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合理运用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由吕尔欣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2013年1月)一书,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国菜名的命名特点、八大菜系、菜名翻译综述、菜名的翻译、以及主食、点心与饮料名翻译等六个方面,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不同的渊源,比较了各家翻译理论在菜名翻译中的应用,对本文研究“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餐菜名的英译可提供有益借鉴。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从具体内容上看,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作者分别介绍了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社会及传统习俗的差异、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以及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第二章为中西方餐饮语言的差异及原因,首先介绍了中国菜的命名特点,其次阐述了中西方餐饮语言的特点,最后探讨了中西方餐饮语言差异的原因;第三章为中国八大菜系,首先介绍了中国菜系的形成,其次阐述了当代中国八大菜系;第四章为菜名翻译综述,首先介绍翻译的定义,其次论述了菜名翻译中的必要元素——文化,再次阐述了翻译理论的沿革与发展,然后梳理了中餐菜名翻译的现状,最后论述了通常的翻译原则;第五章为菜名的翻译,分别介绍了冷菜的翻译、热菜的翻译、风味菜的翻译——以杭州菜和宁波菜为例以及汤煲的翻译;第六章为主食、点心与饮料名翻译,分别介绍了主食、点心名翻译、饮料名翻译以及冰品名翻译。《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一书内容充实,兼具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不仅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还可供从事饮食相关行业的人员学习使用。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一书指出,中国食品能够带来美观的视觉感受,中国菜的名字也许更能吸引外国人的眼球。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享受中餐时,他们常常好奇,渴望知道即将享用的菜的名称及其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因此,准确、恰当地翻译中国菜名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中西方因为地理方位、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西方饮食文化也不尽相同,这点在菜肴的命名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饮食内容的差异。分别在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畜牧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影响下,使得中国人、西方人在饮食内容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千百年来,中国人以五谷为主食,以蔬菜、肉类为辅食。而西方人身体里流淌着航海民族、游牧民族的文化血统,他们的饮食则以养殖、渔猎为主,以种植、采集为辅,偏爱荤食,不论是生活吃穿还是日常所用都取之于动物。二是饮食方式的差异。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在饮食方式上也存在极大的不同,中国人实行围桌聚餐、同盘而食的用餐形式,也就是合餐制;而西方人则实行分盘而食、人各一份的用餐形式,也就是分餐制。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往往是次要的,更多追求的是吃饭的气氛。合餐制与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相符,同时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家庭关系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崇尚自由,讲究独立,分餐制便很好地反映了他们无拘无束、不偏不倚的性格特征。三是菜肴命名的差异。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使得中国菜肴命名尤为重视情意,并强调音、形、意的协调统一。基于此,中国人在命名菜肴时通常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不仅有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菜肴命名的,诸如“东坡肉” “麻婆豆腐” “剁椒鱼头”等;还有以浪漫主义手法进行菜肴命名的,诸如“佛跳墙” “龙凤配”“鲤鱼跳龙门”等。而以基督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向往自由,菜肴命名强调原材料、烹饪方式,追求简单实用,侧重于对菜肴信息的全面传达。常见的菜肴包括有“Smoked Salmon”(腌熏三文鱼)、“Chicken Curry”(咖喱鸡)、“Beef Stew”(红烩牛肉)等。

结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笔者看来,要想开展好中餐菜名的英译工作,应秉承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以实代虚原则,强调中餐菜品的原料及加工方法,实现对源语信息的有效传递;二是化繁为简原则,强调中餐菜品的特色风味,实现对中餐品牌形象的有效塑造;三是合理注释原则,强调中餐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推广。唯有如此,方可切实开展好中餐菜名英译工作,确保英译菜名可名副其实,调动起受众的食欲,并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翻译人员应紧随时代前进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对国内外优秀翻译经验的学习吸纳。基于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一书的通览,为了切实开展好中餐菜名的英译工作,笔者现提出以下几项翻译方法:一是直译法。中餐菜名英译过程中,对于是依据口味、食材、烹饪方法等特征进行命名的菜肴可直接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的运用需要尽量忠于原文,对原文用词特征进行沿用,以此保证译文含义与原文的协调统一。例如,强调口味的中餐菜名英译,可将“黄酒脆皮虾仁”翻译为“Crisp Shrimps with Rice Wine Sauce”;强调食材的中餐菜名英译,可将“牛肉豆腐”翻译为“Beef with Beanbcurd”;强调烹饪方法的中餐菜名英译,可将“豆腐蒸桂花鱼”翻译为“Steamed mandarin with tofu”。二是意译。意译即为对原文的意境进行翻译。在中餐菜名中难以看到食材、原料或食物形状时,就可尝试运用意译法,比如一些以人名、神话故事等命名的菜名,还有一些以名厨自创的特色菜式,意译法是一种理想的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在厨师的帮助下,或者借助互联网工具有效掌握菜肴的真实内容,并充分提炼隐藏在菜名背后的内涵,遵循因地制宜、舍繁求简的翻译原则进行英译,且英译后的菜名应尽量为国外友人提供合理的信息,包括菜肴的原料、形态、烹饪方法等。例如,将“红烧狮子头”翻译为“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将“芙蓉虾仁”翻译为“Shrimps with Egg White”;将“龙凤呈祥”翻译为“Simmered Snake and Chicken”等。三是音译法。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列中。中餐菜名中诸多特色鲜明的食品也伴随汉语走出国门,针对该部分中餐菜名的英译,可运用音译法,即为以目的语中发音与原文语言相同或相近的音调来进行翻译。音译法不仅可让中餐菜名的中国特色得到相应保留,还更易于为国外友人所接受,进而有助于汉语的推广及“文化走出去”。例如,将“麻婆豆腐”翻译为“Mapo Tofu”;将“宫保鸡丁”翻译为“Kungpao Chicken”;将“云吞”翻译为“Won Ton”等。四是直译+注释。意译法虽然可说明菜肴的基本构成,但却难以充分传达中餐菜名的深刻内涵。所以,基于对原文的忠实,可运用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以很好地展现中餐菜名的深刻内涵。例如,将“青蒿桃花甲鱼汤”翻译为“Soft-shelled Turtle Soup with Sweet Wormwood and Dry Peach Blossom,which can reinforce body fluid,enrich the blood,and improve the skin.”;将“龙凤配”翻译为“Dragon and Phoenix-Two separate dishes characterize this distinctive plate. On the side,lobster meat in Sichuan chili sauce,on the other is special chicken.”。五是意译+注释。意译+注释是中餐菜名英译中较常运用的一种翻译方法,这是因为中国大量菜肴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在英译时倘若只运用直译法将造成理解上的误认,而意译+注释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将“佛跳墙”翻译为“ stewed shark fins with assorted seafood(fotiaoqiang,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将“松鹤延年”翻译为“Longevity(Assortment of Sauteed Chicken with Carved Shiitake and Cucumber),it forms a picture of Pine and Crane and both symbolize longevity and nobleness in China”;将“叫花鸡”翻译为“roast whole chicken wrapped in mud(jiaohuaji,beggar’s chicken,named so because it is a beggar who first cooked it this way quite)”等。六是音译+注释。还有一些菜肴倘若直接运用音译,国外友人可能会进入知识盲区,因此在遇到该种类型的中餐菜名英译时,可运用音译+注释。例如,将“咕吃/咕噜”翻译为“Gulao Pork(Gulao is an onomatopoeia,depicting the sound of swallowing sa-liva,and herein it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way of cooking by starching and frying)”;将“切糕”翻译为“Qiegao(Xingjiang nut cake)”;将“火烧赤壁”翻译为“huoshao chibi(burning of Cao’s troops at Chibi,named after a warfare of the Three Kingdom period)”等。

总而言之,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餐菜名的英译既是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中餐菜名的英译不仅要表现菜肴的实质内容,还要考虑目的语受众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心理,进而实现中餐菜名中所蕴含的深厚中华文化得以在目的语受众中得到有效传播。《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作为一本研究中餐菜名翻译的书籍,其有着鲜明的层次及丰富的内容,对研究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餐菜名英译具有可靠的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菜名意译中餐
海外惠侨工程
——中餐繁荣基地简介
套路玩得深,点完餐的我泪流满面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河中餐厅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看清楚菜名:认真审题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中餐餐具包装设计略论
悠闲英语(84)美式中餐
网友盘点最萌最“坑爹”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