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对寒湿瘀阻型坐骨神经痛患者PGE2、IL-6的影响
2020-11-02刘航
刘 航
坐骨神经痛系指由坐骨神经继发性或原发性受损所引起,其症状多表现为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部呈放射性疼痛[1]。近年来中医在研究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逐渐深入,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在于肾气衰虚,外感风寒湿邪,而致经络受损,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应予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治疗原则[2]。常规针刺法具有促进损伤后的坐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温针灸则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温和灸的作用,从而温通患者体内经脉,达到祛除病邪、温通脏腑、活血化瘀的作用[3]。本研究探讨了温针灸在寒湿瘀阻型坐骨神经痛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50例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寒湿瘀阻型坐骨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26~79岁,平均(55.42±16.8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平均(7.35±4.70)个月;腰椎间盘突出18例,梨状肌综合征4例,坐骨神经炎3例。试验组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5~78岁,平均(55.40±16.8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平均(7.32±4.67)个月;腰椎间盘突出17例,梨状肌综合征4例,坐骨神经炎4例。2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能够对比分析。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本研究。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4]中关于坐骨神经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标准》[5]中关于寒湿瘀阻证的诊断标准:下肢疼痛、压痛;下肢麻木、功能障碍、恶寒畏冷;舌苔白滑,舌质紫暗,脉沉而迟缓。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等。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脑、肾造血系统功能不全者;合并腰椎肿瘤、结核者;髓核突出严重压迫马尾神经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及晕针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取腰夹脊穴2~3穴、患侧委中、环跳、阳陵泉、承山穴,患者侧卧位,将取穴部位消毒后,使用3~5寸毫针垂直进针,深度为0.8~1.0寸,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5 d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2 d。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温针灸治疗,取穴与针刺的方法同对照组,待得气后,取1.5 cm长的艾段置于在针灸的上端,将艾段的下端点燃,艾段燃尽后去掉灰烬为1柱,2柱/次,1次/d,一个疗程为5 d,2组均连续治疗10 d。
1.5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包括下肢疼痛、压痛、下肢麻木、功能障碍、恶寒畏冷,每项根据轻重程度的不同分别计2、4、6分,无症状则计0分。②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变化,使用McGill疼痛量表[6]进行评估,由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组成。PRI包括11个感觉类和4个情感类对疼痛的描述词组成,按照疼痛程度,分别计0~3分,并计算出总分;VAS分值为0~10分;PPI按照疼痛程度分为0~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③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空腹静脉血3 ml,通过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20 ℃的环境中保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下肢疼痛、压痛、下肢麻木、功能障碍、恶寒畏冷积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PRI、VAS、PPI等疼痛积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GE2、IL-6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血清PGE2、IL-6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GE2、IL-6水平比较 (例,
3 讨论
中医学中并无“坐骨神经痛”这一疾病名称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特征,一般将其归入“痹证”“腰腿痛”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该病的内因肾气衰虚,脏腑是生气血、濡养筋骨的主要器官,筋骨的损伤或病变与脏腑的关系密切,而以肾脏为甚。肾精虚衰,则骨骼筋肉萎软;气血瘀阻,经脉不通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跌扑损伤,伤及经脉,而使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久病体虚,脏器衰微致使肾脏精血亏损,经脉失养,故发腿部疼痛之证[2]。
针刺人体腧穴可促使脑和脊髓内钾离子、钙离子、内源性阿片肽等物质的释放,改变神经递质的成分,从而发挥针刺镇痛的效果。夹脊穴有调节脏腹机能的功用,针刺此穴具有调合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环跳穴是治疗腰腿疾病重要的穴位,对此穴进行针刺,可达到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委中穴善治腰背痛、下肢痿痹等病证;阳陵泉为治疗筋病之要穴;承山穴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症。坐骨神经痛时以腰点、臀点、胭窝点、腓点的压痛点最为明显,其对应点分别是腰夹脊、环跳、委中、承山穴。本研究所取穴位,不但体现了“以痛为腧”的观点,且遵循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共同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7]。温针灸指用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具有疏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作用。艾灸可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消瘀散结;灸火的温和热力,可温通经络,驱散寒邪。本研究中试验组将针刺与温针灸疗法相结合,可发挥出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功效,对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积分均降低,表明温针灸可有效缓解寒湿瘀阻型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与岳萍[9]的研究结果一致。血清PGE2在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受到损伤之后,炎性致痛物质以血清PGE2为主大量释放,这些致痛物质可导致疼痛的产生;血清IL-6参与多种炎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其水平的升高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且水平越高表示炎症越严重。现代临床研究[10]表明,温针灸可促使脑和脊髓内的钙离子、钾离子等化学物质大量释放,使感觉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进而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从而发挥出针刺镇痛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血清PGE2、IL-6水平显著降低,提示温针灸可降低寒湿瘀阻型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温针灸可通过降低寒湿瘀阻型坐骨神经痛患者血清PGE2、IL-6水平,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