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疗经行感冒临床观察
2020-11-02邱峰
邱 峰
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明代岳甫嘉在《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女科》中称之为“触经感冒”。属于经行前后诸证的范畴。西医治疗常简单地按照感冒使用药物对症处理,忽视女性在经期特有的生理、病理状态,往往疗效欠佳,使疾病周而复始,迁延不愈。笔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感冒36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漳州市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年龄14~43岁,平均年龄为28.2岁,其中20岁及20岁以下4例,21~30 岁37 例,31岁~40 岁 28 例,41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 5月,最长3年。治疗前对2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进行齐同性比较,经检验显示,P>0.05,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1]经行感冒的诊断。病史:多有慢性鼻炎、鼻窦炎及慢性咽喉炎等病史。临床表现:经行之际有外感表证,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寒或发热等症状为主,诸症持续 3~7 d,随经净而渐愈,反复发作 2 个月经周期以上。全身检查:体温正常或升高,鼻腔黏膜可有充血水肿,咽喉部充血或滤泡增生。妇科检查:盆腔生殖器官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分析正常或见白细胞升高。
1.3 纳入标准①有正常月经来潮的女性;②符合中医疾病诊断标准;③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者;④无长时间使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药物者;⑤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 10 g,黄芩10 g,党参 10 g,当归 10 g,生姜 6 g,法半夏 6 g,大枣 10 g,防风 10 g,甘草 5 g,连翘15 g。风寒重者加桂枝、白芍、荆芥,风热重者,去党参、法半夏,加金银花、野菊花、葛根各15 g,并加重黄芩用量。咳嗽痰黄加桑白皮、桔梗、杏仁、竹茹各10 g。每天1 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自经前5 d始服,连服5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对照组给予999感冒灵颗粒(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4021940)口服,每日3次,每次1包。自经前5天始服,连服5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2组患者均于治疗后3个月电话随访,了解复发情况。
1.4.2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症状消除时间及复发情况。
1.4.3 疗效判定标准疗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评定。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疗程明显缩短;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1.4.4 统计学方法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数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症状消除时间、复发率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的77.80%;且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4。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症状消除时间比较 (例,
表4 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例,%)
2.2 典型病例患者陈某某,女,34岁。2018年5月15日初诊。主诉:每于经前恶寒发热、咽痛4个月余。现病史:近4个月来因工作繁忙,每于月经前4~5 d出现恶寒,微有发热,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咽喉疼痛。自行服用维 C银翘片、感冒灵颗粒等药物治疗或于经期结束后,症状可好转,但每于经前反复。辰下月经周期第27天,上症再发,恶寒,微热,心烦,乳胀。纳可,寐欠安,小便黄,大便稍干。既往无殊。查体:体温:37.6 ℃。面色潮红,乏力,咽部充血,舌淡红苔薄黄,脉浮弦。血常规示:WBC:7.84×109/L,中性粒细胞:0.68%,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畅,分泌物不多,宫颈:轻糜,宫体:前位,常大,质中,无压痛,双附件区未扪及包块及压痛。诊断:经行感冒(邪郁少阳);治法:和解表里,调和气血。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10 g,黄芩10 g,党参 10 g,当归 10 g,生姜 6 g,法半夏 6 g,大枣 10 g,防风 10 g,炙甘草 5 g,连翘15 g,青蒿(后入)10 g,薄荷(后入)6 g。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煮1次。1剂后,恶寒发热症状消失,余症亦减轻,为巩固疗效,嘱患者连续治疗 2个疗程,此后随访半年未发。
3 讨论
小柴胡汤是和解剂的代表方,出自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少阳病脉证并治》,全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的作用,主治伤寒少阳证和妇人热入血室。女性一生经、孕、产、乳而数伤于血,常阳有余而阴不足,且在月经前后冲任、气血、子宫变化急骤,故诸证变生,非单纯补益或单纯祛邪可奏效。《伤寒论》有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小柴胡汤主之。”形象深刻地描述了女性月经期的生理与病理状态:月经周期来临后,经血下注于胞宫后,全身血脉空虚导致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使腠理大开,外邪遂乘虚而入,多直中少阳经,正邪相争的场所在半表半里,导致出现寒热往来或畏冷发热的外感症状。故本病性质属本虚标实,在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应紧抓病机,故在治疗上,应表里兼顾[3]。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热,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柴胡、黄芩相配伍,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为治疗邪入少阳的基本配伍。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党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传内,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生姜、大枣合用,又可调和脾胃,兼顾表里。炙甘草助党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脾胃,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则诸证自除。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加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以加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加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肝、脾经,固护卫气,加强祛风解表之功。临床运用中随症加减,风寒重者加桂枝、白芍、荆芥,增强疏散风寒驱散表邪之功;风热重者,去党参、法半夏,加金银花、野菊花、葛根,并加重黄芩用量,以防止党参温热之性助长热邪之势,并加用清热解毒生津之平,使热邪得祛,并津液不伤。咳嗽痰黄加桑白皮、桔梗、杏仁、竹茹,以宣肺清热化痰。通过加减使治疗针对性更强,疗效更加显著。
针对经期感冒的病机及发病特点,用中医药进行防治有着独特的优势,本人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本病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须注意的是,在经前调治,应于经前 3~5 d服药,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5]。“治病必求于本”,经前期以对症治标为主,平时则需辨证求因治其本,且多需巩固治疗2~3个月经周期,方能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