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建议
——基于福建高校的调查实症分析

2020-11-02詹涌杰黄桂芬陈苗森刘淑怡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双创评价课程

■詹涌杰,黄桂芬,陈苗森,刘淑怡,周 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财金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双创教育理念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1]。自2013年“史上最难毕业季”后,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鼓励其运用自身优势和对新事物较快的接受能力进行创新自主创业,对缓解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显得十分必要[2]。因此,很多高校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缓解就业困境的权宜之策,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多以知识技能培养为主,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多以创业率为导向,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价值的培养,致使当下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面临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局面。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课题组网络问卷调查,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课堂式授课,不仅受限于地域和时间安排,而且学生接受的知识和思维受限于导师的眼界和能力。该程序化的课程以导师为主体,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心理。同时,以课堂式课程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拥有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面临同一水平、同一形式的课堂教育。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多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背道而驰,在课程形式上仍以不合实际的传统式课程为主,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引导,没有意识到课程改革和方式创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三)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多以结果为导向,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上的评价。课程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导致评价反馈与评价质量偏离实际,其评测方法过度依赖量化模型,评价标准不稳定,评测科学性不高,从而无法准确识别教学的实际效果[3]。并且单一的评价无法得知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创新能力实际的培养情况,不利于形成反馈渠道,进而在资源分析上无法准确分析教学组织和教学师资的进步与特长,以致于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调配和奖励实施。

二、问卷调查与模型的构建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及执行情况

以大学新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情况、兴趣取向和相关要求为前提,问卷的设计着力于收集大学生对于双创教育的认知程度、期待程度和好感程度,从学生角度度量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出改进建议。调查问卷发布的对象为福州就读的高校学生,就是否选修过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采用网络形式发放问卷749份,涉及6所高校,60个专业的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48份。

(二)假设前提

1.所有问卷调查对象均准确理解题目含义并按照题目意思负责任填写。

表1 自变量说明

2.数据的样本空间足够大,能够合理解释说明最终的结论。

(三)模型的构建

对所有的选项采集运用linker五档量表采集法,即A非常满意、B满意、C还行、D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并对其分别赋值 5,4,3,2,1.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细化出的十四项指标通过SPSS软件进行聚类、降维,提取出少数几个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见表2)。

表2 符号说明

1.进行Kaiser-Meyer-Olkin&Bartlett球度检验

数据采用KMO球度检验用于症实样本的充分性,通常 KMO(Kaiser-Meyer-Olkin)的区间范围是[0,1]。通过SPSS检验得出如表3所示的结论,表中数据显示KMO=0.970,该指标远大于0.5,因此本文选取的自变量适用于主成分分析法。

表3 KMO和Bartlett检验

2.提取主因子

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到附表1“旋转”后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0.049,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176,都大于1。表明可解释方差的大小,这两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183%,能反映原有14个变量中约80%的信息量。

表4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表4计算出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构建出两个主成分得分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四分旋转法。

将以上两个主成分的共同度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运算,可以得出影响双创教育实际效果因素的总得分函数:

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第一主成分对双创教育的实际影响效果是两个主成分中影响最大的,其中学生对学校双创环境的评价、学生对双创教育感兴趣的程度和双创教育于就业前景的意义评价得分靠前,说明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抱有期望和认可,不过就主成分得分来看,学生对于导师团队、环境政策和学校内部资源的实际状况仍有所不满,且学生对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学习资源的期待程度很高。第一主成分的分析结果正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症结所在,一方面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普遍认同双创教育的课程价值和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却不满于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调查对象多为接受传统讲授式课堂教育的学生,这表明学生并不否决传统课堂教育有其一定的学习成效,但传统的课堂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追求。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育难以凸出学生的教育本位,学生本应是创新创业学习的主动方,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反而让学生成了被动方。若要让创新创业课程的效用发挥到实处,还需要学校丰富完善课程教育方式,并因此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第二主成分反映创新创业课程带来的前景意义,第二主成分占总得分的比例较小,表明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双创教育的学习目的和前景意义,针对这一点学校应该明细教育目标,转变教育理念,重点宣传创新创业思维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意义,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和思维范式处理实际生活问题,以此凸显双创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建议

本文选取14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变量,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实症分析,指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继而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中提出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明晰教学定位

高校应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在于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只有正确理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才能清晰自身的定位进而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指导作用,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框架限制着课程的实施方向与范围。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在确立自身的教学定位后,可以从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三个大方向出发,将创意、创新和创业融汇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4]。具体来讲,价值目标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之根,可以分为情感引导、态度引导、价值引导和思维引导四个模块。情感引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动性;态度引导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创业态度;价值引导在于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道德责任;思维引导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知识目标在于传授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际需要且适用的知识,例如法律知识、营销知识、财务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和知识目标的体现与深化,可以分为具体的经济工具和信息工具的应用,也可以是市场分析、政策解读、社会洞察、社交管理和想象创造等潜在的能力[5]。

(二)改变课程设置,完善学习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应本着开放性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层次制定出合理的课程安排,因此课程设置可以分为通识型课程和专业型课程。前期教育以通识型课程为主,利用互联网与其他高校平台对接,进行教育信息共享,将以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程模块化,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6]。不仅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还能让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被动地更新与完善教学课程。在教育后期应以创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主旨,让有通识课程基础的学生继续进行专业型课程的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创业项目进行实践性学习,在项目训练中导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将项目活动转换成竞赛成果和学习报告。

(三)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

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兼具激励、鉴定、诊断和管理功能,起到检测课程教育质量、课程目标完成情况和反馈教学效果等作用[7]。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效果体现在多个层面,因此可以分为显性容易检测和隐性难以检测两部分。在显性层面可以以考试、报告、总结评价等手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评;在隐形层面可以以项目、论文为手段对学生整体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同时,高校还可积极引入社会平台、企业团队等作为第三方评价主体测评实际教学成效。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新陈代谢系统,只有令其发挥实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才能让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有效地运转起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附表1 解释的总方差

猜你喜欢

双创评价课程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