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应用效果分析

2020-11-01王广彦

康颐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静脉溶栓基层医院

王广彦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溶栓疗法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本科接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患58例,随机均分2组,都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当中,研究组溶栓时间为发病3 h内,对照组为发病3-12 h内。对比血管再通率等指标。结果:针对血管再通率,研究组93.1%,比对照组62.07%高,P<0.05。针对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0.0%,比对照组6.9%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用静脉溶栓疗法,副作用轻,且溶栓时间越早,效果就越好。

【关键词】静脉溶栓;再通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0.183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临床十分常见,通常是由冠脉闭塞所致,可引起心肌缺氧/缺血性坏死的情况,本病以心力衰竭、胸痛和休克等为主症,若干预不及时,将会危及患者生命[1]。静脉溶栓具有操作简便与治疗快速等特点,可对闭塞冠脉进行再通,让心肌能够实现再灌注的效果,在抢救心肌梗死病患中具有显著作用,但有研究发现,静脉溶栓的时机与患者血管再通的效果密切相关。为此,本文选取了58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患(2017年1月—2020年10月),旨在分析静脉溶栓疗法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本科接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患58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女性13例,男性16例,年纪在47~76岁,平均(63.21±2.58)岁;体重在39~90 kg,平均(60.25±5.84)kg。对照组女性14例,男性15例,年纪在46~77岁,平均(63.04±2.97)岁;体重在38~91 kg,平均(60.58±5.47)kg。患者无精神病史,无药敏史,资料齐全。2组年纪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2]

(1)凝血机制障碍者。(2)精神病患者。(3)无溶栓指征者。(4)过敏体质者。(5)肝肾功能不全者。(6)恶性肿瘤者。(7)依从性极差者。

1.3 方法

2组基础治疗措施如下:吸氧,解除疼痛,镇静等。溶栓前,2组都完善血型、急诊全套、高敏肌钙蛋白Ⅰ、十八导联心电图、凝血五项和心肌酶谱等检查。指导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单次用药量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单次用药量300 mg,嚼服。研究组静脉溶栓时间为发病3 h内,对照组为发病3-12 h内,其静脉溶栓方案如下:尿激酶,单次用药量150万U,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稀释,待药物充分混匀后,对患者施以静脉滴注治疗,需于30 min内滴注完毕。2组溶栓治疗12 h后,都辅以阿托伐他汀钙片和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1.4 评价指标

记录2组血管再通情况,统计并发症(牙龈出血及皮肤瘀斑等)发生例数。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SPSS 20.0,t计量资料(x±s)检验,x2对计数资料[n(%)]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情况分析

针对血管再通率,研究组93.10%,比对照组62.07%高,P<0.05。如表1。

2.2  并发症分析

针对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0.0%,比对照組6.9%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十分常见,可由多种因素所致,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使得冠脉出现了闭塞的情况。本病以胸痛、心电图改变、白细胞计数升高与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含量增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与心律失常等病症,情况严重时也可导致患者的死亡。目前,静脉溶栓乃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重要干预方式,可通过静脉用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以确保药物浓度,提高血管再通概率,促进梗塞面积缩小,但此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引起出血倾向,比如,消化道出血和皮肤瘀斑等问题,故,在静脉溶栓期间需严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等指标。相关资料中提及,心肌再次灌注的效果与患者发病到溶栓两者之间的时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越早对患者施以溶栓治疗,其效果就越显著[3]。此研究,在血管再通率上,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2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治疗能够促进心肌血供的恢复,并能让缺血心肌实现再灌注的效果,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减少病死风险。另外,于溶栓治疗期间对患者辅以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可起到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与改善血液黏度等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4]。

综上,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用静脉溶栓疗法,并发症少,且溶栓时间越早,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谭转志.急诊绿色通道尿激酶与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3):350-351.

[2]曾懿.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2例临床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6,(1):10-10.

[3]尹咏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疗效剖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2):34-35.

[4]齐延伟,吴忠荣,马振刚,等.参麦配合瑞通立治疗急性心肌梗塞ST段抬高型及对心室功能和血浆脑啡肽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5,(5):562-564.

猜你喜欢

静脉溶栓基层医院
基层医院开展慢性病高血压健康教育管理效果分析
人文关怀配合心理疏导在基层医院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基层医院人才招聘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基层医院盆腔炎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