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对足踝骨折患者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0-31运杰
运 杰
足踝骨折是骨伤科较为常见的一类骨折,疼痛和肿胀是骨折后的常见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加创口感染、皮瓣坏死发生率,严重者还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影响足踝关节功能的恢复[1,2]。中医学认为骨折后的疼痛肿胀与气血离经所致的气血不畅、静脉淤塞等有关,在患处外敷行气止痛、活血化瘀药膏能促进药物透皮渗透,发挥祛瘀止痛、舒筋活络之效,缓解肿胀、疼痛症状,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和术后足踝关节功能恢复[3]。同时,良好的护理在促进足踝骨折患者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院在相关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中医护理干预方案,促进了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2018年3月—2019年9月诊治的足踝骨折患者中选出184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共有92例,其中男52例,女40例;年龄19~72岁,平均(45.2±14.4)岁;左侧骨折45例,右侧骨折47例;跟骨骨折42例,三踝骨折29例,多发跖骨骨折21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9例,摔伤32例,高处坠落伤21例。观察组共有92例,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1~74岁,平均(45.5±14.7)岁;左侧骨折43例,右侧骨折49例;跟骨骨折40例,三踝骨折28例,多发跖骨骨折24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0例,摔伤33例,高处坠落伤19例。2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为足踝部骨折,无其他部位骨折者;②年龄18~79岁,性别不限;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骨折到入院的时间超过24 h;②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精神疾病者;③伴有认知交流障碍者;④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⑥治疗配合度差者。
1.3 方法2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先处理肢体疼痛、肿胀等情况,并对骨折处临时固定,待肿胀消退后方行手术治疗。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中药外敷治疗,选择冲和膏外敷,取适量冲和膏摊于脱脂棉上,摊开面积大于骨折周围患处1 cm,敷于患处后用绷带固定,每日更换1次药膏。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病情监测、疼痛护理、健康宣教、肢体自我护理干预、康复锻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①中医情志护理。患者因突发性骨折入院治疗,在毫无思想准备下突然受伤,并伴有剧烈的疼痛症状,极易出现心理障碍。为此,护理人员结合中医情志理论采用移情相制、以情胜情、劝说疏导等方法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的缓解。积极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对骨折、手术治疗等有一定认识,提高治疗自信心,舒畅患者情志。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善于观察患者的异常情绪表现,并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不快,在倾听时适时疏导减压,帮助患者客观认识足踝骨折,纠正错误认知。结合患者的喜好通过听音乐、看电视、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渐进式放松训练等方法调节患者的情绪。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向家属讲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预后等,指导家属学习负性情绪的相关知识,培养家属的心理疏导技能,使得家属能在照护患者同时做到亲情关爱、呵护,消除患者的孤独寂寞情绪。②耳穴压豆。选择神门、皮质下、心、肝、肾以及垂前等耳部穴位,在术前1 d,由责任护士用75%酒精局部消毒,用镊子将王不留行籽贴在耳穴处,贴紧后轻柔的按压,由轻到重,以患者感受到酸、麻、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压1~2 min,每天按压3~5次,双耳交替按压,术后持续按压3~5 d。③中医针灸护理。选择肾俞、阳陵泉、委中等穴位进行针刺,每次留针20~30 min,对于肾气亏损的患者加阿是、殷门、悬钟、承山等穴,隔天针刺1次;若患者伴有寒湿证,则用艾条在患者疼痛部位施灸以散寒湿。④中药熏蒸护理。在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中药熏蒸护理,组方为:防风15 g,花椒、红花各10 g,透骨草、乳香、没药、海桐皮各6 g,当归5 g,威灵仙、川芎、白芷、甘草各3 g。将药物放入2000 ml自来水中煎煮,煮沸后将药汁倒入熏蒸器上,充分暴露患者的足踝部,对足踝部皮肤进行熏蒸,每次熏蒸30 min,熏蒸结束后彻底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卫生。每日熏蒸2次,持续3~5 d。⑤中医饮食调护。中医学认为三分治,七分养,饮食起居是中医护理之首。肝主筋、肾主骨,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又主四肢,气血旺盛则四肢血液充盈,筋骨得养。因此对于足踝骨折患者在饮食上宜滋补肝肾、补养气血,达到强筋骨之效。护理人员在床旁给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饮食调护的相关知识,并指导家属多给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的食物,多食用鸡蛋、肉类、鸡汤等补品,使气血旺盛;同时在骨折早期还应给患者食用活血化瘀、行气消肿止痛的食物,如豆制品、水果、瘦肉汤、蛋类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食物,不可食用肥腻滋补品,如骨头汤、肥鸡、炖甲鱼等;骨折中期以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上保持高营养,以促进骨痂的生长,可给患者多食用骨头汤、田七鸡汤、动物肝脏等,多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钙、蛋白质。在骨折后期饮食上基本解除禁忌,可以多食用老母鸡汤、猪骨汤、养骨汤、炖甲鱼等。
1.4 观察指标入院时、术日、术后3 d分别采用VAS评测患者的疼痛程度(0~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使用GQOLI-74生活质量量表评测生活质量,其分成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4个方面,采用百分制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应用SPSS 24.0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日和术后3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上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例,
3 讨论
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层较薄,且移动性差,骨折后易引起局部软组织肿胀,严重者还会出现张力性水疱。及时缓解患者的疼痛、肿胀症状对于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中药外敷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将药物包裹在皮肤筋骨之间,以其味入经穴,循经达于脏腑,起到祛邪通经、调理脏腑之效。现代医学认为中药外敷疗法能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改善患处的营养,达到消肿、消炎、镇痛之效。而且药物能透皮到皮下组织,提高患处的血药浓度,发挥药物作用[4,5]。本院对足踝骨折患者应用外敷冲和膏,冲和膏是由紫荆皮、白芷、独活、石菖蒲、赤芍等药制成,具有清热消肿解毒之效,在足踝骨折患者中应用能使气血顺畅,化瘀生新,肿痛自消。为了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早日康复,本院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应用中医理论制定中医护理干预方案,通过饮食调护、情志护理、耳穴压豆、中药熏蒸、针灸护理等中医护理技术促进患者康复。如结合骨折患者的的情绪特点,通过情志护理消除患者的思想负担,使气血旺盛,脏腑功能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患者康复[6]。以耳穴压豆促进肿胀消退,缓解疼痛感,而且耳穴压豆还能刺激相应耳穴,调节肝、脾、胃等功能。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食物是人体气血津液的主要来源,足踝骨折后肌肉、筋骨受损,血脉受阻,血瘀气滞损伤,致气血虚弱,不利于骨痂的生长和骨折愈合[7]。为此本院采取分期的饮食调护,结合骨折早期、中期、后期对于营养等的需求,合理调节患者的饮食方案,以合适的饮食补益气血,强身健骨,促进骨折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日、术后3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
综上,中药外敷联合中医护理干预在足踝骨折患者中应用有助于缓解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