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体验式报道发展路径探析

2020-10-30王斌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8期
关键词:融媒时代纽约时报

摘 要: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陆续进入传播领域,受众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信息选择,传统模式下生产的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和竞争力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同样对于体验式报道也形成了诸多冲击,这种形势催发了传统媒体对“内容为王”的认识。《纽约时报》的体验式报道正是融媒新闻趋势下的成功实践,它不是简单的一元叙事,而是制造真正意义上的身临其境,让用户把看新闻当作一种享受。本文将分析《纽约时报》体验式报道的具体实践,并从中归纳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体验式报道;《纽约时报》;融媒时代

一、体验式报道的发展脉络

(一)体验式报道的提出

关于体验式报道的定义,我国学界存在着许多种说法,查晓强认为体验式报道是一种预知时间、地点、内容甚至采访主题的报道方式,记者集“采访者”和“事件的主角”两个身份为一身。胡德桂则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实际的体验式采访和体验式报道中,对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往往是无法提前预知的,进而他提出体验式报道是记者有意或无意亲身经历了事件的始末,而写出的一种有记者感受的立体报道。

体验式报道在我国发端较晚,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新闻改革的浪潮而出现,当时一些主流媒体都纷纷倡导新闻报道观念的改革,1991年,《钱江晚报》开始推出记者在新岗位的体验式系列报道,将记者安排到清洁工人、售货员、银行职员等岗位去进行体验式采访,通过观察和体验写出具有现场感和极强贴近性的报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998年,党媒《光明日报》也将报道的视野投入到了体验式报道,使得体验式报道的热潮开始兴起。

(二)体验式报道的特征:独特的体验性

1.记者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参与是体验式报道的基础,体验式报道的参与不是其他新闻采访那样简单地亲临新闻现场,而是将自己投身到新闻事件中,用自己的手、腿、鼻子、眼睛去触摸、探索、感知、观察整个新闻事件,找到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委,对新闻事件实现最广、最全面的展现。

2.记者去感受新闻事件

记者在体验式报道中身兼两重身份,由于体验式报道多涉及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对于此类新闻题材的报道,记者必须静下心来去感受市井气息,这种感受融入了记者自己的理解和投入,不是简单地去体验,例如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一个掌握和理解,这对记者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3.记者去再现新闻事件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闻事件的再现,体验式报道亦然。与其他报道不同的是,体验式报道更偏主观一些,虽然跟其他报道一样,会兼顾诸多新闻要素,但里面会掺杂着诸多作者自己的感受,这既是体验式报道的独特性所在,同时也是很多人说体验式报道不够客观的原因。其次,体验式报道的再现注重对于日常生活的记录性,接地气。

二、《纽约时报》体验式报道的创新实践

《纽约时报》曾以其过硬的写作能力著称,而在“融媒”的巨浪之中,《纽约时报》也意识到单一的“好底子”不能成为有口皆碑的理由,采写应当与高科技“无缝对接”,新闻不再只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有机结合,它应当成为用户的享受,于是,《纽约时报》的体验式报道应运而生——从用户体验出发,利用多种媒体构筑复合型信息流,它更强调新闻呈现的形式和叙事语言的创新,即如何用全媒体形式讲好大数据基础上的新闻故事。下面将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来看《纽约时报》体验式报道的具体实践。

(一)3D特效体验——以《雪崩》为例

2013年,《纽约时报》记者John Branch以专题报道《雪崩》获得普利策新闻特稿写作奖,该专题报道成为《纽约时报》体验式报道的里程碑之作。《雪崩》共分为六个章节,充分运用了全媒体的交互技术,向读者再现了滑雪者遇难的整个过程,并用较大的篇幅讲解了雪崩的科学原理等。仅在发布后六天,这一报道就以出色的表现力获得了290万访问量和350万页面浏览量。

那么,《雪崩》是如何进行体验式报道的呢?打开《雪崩》专题,读者就已经进入了雪崩时的情境之中,耳边响起的是怒吼的狂风,眼前看到的是被风卷起的积雪,渐渐地,读者以鸟瞰的视角越过了群山,到达了罹难者的滑雪地,最终视野停留在了雪崩发生的地方,雷达测到的数据、空间三维信息和激光强度信息的转化和运用让3D动画效果十分逼真。当然,这只是整个专题报道的第一部分“山谷滑雪”,剩下的“到达山巅”、“开始下山”“雪崩爆发”、“发现遇难者”、“八方支援”五个部分都用上了体验式报道的方式。

(二)互动游戏体验——以《“擊”球》为例

2014年世界杯期间,《纽约时报》制作了《“击球”》系列专题,每期呈现五张精彩进球的新闻图片,有趣的是编辑巧妙地“拿走”了照片中的足球,然后邀请读者猜测图片中足球的位置。当读者点击屏幕中的新闻图片时,图片会随机显示足球的真实落点,相应的程序会计算准确率“得分”并把这个分数与其他读者的成绩进行比较。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品读新闻,不如说是在玩趣味小游戏。对足球迷的读者而言,动动手指就能检测自己的对足球的预判和掌握能力,这样的新闻专题报道的吸引力不亚于足球本身。

同时,专题报道还安排了相应程序的计算和比较,这种在游戏行业十分常见的方式却很少被应用到了新闻报道领域,《纽约时报》的尝试也在告诉所有的新闻媒体,新闻可以是开放和互动的,新闻传播也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的传播方式以适应高速信息流时代。

《纽约时报》擅于以全媒体、互动式、游戏化的方式讲述精彩的新闻故事,这无疑源自于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媒体阅听习惯的充分把握。新闻的读者不会拒绝基于数字运算基础上的互动体验的游戏化呈现模式,同时评分机制下的竞赛心理和分享功能可以促进更多的读者参与新闻叙事,进一步推动了读者间的社交化传播,传统的新闻摄影、新闻图片传播都被赋予了创意和体验功能的价值。

(三)虚拟现实体验——以《流离失所》为例

2015年11月《纽约时报》正式启动关于VR内容制作的项目,推出VR产品NYT VR,并首次推出作品《流离失所》——关于叙利亚战争导致儿童流离失所的新闻报道。它尝试增强传统新闻的体验感和可视性,用户可以结合自身喜好来调整视频角度、声音等内容。

《流离失所》是《纽约时报》与Vrse公司合作拍摄的5个有关世界难民生活的视频短片之一,全片长达11分钟,展示了叙利亚战乱导致人们家破人亡,三个不幸的孩子在战争中艰难生存的场景。观看《流离失所》,只需抬头就能看到运输物资的飞机从天空划过,稍作留神也能发觉救济物资从天空坠落,环顾四周,熊熊的战火就在身边,周围的灾民的恐慌情绪和手足无措的样子也一目了然,三个孩子细微的特写更是揪动着读者的心。

《纽约时报》的杂志主编杰克·西尔弗斯坦认为,“在国际报道和冲突报告的背景下,虚拟现实的力量在于它能在观众与新闻和故事之问建立一种独特的情感关系,而且潜力巨大。”正是由于VR技术带来的强大现场感,读者很容易就被带入进去,他们的情感会更容易受到新闻本身的影响,这也是VR新闻的成功之处之一,它作为体验式报道的最新形式,改变了传统视频新闻的封闭性:即使配有高质量的解说文字和背景音效,都无法与体验亲身经历的感觉相媲美。

三、《纽约时报》体验式报道创新的思考

(一)高质量的体验式报道产品离不开资金和精力的投入

《纽约时报》的《雪崩》耗时半年才制作完成,官方一直拒绝透露《雪崩》的制作成本,但有传闻称花费了25万美元。《“击”球》和《流离失所》等新闻产品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大功告成的。对比一下《纽约时报》的高投入和产品效果不难发现,它的一系列体验式报道是相当成功的,不仅给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也为自身带来了更多的点击量和产品收益,最重要的是品牌形象的完美传播,许多媒体开始把《纽约时报》当做融媒时代的风向标,或多或少地都在某些领域向它看齐。先行者的成功经验也在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其他媒体想要做好体验式报道,就必须看到《纽约时报》在资金和精力上的投入,这是保证新闻质量无可争辩的必要前提。

(二)随时随地的互动是体验式报道的生命力所在

《雪崩》的视频速度可以伴随鼠标滑动的速度而变化;《“击”球》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互动性体验式新闻产品,它甚至能够做到用户之间的竞赛互动;在观看VR新闻《流离失所》时,读者看到的新闻场景会随着低头、抬头、摇头的变化而改变。体验式报道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这样随时随地的互动特点。尤其是VR新闻,这种呈现方式无疑比影像多媒体更进一步,它可以借VR之眼把新闻事件或特殊主题更加频繁地在媒体上呈现,受众通过VR眼镜或头盔就能看到拍摄对象和人们之间的互动。面对当下挑剔的新闻阅读者和信息接收者们,新闻具有互动性才不会枯燥无味,至少互动的体验式报道会增加受众点开浏览的可能性,这可能会成为融媒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的一大方向。

(三)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不会成为体验式报道的制约因素

由于体验式报道的技术要求高,制作流程多,对于一些事件性新闻,体验式报道不能立马跟进,貌似新闻的时效性与体验式报道不能很好地统一起来。例如《雪崩》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才制作完成,《流离失所》短短的11分钟视频也绝不是几天时间就能从素材变成成品,这样看来,《纽约时报》在体验式报道方面的尝试更像是在做艺术品而并非新闻产品。而恰恰相反的是,每天,整个传媒行业新近发生的新闻的报道不计其数,它们即便文字、图片、视频制作的再精美,能带给受众新鲜感的又有几何呢?被看作“花瓶”的体验式报道是新闻行业紧缺的,它具有更全面的信息和颠覆性的呈现方式,晚点报只为拿出更好,这样的新闻会比那些普通的新闻报道更能传达一个媒体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四、总结

体验式报道以其独特的体验性,在诸多的新闻文体中形成了独特的新闻叙述方式,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但随着融媒时代的发展,在技术和受众需求的冲击下,发展也遭遇极大地冲击,《纽约时报》近几年对体验式报道的探索和实践是比较成功的,顺应了融媒时代新闻数据化生产和互动式呈现的新趋势,对3D技术、游戏flash技术、VR技术的借用把新闻报道的整个過程推向了最新的科技前沿,突破了单纯的“大数据”为卖点的做法,强调了新闻应该调动全媒体语言吸引受众、调动受众、感染受众。体验式报道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用最佳的呈现方式讲好新闻故事,用受众最喜闻乐见的新科技演绎新闻故事,它是传统媒体深化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践,也是未来新闻行业践行用户思维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德桂.关于体验式报道的理性思考[J].新闻大学,1999(04):42-44.

[2] 刘侠胜.体验式报道——新闻“三贴近”的好形式[J].新闻战线,2003(09):70-71.

[3] 周胜林.全面、辩证地看待“体验式报道”[J].新闻记者,1998(04):40-42.

[4] 郑佳蕾,许正林.新媒体环境下,体验式报道的价值期待与现实难度[J].艺术科技,2014,27(02):94-96.

[5] 宫承波,田园,王玉风.超写作:融媒时代视听新闻表达新景观[J].新闻与写作,2018(03):18-21.

作者简介:王斌(1994-),男,湖北黄石人,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社区媒体。

猜你喜欢

融媒时代纽约时报
浅析融媒时代新闻编辑的发展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几个关键动作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