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17年中国电影的现状及发展
2020-10-30冯丹丹
冯丹丹
摘 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及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个“地球村”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对知识文化的汲取要求也愈发便捷及易懂,较之其他的文化传播形式,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和容易受到全球化浪潮波及艺术形式。随着我国的发展,中国电影的世界性和全球性进程大大领先于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本文基于对2017年国内电影产业现状和2017年国内电影个例以及电影成本问题的分析,阐述了现阶段国内电影的阶段性问题,以及电影产业成本存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关键词:全球化;中式大片;文化自信;民族性
第一章 我国电影产业的现状
从1905年《定军山》到今天,中国电影发展了百余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相对提高。在这个时代中国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是必然的。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品质量和社会反响两方面都越来越好,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力阻止强势外文电影文化入侵及渗透。
“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国内电影产业也存在一些不足:影片美化处理不够,缺乏自主传统美学的传承;电影制作技术和科技发展较短,仍是短板,专业化水平不足;电影制作成本缺乏合理配置;过度依靠热门IP,影响影视行业的创新。
第二章 2017年国内关于电影的数据
根据数据,2017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 559.11(含服务费)亿元,同比增长 13.45%,较 2016 年同期增速回暖明显。城市观影人次达 16.2 亿人,同比增长 11.19%;新增银幕 9597 块,总量达到 50776 块,超越北美市场成为全球第一。
地区票房数据方面,2017 年全国票房分布继续下沉,一线、二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分别下降至 20%、40%,而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占比均上升 1pct 至 19%、14%和 7%。因此随着票房和银幕向三四五线地区下沉和覆盖,消费群体基数也逐渐扩大。一二线城市的电影市场渐渐饱和,三四线城市电影市场迅猛发展,影视产品需求量持续增长,深度刺激和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
2017 年电影产量970部,国产影片307部,合计票房236.8亿占总票房53.6%;共有 96 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 1亿-5 亿电影部数与 2016年持平为 59 部,5 亿-10 亿票房数量同比减少1部至17部,过 10 亿票房影片同比增加6 部至 15 部,总票房占比超过 50%,而票房TOP30影片总票房占比达到66.2%,较2016年同期上升近 3.7pct,其中《战狼二》以56.83亿登顶国产及历史票房冠军。
与此同时的是单片票房在1000万以下的电影有291部,较2016年减少 29 部但占到新上映影片的比重仍有 60%。因此可以看到,电影市场票房集中度不断提升,整个市场的马太效应急剧增加。
电影票房反应一部电影的直观数据,自然而然成为一部电影的评分标准。其实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他越来越成为一部电影可观的风向标。影响了大众的观影效果。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电影票房成绩,理性分析电影的制作及内涵。整体而言,2017年的影片票房还表现出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口碑对票房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是文艺小众类影片开始在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美式及外文肥皂电影在国内的票房号召力开始越来越弱。这些都是国内电影市场以及观众逐渐成熟的表现,对电影行业而言,则不失为一件好事。
第三章 2017年国内电影票房成功案例分析
提到2017年的国产电影,不得不说《战狼二》这部影片,该片以56.83亿票房成绩傲视群雄。不可否认该影片观影满意度仍是近些年来最高。影片以“利比亚撤侨”及“亚丁湾护航”为背景,经艺术轻加工的电影作品。是一部优秀的展现国力与世界影响力的大型宣传片。其票房大获成功的背后,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17年3月《电影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对电影产业的支持,大力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从题材到影片发行前的审查都大大放宽政策,受政治因素影响减弱;第二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国产电影保护月”因素帮助,在上映期间无国外电影竞争。第三方面,是民族文化底蕴收获成功,是对自我文化认同的成功。“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文化亦是如此。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自身文化底蕴的积累,这个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加上欧美文化枝叶,并用现代高科技浇灌,才结出屡屡硕果。以及年底上映的《红海行动》军事爱国题材电影,同样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他们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表现可谓淋漓尽致。
第四章 电影产业的成本分析
提到电影产业成本,人才才是关键,设备管理研发等都需要人力。人的因素影响电影成本,随着名人效益带动的成本上涨,电影类型逐渐丰富,放映技术更迭,视觉效果要求提升,电影成本投入规模日益剧增,电影投入屡创新高。
目前我国电影成本存在配置不合理,成本壁垒高,回报不确定性等问题。占比最大的是演职人员的薪酬,成本超过50%,编剧及导演占成本的10%。投入美服化道、摄录、特效、后期制作等成本仅仅只有40%。若演职人员超过50%或则更高比例,制作单位必将控制其他环节的成本。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控制降低成本,一定会影响到电影品质,阻碍行业发展。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推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国家间原有的以国界为基础的壁垒被打破,电影产业文化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性是世界性的载体。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式大片的崛起。中国电影产业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再融入时代新文化的要求,产业也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总体来说,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带来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背后所存在的问题。中国电影市场需要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出现泡沫式的增长。在市场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为了追求效益而抛弃了质量,中国观众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大家更多愿意看到的是中国电影的进步,看到更多原创的、高质量的作品。唯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缩小与国外电影之间的差距,才能走向更远。
参考文献
[1] 孙隆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十月秋風.中国电影史[M].百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