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10-30张光全
张光全
摘 要: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
关键词:初中生物;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生物教学中不应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学生创新意识、机能和人格的培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又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和课外活动中,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面对许多奇趣现象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动手操作,施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书本中心为三个版块的结合,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得以培养。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活动必定是不受传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由于创造性人才的行为和思想一般来说都偏离常规思想,如果我们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加以扼制,创造的火花将会熄灭。因此,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宽松,学生才会自由地想,自由地做,只有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宽松和安全时,思维才可以无限制地发散,创造的火花才不会受到压抑。因此,我在上课时,充分的发扬民主,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即使是奇谈怪论,也尽量地挖掘其合理的成分。例如讲花卉嫁接时有一个同学指出,能否将黄瓜嫁接在南瓜上,以延长黄瓜的生长期,很多同学都哄堂大笑,认为他是异想天开,我及时地抓住这一个设想的合理成分,并鼓励这个同学去试一试。事实证明,这个学生的设想是正确的,经嫁接的黄瓜生长期延长了很多,且增加了黄瓜的产量,改善了黄瓜的品质。总之,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重视基础,开拓创新领域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核心。要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如:只有在了解显微镜操作能力,才能在操作中寻求更快捷的方法,或提出改进显微镜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措施。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当然,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削弱了创造力产生的根基。生物学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甚至向其他学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正是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的。广博的知识修养,是创造力智慧之花盛开的沃土,特别是在当今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尤显重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而开拓知识面,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也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这样才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吸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探索、创新。
三、强化实验,培养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驗,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四、质疑思辩,激发创新才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有疑方能创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可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没有被晒死?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为什么说森林能调节气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却能往高处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什么原因?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了创新的思维和火花。
又如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有些学生提出,我们小组的蚯蚓没有环带,难道是其它虫子?我表扬这个小组的学生观察很仔细,善于发现问题,并要求全班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是幼小的蚯蚓没有环带,而大的蚯蚓有呢。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这样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不仅提高了实验质量,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必然会在质疑、启迪、探求、实践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芝青.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
[2] 凌建筑.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功(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