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学术型教师的培养

2020-10-30陆良荣

关键词:教学风格

陆良荣

摘要:培养学术型教师有助于彰显优质教育的本义,提升区域教育的品质。其具体策略有:鼓励分层结对,凝聚团队力量;跟进成长规划,突破发展瓶颈;发挥领衔作用,彰显名师效应;借助微格教室,塑造风格教师;砥砺学术探究,增强职业幸福等。

关键词:学术型教师 分层结对 领衔示范 教学风格

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营造一个有序、健康、活跃的学术氛围,培养一批有学术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呼唤,又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教师培养,在教师培养的机制与方法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成为依托教育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如何在新起点上更新理念、创新形式、突破瓶颈、提升境界,使教师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基于目前国内外教师培养的研究,学校开启了培养学术型教师的探索。

一、对学术型教师及其培养的初步认识

(一)学术型教师的界定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彭钢指出,学术型教师具有问题与探究、学理与辨析、科学方法论等强烈意识,形成质疑与思考、广泛阅读与终身学习、研究与优化行动等习惯,并且善于将学习与研究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换言之,学术型教师需要视野开阔、学识广博、素养深厚、思想深邃,善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调度资讯、运用科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术型教师会将研究作为自身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注重学习求知、质疑求真,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敏锐的文化判断力,能在学校文化塑造中起示范辐射作用。因此,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该把成为学术型教师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应然追求。

(二)培养学术型教师的意义

1.彰显优质教育的本义。

首先,加大学术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让学校的杰出教师成长为学术型教师,成为全体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率,可以发挥优质师资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会不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增强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彰显优质教育的本义。

2.提升区域教育的品质。

培养学术型教师有助于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区域教师群体会以学术型教师为榜样,将研究作为自身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学生群体则会在学术型教师的浸潤熏陶下,逐渐形成研究意识,提升价值追求。久而久之,整个区域教育环境将趋于学术化,区域的教学品质将得到提升,进而形成研究性文化氛围。而这种文化氛围又会强化师生的研究行为,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术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学校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培养学术型教师,策略如下:

(一)鼓励分层结对,凝聚团队力量

教师发展首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所谓“分层结对”,即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有效性和合理性的指导,帮助教师迅速进入角色,及时调适,拾阶而上。

新教师与老教师师徒结对是第一层次的“敲打”,其目的在于帮助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站稳课堂,夯实基础。结对后,徒弟会认真学习师父的经验,师父则会仔细观察徒弟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职业倦怠期教师与名教师结对是第二层次的“激励”。一般来说,教师在三四十岁时会进入职业倦怠期。为增强这个年龄段教师的发展后劲,学校鼓励他们与名教师结对。例如,学校加强教科研梯队建设,要求有较强教科研能力的教科员在指导中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同时,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督促热爱教科研工作的中心组成员做好学校与个人课题研究工作;要求协助组教师向名师看齐,学习经验,勤于反思。名师的帮扶,有助于职业倦怠期教师实现从合格教师向骨干教师的转变,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并为成长为学术型教师队伍积累“资本”。

骨干教师与名特教师结对是第三层次的“自觉”。这是更高层次的结对,学校将其称为“名师高徒”。例如,杨春华老师与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唐琴老师结成师徒后,在唐老师的引领与督促下,教学水平日益提升,教学影响逐渐扩大。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室继续分层结对,以“名师传承”“师徒结对”“互助教研”等多种形式,扩大结对研究,帮助更多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这种模式也为学校培养了更多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标志着在学术型教师培养的理念机制和路径方法方面均更上层楼。

(二)跟进成长规划,突破发展瓶颈

随着教学资历的累积,新教师会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教学业务娴熟,管理水平高超,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教育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成熟型”教师。然而,从成熟型教师走向学术型教师,需要实现质的飞跃,导致很多教师的发展止步于此。这就是现实中成熟型教师常见而学术型教师鲜有的主要原因。此时,就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做好规划。

为使教师的规划切实可行,我校对每位教师的规划都严格把关,综合分析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帮助他们完善个人成长方案,争取每位教师都能实现“三年跳一跳”。为了让教师的成长目标明晰可见,学校还帮助教师将三年规划细化为“每年一小步”,并与区学科带头人考核对接,每学期组织相关人员跟进教师规划的落实情况,督促和掌握教师规划的进程及发展状态,查漏补缺,必要时会“逼”着做、“扶”着上,从教研、科研、管理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长规划作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推动着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跳出“舒适区”或“迷茫区”,明确专业成长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依赖”,在专业探究、学术涵育、课程创新的过程中向学术型教师迈进,从而迈向一个更高阶段的业务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新境界。

(三)发挥领衔作用,彰显名师效应

为发挥名特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培、辐射作用,并建立学术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成立了以特级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为成员提供了交流切磋、思想碰撞的机会,成为学科教师自我研修与提升的平台。比如,在公开课的“磨课”环节,以领衔名师为核心的工作室团队可以多角度、有针对性地为授课教师提出建议,既挖掘其闪光点,又及时纠正其不足。这种团队合作让每一次打磨都成为新的起点,也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契机。名师工作室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对话名家、走近大师,更新教育理念。另外,工作室成员还可以借助名师的眼光去发现自身问题,扬长避短,在磨炼与雕琢中快速成长。

名师工作室是研究的平台、成长的示范、凝聚的核心,它不仅带动了学校学科教师的成长,同时辐射到周边学校,为本地区的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在领衔示范的影响下、名师效应的催化下和探究氛围的感染下,教师反求诸己,自我激励,挣脱定位和角色的束缚,朝学术型教师的方向努力迈进,形成学术型教师培养的整体氛围,最终带领学校乃至地区的学科教育迈上新台阶。

(四)借助微格教室,塑造风格教师

为了帮助教师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设置了一个特殊的教室——微格教室。微格教室的特殊性在于教室里安装有多个摄像头,能从多个角度把教师上课时的语态、动作以及师生教学互动过程等记录下来。课后,教师对照录像检验,从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稳定而有标识性的教学特色,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风格教师”这一称谓是对教师教学特色的莫大肯定。当然,教师不是为了风格而风格,最终目的是让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风格教师”推广的也不是风格本身,而是风格背后的理念与价值。教师只有具备了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凝练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才能一步一步在规划中成长为学术型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格教师”的塑造,無疑是走向学术型教师的有效进阶。

(五)砥砺学术探究,增强职业幸福

培养学术型教师,还要从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着眼和入手。学校为使“创建研究性学校、培养学术型教师”成为学校新的特色品牌,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课本、课堂、理论、研究融会贯通。一个个师德师风报告会,一本本推荐阅读的好书,一场场学科素养的比赛,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座谈,涵养砥砺创新的教育动能,教师从中感受到了职业的责任感与幸福感。如果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安身”的工作和职业,那么职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则攸关学术型教师培养的“立命”,也是关系成熟型教师能否成长为学术型教师的重点。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校本研修的普通高中学术型教师培养的研究”(编号:Ja/2018/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雪林.培养“学术型教师”的校本实践[J].江苏教育,2017(46).

[2] 王占宝.培养创新型人才呼唤建设学术性高中[J].人民教育,2011(12).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生习惯形成的影响
浅谈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名师教学风格的“校本化”生成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基于心理认同理论的教学风格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打造个人教学风格之我见
构建个人教学风格之我见
如何展示出独特的教学魅力
谈谈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