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课程设计

2020-10-30朱桂友冯苗苗

关键词:思辨法治思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朱桂友 冯苗苗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政府依法、科学、果断决策和处置,公民具备法治意识、全局意识、奉献精神、参与意识等都极为重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法治为准则,以客观、公正、全面为基本要求,思辨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及时、合理、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备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思辨 公共利益 法治思维

一、学习背景

庚子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一度陷入恐慌之中,从被动到主动,从仓促应战到积极防范,我們最终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处置应对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如,如何才能尽可能提前预警以防止此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政府应该如何依法履行职责以有效管控?普通人应具备哪些素养以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中去?总之,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人人都是参与者,学生也不例外。

二、学习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公民思辨素养的大检阅。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含:

第一,由于公共决策机制的复杂性和新冠病毒的未知性等,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为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全国驰援武汉、封城、交通管制、延迟复工等。这些措施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没有法理依据?有没有更好的防控措施?更好的防控措施应该以什么为标准?经历这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国家治理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我们能够向立法机关和政府机关提供哪些建设性意见?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品质。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积极请战,冒着生命危险,集结驰援武汉,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奏响了一曲团结、拼搏、梦想的时代凯歌,感天动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瞒报信息、自私自利、迷信盲从、传播谣言等丑恶行径不时见诸媒体。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普通民众应有怎样的公德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第四,在疫情发生后,各类消息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流传,有人轻信、传播,有人怀疑、质疑,有人否定、驳斥,也有人“来者不拒”。我们应该如何分辨各类信息的真伪?

三、学习目标

1.养成反思质疑、兼容开放、自主独立的思辨品质。

2.掌握“法治思维”对政府机关和公民提出的要求。

3.掌握“维护公共利益”对政府机关和公民提出的要求。

4.能够对社会流传的海量信息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的甄别、分析和判断。

四、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3)疫情期间相关媒体的采访报道,如《财经》记者俞琴、黎诗韵的《专访卫健委派武汉第二批专家:为何没发现人传人?》等;(4)刘哲昕的《家国情怀:中国人的信仰》;(5)朱桂友的《思辨与生活》。

五、学习活动设计

(一)议题设计

1.如何看待“未发现”与“不排除”?

2020年1月,国家疫控中心专家组先后得出“未发现人传人”与“不排除人传人”的结论,直到最终得出“人传人”的结论。如何看待这一系列结论的变化?

2.为什么“禁”?

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政府、社区做出了许多“禁足”规定。这些“禁足”规定是否有法律的依据?

3.如何看待两类“逆行者”?

疫情暴发后,一方面出现了包括医务工作者等冒着生命危险驰援武汉的“最美逆行者”,成为人们追捧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大发国难财的“道德逆行者”,引起社会公愤。两类“逆行者”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年第7期本刊特稿4.谁应该“感恩”?

尽管眼下还面临着疫情的输入性风险,但中国抗击疫情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有人认为,武汉为全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感恩武汉人民;也有人认为,武汉抗疫斗争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武汉应该感恩。这两方面的感恩是如何统一的?

(二)活动设计

议题一:如何看待“未发现”与“不排除”?

学生阅读《财经》记者俞琴、黎诗韵的《专访卫健委派武汉第二批专家:为何没发现人传人?》。

思考以下问题:

1.“未发现人传人”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第二批专家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关键信息?如果没有掌握,是病毒信息问题不充分还是获得的数据不全面?如果掌握了,为什么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决策机制存在问题,还是专家对于病毒的了解不够全面?

2.针对武汉出现的可能引发公共卫生安全的苗头性问题,专家组应该如何获得信息,如何分析这些信息?

3.你认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该怎样修改和完善,以避免类似决策失误的发生?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国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事实证明,公共决策涉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政府必须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预防可能妨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疫情,政府的正确决策尤其重要。

决策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重大决策对参与决策人员的思考、辨析、独立人格、主动担负责任等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对于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重大决策,应该有怎样的程序和机制,确保决策万无一失?这是我们需要总结反思的。

议题二:为什么“禁”?

学生观看武汉“封城”的视频,对比此前武汉的城市宣传片,思考以下问题:

1.武汉“封城”是武汉人民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做出的牺牲。但是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都做出了“禁足”的规定,“封城”“封路”“封村”“封小区”等,这些“禁足”规定有没有法律依据?如果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那么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文件的哪一具体条文?具体实施时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2.如果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政府的决策也是符合法律程序的,那么市民若違反“禁足”规定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具体法律依据是什么?

3.武汉“封城”后,有哪些好的预期、会带来哪些问题?从武汉居民和非武汉居民的角度,从疫情防控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来分析。

在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说,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如何兼顾少数人的利益,或者尽可能让少数人的利益少受损害,这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如何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并且能够保证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宪法和法律是社会公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只有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依法治国是在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现代治理方式的实施离不开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最终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碰到问题靠法,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的思维习惯。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对“封城”等“禁足”规定的事实和法理思辨分析,对于学习法治知识、培养崇尚法律的情感和意识、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议题三:如何看待两方面的“逆行者”?

思考以下问题:

1.武汉疫情暴发之后,出现了无数“最美逆行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投入抗击疫情的斗争,这当中有几万名医务工作者,还有无数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甚至还有许多自由职业者。他们明知武汉有那么多危险,为什么还毅然“逆行”?他们“逆行”的力量从何而来?从这些“逆行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哪些传统美德和人性光辉?

2.在全国人民都全力投入抗击疫情的斗争时,一些人对于紧缺的、事关人命的防疫物资,居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大发国难财。这类倒行逆施的行为一经媒体披露,激起了全社会的公愤。这些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屡屡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

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华民族历来所看重和强调的品质。这里的“德”,其具体含义和基本要求有哪些?为什么要“以德为先”?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正是无数普通人的默默坚守,才有了今天的万家团圆。国家有难,广大医护人员纷纷请战,舍小家为大家,坚守一线,不论生死,不计报酬,为百姓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疫墙”。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甘于奉献、勇于拼搏,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心中始终有国家和民族大义,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议题四:谁应该“感恩”?

思考以下问题:

1.武汉“封城”,给武汉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武汉“封城”,隔离了传播源、截断了传播途径。可以说,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为这次抗击疫情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说,全国人民应该感恩武汉及武汉人民,你同意吗?为什么?

2.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人民紧急行动。无数人冒着生命的危险紧急驰援武汉;各地救援物资日夜兼程发往武汉。有人说,武汉应该感恩全国,你同意吗?为什么?

3.全国应该感恩武汉,武汉应该感恩全国,两个方面的感恩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武汉的牺牲,还是全国的驰援,都是为了夺取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正是因为全国一盘棋,从整体着眼,才会有武汉的局部牺牲;正是因为坚持生命第一、人民利益第一的原则,用综合的思维分析问题,才会有武汉“封城”、全国驰援的最佳方案选择。两个方面的感恩,背后体现的是系统分析的思维方式、社会大局意识、国家整体意识,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 刘哲昕. 家国情怀:中国人的信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4] 朱桂友. 思辨与生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5]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猜你喜欢

思辨法治思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