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并肩看数学
2020-10-30仇学春
仇学春
【摘 要】与儿童并肩,就是坚守儿童立场,带着尊重和理解走进儿童的世界,与儿童一起欣赏数学学习过程中那一道风景;这里的“看”数学比“学”数学要更高级,让学生自己看,与儿童一起看,支持儿童看,让儿童的看提升教师的看;与儿童并肩看数学,就是激发、启发和引领儿童,打开知识的视界、思维的视界,最终上升至智慧的境界。
【关键词】儿童;并肩;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6-0179-02
【Abstract】To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 with children is to stand firmly for children, walk into their world with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and enjoy the scenery in the process of math learning with children.Here "look" math is more advanced than "learn" math, let the students look, look together with children, support children to look, let the children look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look.To see mathematics side by side with children is to inspire, inspire and guide children, open the horizon of knowledge and thinking, and finally rise to the realm of wisdom.
【Keywords】Children; Side by side; Mathematics
人生就像一道风景线,总有人陪你欣赏沿途不断更迭的风景。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与互动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儿童并肩看数学,就是与儿童一起欣赏数学学习过程中那一道风景,带领儿童平等对话,体验数学思考的美丽,打开儿童数学的视界。
一、与儿童“并肩”,带领儿童平等对话
与儿童并肩,就是坚守儿童立场。教师放下身段站到儿童那边去,带着尊重和理解走进儿童的世界,真正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当你蹲下身来和儿童一样高,你就变成了儿童;当你在课堂上读懂儿童的表情时,你就变成了儿童;当你心里开始装有儿童,说明你与儿童并肩行走了。当然,与儿童并肩,就是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儿童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一)儿童体验当“老师”
儿童自己当“小老师”,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理解教师。鼓励儿童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把讲台让给儿童,凡是学生能够说清楚的,教师不要插嘴。问题让儿童自己提,方法让儿童自己找,总结让儿童自己来,坚持先生后己,不越位才到位。儿童当小老师时,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让其他学生补充、建议、评价等。让儿童当小老师,就是让儿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师学会“踢皮球”
当一个孩子说了比较重要的话或者重要的内容时,教师开始“踢皮球”了,“谁听懂了他的话了?”“谁能解释一下他的意思吗?”这样重点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又比如,当遇到难点时,教师也会“踢皮球”,把问题抛给孩子,“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激起孩子相互间的争论,而“理”也就在争论中越辩越清。“踢皮球”的现象在课堂上比比皆是,表面上看是一种教学行为,其实是一种教学状态,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主张让儿童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研究的思想。
(三)与儿童“一起学”
最佳的课堂学习状态就是师生一起学,一起经历知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平行与垂直》时,与儿童一起玩“拨棒”游戏,从而关注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与教师一起学,体会到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酸甜苦辣,不再投以责备的目光,而是多了鼓励的语气。此时师生互相吸引、彼此分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与儿童并肩,不是牵着学生走,也不是跟在儿童后面亦步亦趋 ,而是师生并肩前行——课堂最终走向哪里,由儿童学习的起点和教师的引导共同决定,这就是“并肩行”的课堂。
二、并肩“看”数学,启发儿童自我反思
与儿童并肩“看”数学,这里的“看”数学比“学”数学要更高级,这里的“看”不单纯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想;这里的“看”要用思维方式去看、去反思。与儿童并肩看数学,这里的“看”是让儿童自己看,与儿童一起看,支持儿童看,让儿童的看提升教师的看,教师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一)让儿童自己“看”
这里让学生自己“看”,就是每个环节学生有回顾与反思的机会,有补充与完善的时间,有提出困惑与质疑的能力。比如看到课题能想到哪些问题?看看自己的方法和别人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交流完单元整理后有什么需要完善和修改的?等等,让儿童及时反思,记录自己的思想变化,活动方法和过程中困惑、收获以及各种感受,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与儿童一起“看”
教學《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因为比较难,只有部分儿童想出了把除数转化成了整数的方法,而大多数孩子不能独立计算,但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思考后的困惑,在交流中通过“我补充、我提醒、我总结”,教师带领儿童一起理解算理,建构算法。与儿童一起经历思考的过程,与儿童一起分享智慧和困惑,与儿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留心“看”自己
教师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这里“留”起来容易“看”起来难。因为很多人常常不会自觉“看”自己,不懂怎么“看”自己,不知何时“看”自己。教学《倍数和因数》,思考教材“摆”的意图,思考学生“摆”的需求,思考“擺”与“不摆”的差别,思考“摆”还能惠及学生什么。像这样,留心“看”自己的教学,带来的不仅是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还有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关系、方法巧妙渗透于实践操作活动具体实施,更有意义的是儿童在“摆”而非“摆设”的学习中获得了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
三、与儿童并肩数学,打开儿童数学视界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引领学习,打开儿童数学视界。“问题引领学习”即基于儿童真实问题而开展的学习,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因问而学、问学交融。打开儿童的数学视界,这里的“打开”的意思是激发、启发和引领儿童;“视界”的意思是知识的视界,思维的视界,最终上升至智慧的境界。
(一)以疑促问,打开知识的视界
什么样的儿童能获得真正的学习?是那些充满好奇心、不懈追求真知的儿童。多疑方可多进。“疑”是对知识的主动思考,是思维的助推器,能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问”是对问题的主动描述,是探究的开始,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以疑促问,点燃儿童好奇心,打开儿童的知识视界。
(二)因问而学,打开思维的视界
真正的学习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不断产生问题也成为学习的动力。因“问”而“学”,“问”从“思”来。问题激发儿童思考,打开儿童思维的视界。特级教师贲友林指出思考的四步:独立思考,关联他人思考,看得见自己思考,走向“一”与“多”的统一。理性思维强调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抽象,直达事物的本质。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三)问学交融,打开智慧的视界
李政道先生说:“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在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问学交融,引领儿童不断提出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时,课前发给他们一张“狗啃纸”,儿童把它折成长方形,自然会思考长方形的特征,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把它折成长方形?我折的是长方形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怎么都叫长方形?在交流老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问题,这样问学交融,儿童不但打开思维的视界,最终上升为智慧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郭兴华.儿童立场,数学教学的必然追求[J].小学教学研究,2019(23).
(责任编辑 袁 霜)